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沒力氣,車子越騎越慢,以前時速60、70公里,現在只剩20幾公里。」林太太抱怨,雙手已無法往後扣住胸罩的鐵鉤,都要丈夫幫忙,「真見笑」。她苦惱地問醫師,有沒有方法根治這種怪病,別讓她下半輩子靠丈夫穿內衣。 ●35~60歲女性好發 約是男性的3倍 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田雅之說,雙手關節疼痛、握不緊,擰不乾毛巾,轉不開熱水瓶的瓶蓋,力氣好像一點一滴流失,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大多數患者像60歲的林太太,誤把疼痛、逐漸無力當成上了年紀自然老化現象。 臨床醫學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0.4%到1%,由此推算全台約10萬人罹病,這種因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產生不好抗體和細胞激素攻擊自己關節的疾病,好發於35歲到60歲女性,大概是男性的3倍。 ●壓迫骨髓 恐四肢癱瘓 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破壞軟骨組織,造成關節變形,如果不治療,骨質將被侵蝕空洞化,病患很容易骨折。而且不好抗體和細胞也侵犯第一、第二頸椎之間軟組織,引起脫位、壓迫骨髓,嚴重時可能四肢癱瘓。 「房子失火,如沒及時撲滅火苗,勢必延燒屋內各種物品器具,最後整幢房子都燒毀。」田雅之用火警比喻,如果沒正確診斷、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造成關節發炎,眼睛、肋膜、心臟、腎臟等體內器官都受牽連與傷害。 ●症狀持續六周 趕緊就醫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除了雙手的手腕、手指關節對稱性疼痛及逐漸無力,初期患者常感疲累、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全身痠痛。若是持續六周以上,早上起床都出現關節特別僵硬的「晨僵」,需活動半小時才紓解,別再猶豫遲疑,趕快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 關節遭侵犯,肢體靈巧度變差,三成以上患者無法「快、準」切菜和切肉;五成使用蹲式廁所有困難;六成沒辦開轉開瓶蓋;逾四成患者儘量不外出,以免行動不靈活徒增困擾;三成影響心理與社交生活,心情低落罹患憂鬱症。 ●及早藥物控制 保有生活品質 病人最常問,如何判斷類風濕性關節炎?聽說「無藥醫」?如果可醫治,有什麼藥可用?田雅之表示,現代醫藥科技發達,症狀判斷之外,病人可做理學檢查、抽血檢驗血清類風濕因子、紅血球沉降率(ESR)、X光檢查,或到門診做身體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 傳統藥物無非消炎止痛,很多患者聽到含有「類固醇」就拒絕服用,其實確診後,宜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減輕疼痛和發炎反應。若控制不了,進一步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藥。上述藥物假如對中、重度病患失效,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 「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沒辦法斷根,但並非絕症。」田雅之強調,遵行醫囑治療、不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能行動如常,穿衣、做家事不成問題,仍享有良好生活品質。她提醒,切記「不可進補」,吃補品等於火上加油,讓亂了套的免疫系統更強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