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母、泻子法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zltzltzlt 2015-10-25
我从医的几十年来,在临床当中经常运用的是补母法和泻子法。在临床中要想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好补母法、泻子法,认识和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络调整疗法。 
所谓经络调整法,首先通过脉诊确定患病的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然后,在失衡经脉的穴位上点按,通过外“力”在穴位上反复刺激,穴位上“感受器”受到外力刺激后,使穴位及其周围组织聚集大量气血物质,加快经脉血液循环速度,及时满足患病脏腑运转功能的一种方法。
经络调整法是长期自治和临床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外治方法,这套方法实施,需要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做为辅佐,才能实现调整经络恢复脏腑的功能,其中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贯穿在经络调整法当中的基本方法。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阴阳五行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祖国医学把不同性质的 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根据五脏的不同作用配伍,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由于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使人体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维持脏腑阴阳平衡,保持肌体的健康。 目前医疗界对补泻可有多种解释,如,受压力的轻与重,针刺的深与浅等等,但就其本质阴阳五行才是科学的补与泻。
补母法是根据脏腑阴阳五行中相生关系,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方法,一般多用于虚证。
所谓补法,是因为患病脏腑的正气虚弱,血容量不足,阴液亏损时,补其不足。正气虚弱在脉上可出现,弱、虚、促等脉象,根据五行相补的关系,选用母脏补子脏,以其母补其子。在临床中通过运用阴阳五行这种补法,扶阳固本,扶正祛邪,补充患病脏腑正气不足,可立即提高脏腑的运转功能,增强气血的容量,加快代谢的速度,使脏腑之间气血运转趋于协调平和。
补母法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五行的特性,生克制化运动规律,解释五脏的生理和病理的各种关系,因此,补母法也是临床当中运用的最多、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下面是运用补母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几个实例。
一位女士、四十五岁,多年来经常患有头痛,曾多次去医院诊治,都因病因不明而无法医治,每逢出现头痛时只能用止痛药维持病情。来到我处诊治,在点按穴位调整经络的过程中,运用补母法治疗,使病情明显好转,仅一个多月的治疗,就告别了长期服药的历史。
这位女士初次来诊时说,我主要是看看我的头痛能不能医治,我今天起床就感到头特别痛,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不同位置的头痛标志着不同的病因,于是我问,你头痛在什么位置?这位女士说,前额和头的两侧都痛。我说,你头痛的位置已经表明你患病的病因,前额痛为典型的胃火头痛,头的两侧痛为胆气上逆引起的偏头痛,不用诊脉就完全可以确定你患病的病因。接着我又对她说,为证实我对你病症判断是否准确,通过切脉就完全证实患病的病因。接着为她切脉,脉象为,左关脉浮而盛,余脉平,病在胆。根据脉象得出的结论我说,脉象也反应出你头痛的病因在胆,说明我对你头痛位置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你所患的是两种头痛,偏头痛的病因在脉象上出现了,但前额痛的病因在脉象上还没有出现。经脉通过络脉的联结是相通的,如果胆经经过调整的同时,胃的病症要是得到控制的话,前额就不会痛了,如果胃的病症没有得到控制,前额还会痛,而且胃脉做为病脉还要出现在脉象上。 
道理讲明后,运用经络调整法开始为她进行治疗。根据患病的病因当然要治肝、胆,在阴阳属性上,肝为阴,胆为阳,肝胆互为表里,中医的治疗均应以五脏为主,六腑为辅,因此,治疗胆的同时,也要治疗肝,调整肝与胆的经脉。治疗上首先点按肝、胆的经脉,使肝、胆经脉的气血形成一个环路,达到脏腑的阴阳平衡;然后,又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点按肾、膀胱经脉以其相补。
