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穴】解溪穴:通络祛火

 大捷龙D9302 2015-10-25


解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别名草鞋带。


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解,散也。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位置】



1.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 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主治功能】


功能:


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


1. 头痛,眩晕,癫狂。

2. 腹胀,便秘。

3. 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4.高血压



【穴位配伍】



1、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2、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3、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临床应用】



腱鞘囊肿


主穴:阿是穴


配穴:

发于腕背部者配外关;

发于足背部者配解溪。


方义:囊肿局部围刺,可起到活血散结,疏调经筋的作用,配合艾灸的温通作用,使囊肿尽快消退。


消渴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

上消者,配太渊、少府;

中消者,配内庭、中脘;

下消者,配照海、太冲;

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

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

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

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

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

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

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

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

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


方义: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

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脾俞调节脾胃功能;

肾俞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

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