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归侨的故事(九十一)从印尼到竹坝学校

 梭罗河 2015-10-25

老归侨的故事(九十一)

从印尼到竹坝学校

来源 - 中国侨网             作者  - 蒋金强


“这辈子,我都不会离开竹坝学校,想一直陪着 孩子们,到干不动为止。我不觉得累,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等有一天我不在了,把我和妻子的骨灰一起撒海里,再无牵挂。”面对记者,2014腾讯“筑德人 物”年度全国12名获奖者之一,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厦门竹坝学校印尼老归侨温文彬老师平静地说。

现年74岁的温文彬老师是1960年响应“建设祖国”号召,与其哥哥从印尼归国分配定居到同安区竹坝华侨农场的。

竹坝华侨农场是同安区集中安置归侨侨眷的农场,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农场内有来自越南、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的归侨和侨眷,为解决归侨侨眷子女就读问题,场内建有从幼儿园到初中部的学校。

在竹坝学校长满杂草的操场上,历经半个多世纪,温文彬老师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一名白发苍苍,退而不休的体育老师。

建校之初,面对没有操场、没有训练器材和训练经费严重不足窘境,自称为“草根教练”的温文彬老师凭着对体育的热爱,对山区孩子们的负责和关爱,利用课后时间和节假日带着喜欢运动的孩子们肩挑手扛,硬是移平一片山坡,挖出个运动场,自掏腰包制作简易训练器材供孩子们训练。

现在,学校的训练场地设施己有很大的改善,但 仍难以达到要求,温老师和以往一样坚持勤俭训练。在温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拿下了厦门市中学生女排十连冠、男排六连冠的桂冠,并在两次中学生省运会排球比 赛中夺得冠军、多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竹坝学校被授予“厦门市排球传统学校”、“福建省体育特色校”、“排球传统校”等。

学校出名了,温老师也出名了,他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优秀体育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提名等荣誉。

他说,那是“虚名”,重要的是普及排球活动,让孩子们爱上运动,强身健体,带动全区乃至全市都来打排球。2001年温老师退休时,城里有条件好的学校高薪要聘请他,他拒绝了。

和他同是印尼归侨、同是竹坝学校老师的妻子对他说,那我们回城区住吧。他说,再等等。可这一等就是13年,直到前年妻子患病去世,他仍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留在学校,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地与孩子们在一起。

温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体育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父母”、“爷爷”。侨区的孩子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有的离学校比较远,为了孩子们能有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体力参加训练,每蓬节假日或休息日,温老师就自费为孩子们准备饭菜,做营养早餐和午餐,一天最多时有20多名孩子。

温老师的事迹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每一个竹坝农场的人,无论走得多远,有多大的成就,学生或学生家长都会回到学校看望温老师,与他拉家常。

2014年10月29日,香港竹坝华侨农场联谊会会长、印尼归侨朱运光夫妇代表联谊会回到竹坝学校,带来了由香港竹坝华侨联谊会捐资给竹坝学校的第一笔训练经费5万多元,表达竹坝港胞和海外侨胞对温老师的敬意。

温老师没有子女,却把竹坝学校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百倍关爱。他将获得的10万元筑德奖金全部用于奖励学生,传递爱心、弘扬美德。

温老师己经退休,但他以校为家,始终退而不休。“哪天跑不动了,哪天就走”,这是温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