治疗后这位女士高兴的说,你为我治疗后头的两侧真的一点都不痛了!但前额还在痛。我说,这就完全证实了上述对你的判断是正确的,现在,为你再次诊脉,看看前额痛的病因是否在胃?经切脉,脉象为右关脉浮而大,余脉平,脉象说明前额痛的病因确实在胃,胃做为病脉开始出现了。这位女士大惑不解的问到,为什么脉象又发生了变化呢?我说,肝、胆的经脉经过调整,使肝、胆的阴阳已经达到了平衡,通往头两侧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了,所以,头的两侧就不痛了。经脉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肝、胆做为主要的矛盾解决了,处于在次要矛盾的脾胃,又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出现了胃脉大的脉象是必然的,因此,你的前额仍然在痛。这位女士惊奇的说,是啊!为什么你什么都知道啊?我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脉象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的必然反映。
病因说清楚以后,根据“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直接为她调整了心包、三焦、小肠三条经脉。治疗后我问这位女士,前额还痛不痛了,这位女士回答说,前额一点都不痛了。
这位女士问道,你说胃痛要治胃,为什么要治疗心脏呢?我说,前额痛按常规治疗,应该先调整脾胃经脉,使之阴阳平衡,然后,再根据患病脏腑的虚或实,确定补或泻。这次治疗为什么没有先调整脾、胃的经脉,而直接调整心包等经脉呢?因为肝、胆的经脉已经得到了治疗,经脉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另外肝胆、脾胃同居中焦,肝胆发生的病变往往影响到脾胃,有肝横犯脾之说。所以,肝胆的经脉调整后,脾、胃再次出现为病脉,只要调整心包经等几条经络以其相泻,就完全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再次诊脉时,脉象一定会出现平脉。 
上述所运用的是一种典型的“补母法”。从五行的关系上看,肝与肾,肝为木、为子;肾为水,为母,肝为肾之子,肾为为肝之母。在治疗上,点按肝、胆经,使之阴阳平衡,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在点按肾、膀胱经脉相补, 以肾水养肝木偏头痛就会立即好转了,这充分的体现了母键才能子旺的道理。前额痛也是一样,前额痛是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导致胃气上逆所致。心为脾之母,当调整心包、三焦、小肠等三条经络,母键子旺,使脾气健旺,气血畅通,前额痛就立即得到控制。
再如、一位女士、三十六岁、多年前就患有乳腺痛。据其母回忆说,几岁时给洗澡就哭着不让擦乳房,因为当时年代医学知识贫乏,认为一个小孩子乳房还没有形成,怎么会有乳腺病呢?就没有去医院检查。后来年龄大了,自己都不敢触摸乳房,既不敢侧卧,更不敢趴着睡觉,这才发觉可能是乳腺有病,后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双侧乳腺增生有阴影,多年来服用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病症也不见大的好转,因而放弃了治疗,始终由疼痛伴随她度过了三十多年。
这个病例是一个很特殊乳腺病的病例,至孩童时就患乳腺病,到来我处看病之间三十几年,几经治疗乳腺痛不仅没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从来不能带乳房罩,其原因是病因判断有误。据我多年临床认定,乳腺病发病的病因与肝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气血津液的流通,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而气机通畅是肝主疏泄最基本的生理作用。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就能保持协调。若肝疏泄功能失常,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可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两乳、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    
因乳腺病的病因来于肝脏,所以,在运用经络调整法为其治疗应以治肝为主,调整肝、胆的经络。为了加强治疗的效果,在肝、胆经络的周围寻求治疗乳腺病的特殊穴位。
