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我没有半点贬低民工的意思,只是想强调一下军人的形象和气质。由此对民工兄弟的失礼是欠妥当的。
(一)
全世界的迷彩服都是按作战区域来设计,分成通用(多地形)、林地、海洋、荒漠、城市等类型。唯独中国不是。
中国的迷彩服,已经成为区分军兵种的标志。不同军兵种不仅军常服样式不同,居然迷彩服也不同。哗地站一广场,陆海空二加武警,一目了然,除了航空迷彩,甚至还有特战迷彩。
然后,你就会看到,在非洲的沙漠戈壁之上,我们的维和军人穿着那么醒目的林地迷彩在修路。在朱日和的草原上,前来驻训的海军陆战队一出现,漫山遍野都是亮瞎眼的海洋蓝。
其实,中国的迷彩服从设计之初的本意,也跟外军的迷彩服一样,按照作战地形地貌的需求进行设计,理念上并无所谓军兵种区分。军兵种和职务的区分,主要依靠军衔、臂章和符号标示。
不过那只是理念上的,事实上就演变成了这个样子,很多中国军人都已经适应这样的穿衣方式,进而把迷彩服叫成“陆军夏季迷彩服”或“海军冬季迷彩服”,而忘记了迷彩服的真名,他们应该被称呼为“林地迷彩服”或“海洋迷彩服”。
估计全世界按军兵种分设迷彩服的军队,也不多吧。
(二)
穿着迷彩服跟老外站一起,总觉得自己不如对方帅。跟欧美的站一起是这种感觉,跟非洲老黑站一起也是这种感觉,最后跟韩国人站一起还是这个感觉。也就是跟朝鲜人站一起略微自信一点。
很简单,用一把尺子就能找到答案。
以180厘米身高男性军人为例,我们来比较一下我军和法军。我军的林地迷彩服裤管下沿直径为25厘米,法军为20厘米。大腿根部裤管直径,我军为35厘米,法军为30厘米。腰围,我军约100厘米,不可调节,法军为粘贴式的,可大可小,今天中午吃多了就放大点。 所以,明白了吧,不是白种人、黑种人人种好,是因为人家的裤子是“欧版”,穿上以后自然把线条拉长,成为长腿欧巴。
多年来,我们的迷彩服,貌似始终秉承宽松理念,裤腿一扎就可以当米袋子,能比外军多装10斤大米,它能好看吗?
(三)
马上有人会说实战化的问题,那我们就来谈实战化。
都不是,这个夸张的A,是血型,它将在失血情况下为战场救护赢得宝贵的时间。韩国人把血型如此醒目地标示在臂膀上,除了实战,其实也在暗示所有参战人员:如果你倒下,我会及时来救你。
说实话,近几年没有什么比这个夸张的A更能打动我。我们的血型标示在哪里?在上衣的里面,左下口袋上。位置隐蔽不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栏并不是必须要填写的项目,只是一个摆设。团长的血型,弄不好还不想让你知道。
来看对面的国军迷彩服。这是一件营长的左胸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职务、军兵种和军衔,颜色全部为冷色调,粘贴式,可拆卸更换,近距离能看清,远距离易隐藏。
狗牌的事情就不说了,都是泪。
那些取抢、放背包时,就会把臂章刮落的人们,一会儿默默地去点个赞吧。
(四)
再来说舒适性。
下面这件法军的迷彩服有点特别,除了衣袖和衣领是迷彩涤卡外,其它部分全是柔软的棉质布料,穿上之后非常贴身,舒服,吸汗。
有人说法国人就知道享福,不能打仗。那我们就再看看战斗民族俄罗斯。
这是一件俄罗斯的迷彩服,在它的腋下,能清楚地看到,有一个网眼的透气孔,便于在运动和作战时热气的挥发。
所以,看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我们的迷彩服,穿上去像民工了吧。真不是人种的问题!
下次,再吐槽一下我们的作战靴,估计点赞的人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