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柔弱是一种内心的力量 | 心问答

 汉青的马甲 2015-10-25


Q1:我们到底要去哪里呢?生命的尘世价值就是爱与被爱,还有物质,金钱,爱情等方面的东西。但是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又都失去了意义!那么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死后又要到哪去呢?到底到这世界上走一遭是为什么?


A1:我是谁?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去哪里?这几个问题被誉为“生命存在的终极问题”。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每个人心底潜在的渴望。然而生命的意义注定是一场不断体验的旅程,一个孩童和一个老人、一个商人和一个宗教徒他们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所以不是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就能够解除我们对生命的困惑,只有不断去体验生命,才会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警惕我们头脑中所有形成的有关于生命的概念,它会阻碍我们的体验,把我们局限在一个框架里。


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生命问题的标准答案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时刻”。表面看起来生命是以时间为坐标轴的,有起点和终点、有生有死,实际上生命只能存在于“当下时刻”。在当下时刻之外,没有生命存在,你不能证明自己活在过去,即便有照片可以看到你短暂的存在,当所有认识你的人都离开这个世界、你也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的过去就消失了,同样你也无法证明自己能够活在未来。


在当下时刻之外,没有生命存在,没有意义存在,没有生死,亦没有来去。站在当下时刻之外谈论生命,就如同站在生命之外想要活出生命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用头脑寻找生命终极问题的人都会受困在一个虚无的答案之中,无法超脱的原因,他们都在生命之外谈论着生命。想要真正的体验关于生命的答案,只有全然的活在当下时刻,随着你活在当下时刻的程度,你对生命终极问题的回答也会不一样。


站在社会的角度观察生命,生命就是关系,此时生命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生死、有来去。从社会的角度,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两个维度有关:一是你在关系中利益多少人,你利益和帮助的人越多,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越大。二是你是否解脱了内心世界的一切烦恼,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品质。虽然从时间角度看,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你能够选择将生命过得更加精彩,又何必选择看到结果而无所作为呢?



Q2:我的孩子已十几天把自己关房间,很少出门,对什么事都不关心,也都无所谓,也不和人交往,不愿意和大人沟通,只一个人在房间看电子小说,打游戏,他已高三,但无法在教室完成正常学业,我们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后,对孩子伤害很大,孩子现在很厌烦我俩,也反对看医生,在他面前不能提看心理医生的事,提了孩子就情绪很大,我们真的很无助,不知道如何是好……



A2: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得到外界的承认,如果我们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没有给予他足够的赞美和肯定,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他存在的价值,内心就会长期处在无价值和匮乏状态。 加上学业不好,也不能让他从学校中得到肯定和重视,就容易出现对外界漠不关心、封闭、抑郁、沉迷网络等状况。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下手,第一层面就是每天赞美和鼓励孩子,肯定他的存在。如果总是告诉孩子应该做这个、应该做那个,指出他的错误大过于赞美他,就会让孩子失去力量。就算孩子做错了,也设法用鼓励的方式让他感觉到他可以变得更好。孩子看心理医生后会厌烦父母,可能也是因为他感觉到父母和医生都不认可他,认为他是有问题的人,这更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没有存在价值,所以他用愤怒和逆反来表达自己的力量。所以父母迫切需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家庭认可的、是有价值的。建议每天赞美孩子的一个优点,每天去赞美他善于关心别人、善于和人交往,把他的弱点都用鼓励和赞美的方式变成他内心的希望,孩子就会慢慢改变。


第二个层面,当一个孩子在读书中感觉不到快乐,或者在现有的生活中感觉不到快乐,他就会选择逃避读书和生活,去寻找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打游戏、看电子小说就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在那里孩子不会被批评、可以幻想自己有力量、可以掌控游戏里的人物,可以感受到自己活的有价值。父母迫切需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创造让孩子做主、让孩子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活动,比如去旅行、去参加夏令营、去帮助弱势儿童,去做慈善,这样他的重心会逐渐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这些活动还可以增长孩子内心“爱”的力量,一旦他在活动中学会了付出,他的问题就会自动解决。



Q3:我总教育孩子不要打架,可是现在孩子七岁了,别的小朋友打他,他也不还手,我很自责,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该怎么教育孩子?


A3:您教育孩子不要打架是对的,您之所以自责,是觉得孩子吃亏了。站在长远的角度,孩子在童年打架是正常的,是偶尔现象,不是每天发生的常态。有些孩子很顽劣,喜欢欺负别的孩子,您可以考虑给孩子换一个班级、学校或者是调换座位,避开这些淘气的孩子。如果你是觉得孩子被打不还手是因为教育方式导致的性格柔弱,这需要分析。孩子内在的力量感首先与天性有关,天性柔弱的孩子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经常保持退缩。父母应该在此时给孩子鼓励,告诉孩子不和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才是内心有力量的人,和别人冲突的人都是依靠别人才能有力量的人。这样孩子会开始接受自己性格的柔弱,并肯定柔弱是一种内心的力量。


孩子的力量感还与父亲给予的肯定和鼓励有关。父亲越认同孩子、鼓励孩子,孩子越有力量。如果父亲对孩子关心不够、赞美不够,孩子的内在力量就会变弱,逐渐表现为退缩、自卑或者是反面的自负、对抗。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学会“爱”,一个孩子只要内心有的爱的力量,能够付出、给予、帮助身边的人,他的人生就会越来越美好。就算遇见几个淘气的小朋友,也不会影响他内心的力量感。


本期回答来自:



伽南
企业心态管理培训师, 维摩禅继承人, 禅修\辟谷老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Imagine Avril Lavigne - Make Some Noise: The Amnesty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Save Darfur (Int'l iTunes Exclusive)


亲爱的朋友们,您对本期问题有任何见解,欢迎评论;

如果您也有疑问,想要提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