奇穴是治疗难症的要穴,一般均分布在正经的周围,对正经可起到补充和调节作用,于是我大胆设想在乳房周围寻找奇穴。胆经的日月穴分布在乳头的下端的第七、八的肋骨间,肝经的期门穴分布在乳头下端的十一肋间,均在乳房下端。我认为:乳头下端肋骨上缘的这些部位,很可能是治疗乳腺病的最佳穴位,于是在乳下的几条肋骨和肋弓下端自定几个穴位。乳下的穴位称之为:乳下1:第五肋上缘;乳下2:第六肋上缘;乳下3:第七肋上缘;乳下4:第八肋上缘。胆经的京门穴在十二肋端,肝经的章门在十一肋端,剑突下的肋弓下缘 ,可能是治疗乳腺病的最佳穴位。肋弓下部的穴位由剑突穴下斜,沿肋弓下缘每1寸为一穴,共八个穴位。
自定的奇穴选定后,分别在乳头下端以及肋弓下缘的几个点进行点按治疗,做为一次新的尝试。头两次治疗无效果,治疗到第三次的时候,已初见成效,向乳头方向用手可以轻轻的触摸到胃经的库房穴无痛感,第四次可以触摸到胃经的屋翳穴等。运用摸索出的奇穴治疗,病症每天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仅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三十几年的乳腺病就奇迹般的痊愈了。乳房部位逐渐变软,用手不仅可以触摸,而且睡觉的姿势也可以随意调整。治疗后这位女士兴奋的对我说,这些年来我自己都不敢触摸乳房,更不用说是别人,现在我可以用手摸乳房了,三十多年来终于第一次戴上乳罩了。
仅采用了几个有效的奇穴,就把多年久治不愈的难症攻克了,使病情迅速的发生变化,枯木逢春,铁树开花。可见穴位的选择和正确的配方,对于一个病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方法决定疗效,对症才是关键。
治疗乳腺病采用奇穴的方法,也是一种补法。如果当病因确诊无误,采用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就要增加其他方法给予补偿以增强力度。这如同用药一样,在对症的前提下,因病情较重,按常规要求服用一片,但服用后药效不明显,就必须要增加药量,这样才能加快病情的好转。经络调整法虽然是外治疗法,但医理相通。
我曾经想起一位临床五十多年老医生说过的话,他说,治病在于对症,药物的作用是以毒攻毒,如果使用的药物不对症,就没达到以毒攻毒的作用,这时毒素就会导致其他脏腑的病变,旧病不仅没好还会添了新病。这一段话说明治疗不对症,对人体的危害性是多么之大。对症是为了治病,如果治病不对症,那么一定为新病的生成种下祸根。
泻子法是根据阴阳五行中相泻的关系,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方法,一般多用于实证。
所谓泻法,是因为脏腑的阳气过盛,使下端经脉受阻造成经络运行不畅,出现功能亢进的一种状态,使患病脏腑血容量增强循环缓慢。在脉上一般可出现大、洪的脉象,这时可根据阴阳五行相泻的关系,选用子脏相泻,以子泄母,恢复脏器的功能。
腹胀的病因非常复杂,泻法,在临床中一般使用的频率并不高,但当出现腹胀时,无论脉象出现的是阳脉或者是阴脉,是亢盛还是虚弱,一律都使用泻法,如果出现腹胀症状,不采取泻法而采用补法必定影响疗效,这是临床中得出的结论。
古人对腹胀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灵柩.胀论>说:“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脏腑之内乎”?答说:“三者皆存焉,然非脏之舍也”。又说:“夫脏者,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肋,胀皮肤,故命曰胀”意思是说:气机异常可使人患病,那么胀病是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脏腑之内呢?答曰:血脉、脏、腑三者都有不正常的气,但并不是胀病产生的原因?又说:胀病都在脏腑的外面产生,向内压迫脏腑,向外扩张胸肋,使皮肤发胀,所以叫做胀病。腹胀的原因论述的非常清晰,如何治疗呢?“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意思说:胀病初期不问虚实,都应赶快施行泻法。腹胀的初期,无论脉象和脉形是虚还是实,都要采用泻的方法治疗。 
补法和泻法,是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规律,在治疗中,必须要严守这条规律,然后,要根据脉象、脉形、舌苔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病症的各种表象,该补的一定要补,该泻的一定要泻,这是治疗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一位男士、五十四岁,几年来总感到疲乏无力,头晕脑胀。单位每年都组织员工进行一次体检,但这些年检查的各项指标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次检查后的一段时间常曾出现腹胀、畏冷、畏寒的状态,天气已进入到夏季的伏天,仍然穿着长袖运动服,而且无汗、口干、无吐液、性能力低下、手足发热、腰酸腿软等等。
