分享

70.怎样排除似吸未吸的倾向

 莫愁文苑 2015-10-25

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歌唱技术一般化,既不前进,又不倒退。反映在气息方面,有似吸非吸的倾向,心里总想酣畅地吸足一口气,但不知什么原因,怎么也吸不足。吸的一关不解决好,呼的一关便失去了基础。呼吸的问题决不能一知半解,必须甚解。弄清哪些吸气肌群、呼气肌群参加工作?为什么用鼻子吸气比用嘴所吸的气更足更深?鼻粘膜是重要的吸气要件,因此不可小看鼻子在吸气中的巨大作用。为什么用口吸气然后保持吸气状态发声不易犯鼻音的错误?用口吸气时抬起软腭,而且有一股往后拉的力量,在发声时使声音有力地冲击鼻腔,避免了产生鼻音。

    呼气的时间可以和吸气同等,这仅是在练习时。一般来说,呼气的时间较缓慢,比吸气慢好几倍,即急吸缓呼。急吸是一刹那间,必须吸好气。有些人在没有吸气的情况下就呼气,也就谈不上产生气息支点,只是在用平常的自然呼吸来发声,所产生的声音缺乏弹性、韧性,因为声带未在适当缩短与相靠的情况就仓促发声。声带的变化、振动是依赖气息推动与中枢神经的调控。气息到声带没有缓冲阶段,说到就到。我们说气息要贴近声带,必备的条件是喉头打开,喉肌不紧张,否则气息不能与声带相撞。

    有些人顾此失彼,想到了如何控制气息,却忽略了喉头保持打开。尽管气息有条有理地在倾注,但被紧缩的喉部阻挡住了,与声带相撞的不是气息的主流,而是极小的一部分。因喉头未能保持打开,声音出现紧逼,无法获得理想的共鸣。吸好气,先发一个短促有力的“Z、C、S”的某一个字母,表明上下气通了,接着轻柔地发a、i音。

    似吸非吸必定引起似呼非呼,焦点就是气息无法在体内运动。似呼非呼,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呼气,或者说,呼气的办法太少,不能对付发声过程中需要强势气息支持的种种问题。歌唱和放风筝有相似的原理,放风筝有一定的技巧,风筝从手上脱离,手中的线要快速地拉,同时人要往向反方向迅跑几步,否则不能顺利升空。升空后,手中的线时放时收,如果换一个人也许让风筝掉下来。歌唱的吸气不是单纯的一种吸气,而是为了呼气才吸气的,吸得好才能呼得好,呼得好反过来推动后续的吸得好。

    在一个乐句里从低到高相距十度以上,有低声、中声、高声区,有两种唱法:一种是在乐句前吸好气,中间不再换气、补气,一口气将全乐句唱完;二是在高声区出现前刹那间作一个小小停顿,补一点气,然后发高声,当然没有悬空的感觉,仍往下唱,似乎音到了最低下也到了最高处。

    好好体会不吸气、略吸一点气、猛烈地吸口气三种状态的异同。当呼气肌群不够强健时一方面需要单独练跳音,在两个八度范围内移动;另一方面不要过多地吸足气,以免气息流动不了。还得由声门的靠拢(不同程度)、共鸣的反射来检验气息,反作用于气息。声门该靠拢时不去努力做到靠拢,气息出现大量地浪费,立即补充又没有这种应变能力。

    不能认为气息只有充分地呼出才能大量地吸进新的气息,应该理解为用少量的气产生较大的能量,这少量的气依附在大量的气一起,只是用了一部分气完成了发声。由于吸与呼两组肌群总是处于对抗状态,存的气全部呼出是不能成立的,总要留存一些气。气息的呼出要有力度、持续不断,好比想象中的疾速,否则就给鼻音、喉音带来生存的空间。不论是速度、力度、强度比平常自然呼气要强好多倍,那么靠什么力量来推动的呢?从呼气肌群在吸气肌群的对抗之中来推动,从声带振动与共鸣效果来检验气息是否符合要求。

    气息冲击点正确,不伤害声带周围的肌肉,声带的发声更加轻松、脆亮。气息要有力度、强度、速度决不是盲目的,越强越好,而应是有限度的,不能随心所欲。单练呼气,不发声,可以用叹气的方式将气畅通地呼出来,当加入发声成分时形成继续在叹气,同时声音带有吸气状态在运动。不高明的歌手忘记了始终应保持叹气状态,应怎么叹气就应怎么呼气。为什么会忘记这一点呢?因为介入发声后各个共鸣腔内发出共鸣连成一体,布满了全身,甚至整个房间。

    知道叹气在歌唱过程中重要作用,不必老是去单练叹气,要和发声结合起来练。叹口气后吸一口气,以此反复循环,会发现呼吸的秘诀就在这里。吸足了气一时无从着手,无法呼出,可能先发跳音(顿音)然后逐渐向较长一点音过渡,最终发长音。会发长音也会发短音。有些人不重视基本功练习,一开始就盯着难度较大的歌曲,在他们心目中,歌唱象做广播体操那样简单。让一个体操运动员来做广播体操肯定非常美观,有韵律感,因为他有扎实的体操基本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