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0年<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耀琼州

 棋罢不知人换世 2015-10-25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迄今发现的见于金石著的宋徽宗“瘦金体”字数最多、最成熟的碑刻 。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目前全国仅存两尊,原存海南琼州府城的天庆观万寿宫, 1983年移立于海口市五公祠,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五公祠内两伏波祠的访客,往往第一眼就会被拜亭里的一尊巨碑吸引。这就是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通高250厘米、宽130厘米、厚30厘米;碑座为赑屃,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由上部碑额和下部正文组成,碑额文字外框内是回纹,底上刻相扣的 “S”形缠枝纹,框左右满雕双龙盘旋而上,气势非凡;碑额与正文之间雕刻云纹,正文左右,下框内是回纹底上刻瘦长的小龙, 正文四角各1条,左右边框龙首朝上各5条,下边框居中龙首相向1对,共16条;碑额为当朝宰相蔡京之子蔡愉奉圣旨题额,竖书2行楷体“御笔手诏”;正文竖书16行,满行40字。文中除了楷体“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圣旨立石”外,均为宋徽宗的“瘦金体”;碑之石质较粗, 正文下部及边框石质风化较重,个别字迹难辨,纹饰不清。从历代名碑和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形制规格分析,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应有碑座, 现仅海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存赑屃碑座,但经考证,疑非原配物。

  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撰《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命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刻碑,以碑本颁布天下,摹勒立石。本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乃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8月,按照宋徽宗赵佶的圣旨而刻,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制作之规整、雕刻之精、石体之巨、规格之高、保存之好,不能不令人叹服,堪称稀世珍品。

  令天下归于正道

  这样一尊流传八百年的石碑,宋徽宗特意将圣旨刻在上面,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北宋末期外患高悬,连年的“岁币”和战争,耗掉了库银,国力日渐衰退。宋徽宗无奈之余,只能竞日沉迷于书画、词赋,并拟借助道教之力以挽救国运,他因“睹中华被浮屠之教,盛行焚指、炼臂、舍身,以求正觉。联甚悯焉,遂哀恳上帝,愿为人主, 令天下归于正道”,于是,宋徽宗先于大观元年二月御笔批“道士序位令在僧上,女冠在尼上”,并大兴宫观。又于宣和元年(1119)八月十二日,以“瘦金体”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诏》,令京师神霄宫刻碑永记, 并以刻碑拓样颁赐天下,以隆道教。所以,《神霄玉清万寿宫诏》是宋徽宗宣扬道教和忧民揽人心的产物。另据明朝叶盛《水东日记》载:在明开封府学墙壁有宋徽宗亲书《太清楼特宴记》碑刻,宋徽宗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联嗣承先拷,永惟烈考”,“朕欲取信流俗,故三黜三已之法度亦再更之。乃用害京者继其位,使别其贤否,而中外纷然,民怨士怼,财匮力屈,联亦焦心劳思矣”,详叙了宋徽宗对蔡京,即君臣的情谊,言词间表露出了宋徽宗有心体恤民臣,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态。

  史上,宋徽宗确是个极其崇奉道教的皇帝,他延揽道士,访求仙经,大兴宫观,由此引来许多大臣的反对。为了向天下灌输道学思想、掀起信道热潮,宣和元年(1119年)8月,宋徽宗亲笔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着重阐述崇信道教的理由,“道者,体之可以即至神,用之可以絜天地,推之以治天下国家;可使一世之民举,得其恬淡寂常之真,而跻于仁寿之域……”

  诏书说“自京师始,以致崇极,以示训化”。于是宋徽宗下令京师神霄宫刻碑永记,并以刻碑拓样颁赐天下。远在万里之遥的海南岛琼州府的天庆观也按照宋徽宗要求的原文原样,并按照朝廷规定的碑的格式摹刻于石上,竖立在北郊的万寿宫内。据目前可考史料,全国仅存两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除了五公祠内这一尊,另一尊现存福建省蒲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天庆观元初改称玄妙观,明代更名为玉皇庙,清初玉皇庙倒塌。但这尊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几经迁移,至1983年移立于现在的两伏波祠前拜亭内,属国家一级文物。

  拜亭内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仍保存较好。正面光平如镜,背面保留开凿时的原貌,不加雕琢。碑文竖行,共16行、400多字,没有标点符号。右行是“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御制御书”,接着是御书正文。

  经过考证,石碑左边阴刻的内容是“奉旨题额”者—“保和殿直学士朝请大夫提举上清宝籙宫编类御笔兼礼制局评议官矫正内经尊详定官赐紫金袋臣蔡脩”,右边阴刻的是“监督立石”者—“尊侍大夫保康军承宣使直睿思殿同知入内侍省事同提点皇城司充在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提点臣谭稹”,和“管勾上石”者—“检校少师镇东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直保和殿明堂兼在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诏提举提辖使臣学臣梁师成。”还有刻工张士永、张士享、王公玧等的姓名。

  负责监制这块碑的几个人,蔡修、谭稹、梁师成,都是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的亲信党羽。蔡修是蔡京的儿子;谭稹是依附蔡京,出任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是主持北方前线防务的主帅;梁师成是宦官,官至检校太傅,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找人仿照帝字笔迹伪造圣旨,因之权势日盛,甚至连蔡京父子也谄附,时人称之为“隐相”,宋钦宗即位后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时被缢杀。

