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貝多芬、江蕙、蚊子館/ 聯副創作

 南靖草堂 2015-10-25

貝多芬、江蕙、蚊子館

2015-10-25  陳國慈 /聯副創作

貝多芬歌劇《費黛里歐》。 圖/王永年攝影,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今年暑假,我在短短五天內看了兩場截然不同的演出。第一場是在國家戲劇院由國家交響樂團所製作的貝多芬歌劇《費黛里歐》。第二場是江蕙在台北小巨蛋的「封麥」演唱會。

《費黛里歐》絕對屬於大家所謂的「古典」音樂。演出中,我跟現場觀眾一樣,被貝多芬的自由澎湃音樂和細緻的演技完全吸引住,加上超現代的舞台設計,大家都陶醉在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享受那一百分鐘發自內心的感動。江蕙的告別演藝生涯音樂會,不用多介紹,全台灣的人都知道並期待,二十五場、觀眾近二十六萬人,仗著江蕙和流行音樂的魔力,每場一萬多位觀眾對每一首歌曲滾瓜爛熟,大家拍著手,跟著節奏口中念念有詞,輕聲同唱。每個人被江蕙的歌聲、台風、專業與才華所震撼,甚至流下不捨的眼淚。

正因為我在五天內觀賞了《費黛里歐》和江蕙的表演,才發現貝多芬歌劇和江蕙的音樂雖然代表著古典與流行音樂兩種極端的表演藝術形態,所帶給觀眾的感動,無論量或質,原來是一樣的:就是那種看表演時因興奮而心跳加速、為精采時刻喝采或流淚、都已謝幕完畢了仍捨不得離去、散場後必須和同行朋友繼續討論,回味一番才算過癮。這種獨特的感動唯有來自在現場看表演,是一種極高的人生享受。我從這兩場演出的體驗中,對於台灣推廣社會大眾參與表演藝術有一種新的期待。

台灣多年來很努力地推廣表演藝術,也有相當的成果。大家很容易就享受到優異的國內表演團體的演出或高品質的國外節目。去年,為了進一步開拓表演藝術發展,政府成立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負責北、中、南三座表演場館(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國家交響樂團的營運。細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清楚看到當時負責規畫的人所展現的用心。三個場館屬於一個行政法人主體,不是三個,代表著台灣表演藝術的推展將透過三個不同地區、屬性場館來發出集體能量,按照完整的策略全面提升台灣民眾對表演藝術的參與以及扶植國內表演團體。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旗下這三個場館都啟動後,共擁有十一個大小不一的表演空間,每晚有一萬三千個座位等著觀眾入場(不含可容納數萬觀眾的各戶外空間)。我常覺得諷刺的是:本以為三個場館全面運作該是大家迫不及待的盛大藝文事件,但好像不是這樣。國家一方面以巨額投資建設這三個世界級的表演空間,但尚未開幕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卻籠罩在一場「蚊子館」的憂鬱症中。兩個新場館「如何不成為蚊子館」已成為中心最常被問的問題。

其實大家都知道要遠離蚊子館的詛咒唯一的辦法就是培養和增加觀眾參與的意願。這方面各場館安排吸引觀眾的高水準節目當然是最基本的工作。但大前提是:如何讓觀眾願意被吸引?我們常無奈的羨慕其他國家全家大小踴躍出席各種表演的風氣。但台灣有沒有認真、有計畫的去培養同樣的風氣?問題是我們好像已習慣地認為一般民眾不喜歡去看表演(尤其古典音樂類),因而引發蚊子館的恐懼。對這一點,我始終無法完全被說服。假如真的如此,那為什麼江蕙二十五場演唱會售票秒殺、吸引了二十六萬人?答案可能是因為流行音樂的特質與傳播力量讓社會大眾很容易親近它,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但難道流行音樂以外的表演就永遠不能成為觀眾搶購票的對象嗎?不一定。關鍵在於除了流行音樂,一般人比較沒有接觸其他表演藝術形態的機會,因為不了解而感到陌生,甚至容易產生抗拒。帶著抗拒的心情去看表演是痛苦的,更會影響再進表演場所的意願。

以我為例,因小時候很偶然接受過一點古典音樂的教育,又因我是閩南人而對江蕙的台語歌曲充滿親切感,我才很幸運地同時對貝多芬的歌劇和江蕙演唱會都可享受到一樣的感動,但同樣是我,對很多其他的表演藝術因極少接觸,完全看(聽)不懂,觀賞表演時坐立不安,有時候會跟鄰近的幾位觀眾一樣,偷看手錶,不知如何拗完那兩三個小時?令人惋惜的是,雖看不懂,但無論什麼演出,其實觀眾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演出者的努力。只是當下無法與表演取得共鳴,甚是懊惱。

簡單的說,如何說服觀眾自願被吸引進入各表演空間去爭取那份被感動的歡樂,才是重點。節目的選擇與舉辦是重要的一步。更重要的是應由政府發動,結合民間力量,加上表演藝術工作者共同攜手,透過各學校層級的教育內容,有策略的創造各種表演藝術形態的接觸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到大很自然地認識藝術,尤其找到表演藝術的樂趣進而引導他們如何透過優美的旋律、精湛的演技與各種表演(包括流行音樂)產生共鳴,自願進入劇場、音樂廳去獲得那一份只有在現場才能體會的愉悅與感動。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旗下的三個場館和國家交響樂團,既然以推展台灣表演藝術為其核心任務,與這個重大的教育接軌工程當然脫離不了關係,義不容辭地要承接起社會教育這個環節的工作使命,從節目策畫到教育推廣活動扮演社會大眾與表演藝術橋梁的角色,同時與台灣其他表演空間一起成為各觀眾族群最理想的「現場」育成中心,讓大朋友、小朋友在各場館找到表演藝術的吸引力。教育循環如果成功的連接起來,劇場將成為知性、感性又好玩的生活空間,我們還會擔憂蚊子館的詛咒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