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龙仁说中国雕塑

 小知嫺嫺 2015-10-25
喜龙仁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一九二五年出版斐声国际的专书《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是文字论述,包括152页的叙述和168页的图版说明;第二卷至第四卷共收录623幅图版,计有珂罗版(Collotypes旧称玻璃版)的实物图片900多张。依佛教造像主要风格特征的年代发展,辅以雕塑实物图版,喜龙仁将中国雕刻厘分四期论述:(1)古拙时期;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2)过渡时期;北齐、北周、惰代。(3)成熟时期;唐代。(4)衰微以及复兴时期,晚唐、宋、辽。

    摘录两段文字,从西方人的眼中看中国的雕塑艺术:

    那些佛像有时表现坚定自信;有时表现安详幸福;有时流露愉悦;有时在眸间唇角带着微笑;有时好像浸在不可测度的沉思中,无论外部的表情如何,人们都可以看出静穆与内在的和谐。

 
    拿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某些中国佛像、罗汉像作比较,例如试把龙门大佛放在摩西的旁边,一边是变化复杂的坐姿,突起的肌肉,强调动态和奋力的戏剧性的衣褶;一边是全然的休憩,纯粹的正向,两腿交叉,两臂贴身下垂。这是“自我观照”的姿态,没有任何离心力的运动。衣纹恬静的节奏,和划过宽阔的前胸的长长的弧线,更增强了整体平静的和谐。请注意,外衣虽然蔽及全身,但体魄的伟岸,四肢的形象,仍然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严格地说,衣服本身并无意义,其作用乃在透露内在的心态和人物的身份。发顶有髻;两耳按传统格式有长垂;面形方阔,散射着慈祥而平和的光辉。几乎没有个性,也不显示任何用力,任何欲求,这面容所流露的某一种情绪融注于整体的大和谐中。任何人看到这雕像,即使不知道它代表什么,也会懂得它具有宗教内容。主题的内在涵蕴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它代表先知?还是神?这并不关紧要。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给观者。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