  宣和御体——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神宗十一子, 宋朝第八位皇帝。他放着皇帝不好好当,转而潜心研究书法,崇奉道教,在艺术和信仰的世界里寻找人生价值。他在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上起了积极的用,在位期间命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书, 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徽宗在书画方面有精深造诣,书法初学薛耀、黄庭坚,后自成一法,称“瘦金体”,笔势劲逸,瘦硬清朗,形如竹,又具兰叶飘洒、舒展的雅姿。他不是个好皇帝,却为书法爱好者留下了珍贵的“瘦金体”艺术,也为琼州百姓留下了一尊稀世珍品。

  宋徽宗赵佶下诏书时已37岁,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有19个年头。此时应是他的书法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更完好体现了他自创的“瘦金体”艺术。历代的书法喜爱者都对宋徽宗的“瘦金体”推崇备至,称赞有加。

  较之他二十三岁时赐给童贯的楷书《千字文》和他的大观二年(1108年)27岁时的《大观圣作之碑》,更多能体味“瘦金体”的书法艺术。

  有的书法家评价他的“瘦金体”时说“体势劲瘦,峻拔清健,轻逸飘宕,霞展云舒”。还有说他的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常带钩,竖下收尾多带点,撇出如匕首,捺笔似切刀。字多用外拓法,运笔如画兰竹,挺劲犀利而不失清秀,笔喜轻落重收,书呈瘦而无枯槁之感,结体采用相向法,颇富韵味”。也有人说他的瘦金体“瘦硬尊神,有如切玉”。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曾撰文赞誉说:“不徒素练画利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善鉴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安迪)

  另: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在海南琼山府城五公祠内,为宋徽宗赵佶书,碑额已失,驮碑的巨型贔屭仍存。现存碑身高2.34米,宽1.21米,书于宣和元年。该碑瘦金体书法挺拔,舒展遒丽,运笔灵动。周刻回文,中暗刻青龙十八条。宋徽宗笃信道教,该碑于汴京刻成后,拓片分发全国各地翻刻竖立。宋徽宗是亡国之君,其碑刻多被后人毁坏。

  据可考史料,全国仅存两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除了五公祠内这一尊,另一尊现存福建省蒲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宋徽宗和他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清万寿宫诏》碑之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内,另一通现存福建省莆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这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是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8月,按照宋徽宗赵佶的圣旨而刻,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

  历史

  距今已有800多年

  碑身

  高2.34米,宽1.21米

  海南岛上的这通《诏》碑原立在琼州府城的天庆观内,元初改称玄妙观,明更名为玉皇庙,清初玉皇庙倒塌。但这通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几经迁移,1983年移立于现在的两伏波祠前拜亭内;1994年被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同五公祠一起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高2.55米,宽1.3米,厚0.29米,正面光平如镜,背面保留开凿时的原貌。碑文竖行,16行,366字,瘦金体,无标点符号,右行“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御制御书”,正文主要阐述了宋徽宗崇信道教的缘由。

  碑文说:“朕之所以隆振道教,帝君之所以眷命孚佑者,自帝皇以远,数千年绝道之后,乃复见于今日,可谓盛矣!岂天之将兴斯文以遗朕?而吾民之幸,适见迁于今日耶?布告天下,其谕朕意毋忽,仍令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刻诏于碑,以碑本赐天下,如大中祥符故事,摹勒立石,以垂无穷。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圣旨立石。”在正文的左边花纹格内刻有“保和殿直学士朝清大夫提举上清宝录宫编”,右边有“通侍大夫、保康军承宣使直类御笔,兼礼制局详议官校正,内经同详定官、赐紫金鱼袋,臣蔡修奉圣旨题额”。可能因为碑的正面乃是皇帝的圣旨,而其他的官员只有刻在不显眼的地方。

  这尊碑的珍贵价值还不止于此。宋代的碑左右两边大都阴刻回纹或其他的吉祥如意图案,而该碑的四周不仅精雕细琢连续回纹,还在回纹的中间雕刻着18条青龙,布满四周,栩栩如生。而碑左右两边的各7条龙除靠近四角的背向外,其余的皆龙首向上,而且每条龙都张着大嘴,头上长角,胡须浓密飘摆,身体弯弯曲曲,不刻鱼鳞纹,而是在身上雕刻云朵,四足。这样的龙不仅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物,也是东方之神,其尊贵与威严可见一斑。该碑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宽大厚重,重达7吨。

  宋徽宗赵佶下诏书时已37岁,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有19个年头。此时应是他的书法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更完好体现了他自创的“瘦金体”艺术。较之他二十三岁时赐给童贯的楷书《千字文》和他的大观二年(1108年)27岁时的《大观圣作之碑》,更多能体味“瘦金体”的书法艺术。有书法家评价他的“瘦金体字”体势劲瘦,峻拔清健,轻逸飘宕,霞展云舒”。还有说他的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下收尾多带点,撇出如匕首,捺笔似切刀,字多用外拓法,运笔如画兰竹,挺劲犀利而不失清秀,笔喜轻落重收,书呈瘦而无枯槁之感,结体采用相向法,颇富韵味”。也有人说他的瘦金体“瘦硬通神,有如切玉”。历代的书法喜爱者都对宋徽宗在“瘦金体”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推崇备至,如不能亲眼目睹,细细品味,很难掌握其中奥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