这位患者因在医院的各项检查,都在正常的指标之内,所以,出现的这些病症也没当个事,是因腰痛来我处就诊的。治疗前我为他诊脉,他的左右三部脉搏动的强而有力,这种脉象属于大而洪的那种脉象,脉象表明病在肾脏。根据脉象的状态,在询问病情时我说,你的这种脉象和一些症状上看,你腰痛是你患病的一种表症,并不是患病的真正病因,真正病因在于肾。男士说,有的医生也曾说过我肾脏有病,但我并没有在意。我说,诊脉后为什么对你做出这样的判断呢?脉象是判断病因的一种方法,要想治病首先明白什么为正常的脉象。脉的搏动应该和缓、有力、均匀,脉象的搏动从寸到关到尺呈降幂型,这样的脉象应为正常的脉象。你出现的诸脉都是大而洪,而且从寸到尺没有主次之分,这样的脉象是阳气过盛的结果,是一种“耗能”的脉象。人体好比是一部电机,一部好的电机运转起来,应该是轻松的,工作几个小时电机都不会发热,而且动力十足。不好的电机运转起来嗡嗡直响,而且无力,运转一会机身就发热。你这种“耗能”的脉象实际是诸脏腑的经络在运行中,气血运行的阻力增强,是体能上的一种消耗,你的手足干热、身体疲乏无力,舌质苔白而多沟痕等,实际是在消耗你的精气。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肾对精气的封藏,不使精气无故流失,从而维持肾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精化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肾中的精气,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地作用。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是人体阳气地根本,对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起到推动、温煦作用。肾阴、肾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维护着整体的阴阳平衡,两者均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如果因某种原因,这种相对平衡遭受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病理变化。
这位男士的脉象具有代表性。这种脉象咋一看来,无论是寸脉,还是关和尺脉,搏动的频率、次数、力量都一样,而且非常有力、非常正常的脉象,为什么确定是病脉呢?因为这种脉象的搏动,超出脉象的正常范围。正常的脉象应该是寸为阳,关为不因不阳,到尺为阴,脉象从上到下逐渐减弱,尺脉无或弱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如果诸脉的搏动都出现大而洪,是表明气血运行中的阻力增强,是体能的流失和消耗,是肾中精气亏损的表象。
男士的病因经过上述的分析,已经非常清楚了,病在于肾脏。但肾脏为先天之本,为诸脏阴阳之本,也有个阴虚和阳虚的问题,那么,什么为阴,什么为阳呢?肾阴虚,虚热内生,脏腑、组织失于滋养,则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经少、闭经等症;肾阳虚,则阴寒内盛,脏腑、组织失于温煦,表现为形寒肢冷,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小便不利或数频,男子阳痿、早泄、滑精,女子宫寒不孕等症。根据肾阴和肾阳两种病因的判断,这位男士的病症应属于肾阳虚。
病因明确了,是来于肾脏,为阳虚,在治疗上采取什么方法治疗,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因为是阳虚症,在治疗上当然要采取补法,“虚则补之”是治疗中的一条原则。方法确定后,按补法治疗几天,再经脉象观察,但脉象不变,症状依旧,疗效不佳。疗效是验证治疗方法正确与否的晴雨表,疗效不佳证明采用方法有误。为什么会出现的这种结局呢?病因在于肾阳虚,虚症当然要补,但脉形上体现的是大而强,从脉形上看肾并不是虚症,而是阳。脉象反应的大而盛,是脉道中气血流动阻力增强而致,所以,脉象大而盛,越补肾气越盛,是阳强阴虚的脉象,应以泻法为主进行治疗,才使阳气下降为对症。这就像一块跳板一样,中间是一根轴,只有一头下降时,另一头才能上升。阴阳的平衡也像一块跳板,阳气下降的同时,阴气必然上升,阴气上升时,阳气必然下降,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病因重新确诊后,及时的调整了原来的治疗方案,采取“以其子泻其母”相泻的方法治疗。用这种新思路治疗才几天,脉象就发生了急剧变化,脉象搏动平稳、和缓,肾脏功能开始增强。随着肾气好转,病症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转化,身体和手脚开始微微的出汗了,性欲增强,口中吐液增多,身体无有过去疲乏的那种感觉。经过二个多月的治疗,肾脏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