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军是如何破美军“磁性战术“的

 smilcat 2015-10-26
 

今天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笔者用此文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5周年!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致敬。



笔者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中“联合国军”采用的“磁性战术”。“联合国军”的此战术针对性非常强,事实证明确实非常有效。



一、“磁性战术”的发明人:“联合国军”司令马修·李奇微。



1949~1950年任陆军副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阵亡,李奇微于1950年12月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1月李奇微以放弃汉城为战略诱饵,于1951年2月发动反击(即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次战役),成功地遏制住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在此后一年多里李奇微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头痛的对象。



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杜鲁门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5月晋上将。



李奇微是位善于思考的统帅,他通过反复思考发现志愿军作战的致命缺陷--志愿军的补给严重不足。虽然入朝开始志愿军一直想改变,随着战线离开中国越远缺陷缺明显,所以李奇微定义志愿军作战为星期作战---即作战周期为一周,补给就耗尽而失去战力。李奇微针对这缺陷修改联合国军的战术---磁性战术。



二、“磁性战术”的来由。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掉失汉城(首尔),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是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了。李奇微对这种状况记忆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



不但前线军队丧失了士气,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李奇微著《朝鲜战争》



三、联合国军的“磁性战术”是在对志愿军作战风格以及先天的劣势做了大量分析之后,针对性地出炉的,事实证明确实非常有效。



磁性战术在朝鲜战争的成功应用也很有特点。抓住了志愿军没有空中支援的弱点,利用绝对优势的空军极大的限制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同时也掩护了联合国军有序撤退,阻挡志愿军的追击速度,朝鲜半岛的地形同时也限制了志愿军实施更广泛的机动,快速撤退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于实施穿插分割的拿手战术,以坦克和装甲部队为先导在优势的空军掩护下的坦克劈入战几乎让志愿军陷入困境。“联合国军”装甲部队快速机动,突袭战区内重要交通要道,控制交通要道,切断志愿军补给和后援,空降兵,主力部队快速协同,同陷入被动的志愿军反复交战,基本形成了局部被包围的态势。客观地说,这也说明美军也是一只学习能力很强的军队。



1、首先,志愿军的突击、渗透和穿插虽然把联合国军屡屡分割包围,把战线一次次从北向南推进,但是没有重火力,没有空中支援,歼灭战往往打成击溃战,战果不大。战争后期“联合国军”已经不像初期那样惧怕志愿军,撤退时井然有序,由于机械化程度超强撤退起来想快则快、想慢则慢,志愿军靠腿是追不上的。“联合国军”即使被分割包围也不怕,在拥有强大的火力优势下固守待援即可,在空军的大力支援下往往以较小的损失即可为突出重围,或逼迫志愿军自行放弃围歼的企图。“联合国军”尝到甜头后总结出来,就是用不着草木皆兵高速撤退,只要保持接触逐步后退即可,甚至不用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反正志愿军的火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部队的损失会越来越弱。这是志愿军的一大劣势,即勇猛而不持久。



2、其次志愿军的机动和后勤补给能力不足,行军和追击的速度是建立在部队超强的徒步行军能力之上的,事实上在高强度的作战和行军中战士的体力是有承受极限的,前线的战士随身携带的粮弹也最多维持一个星期,就是说一线部队发起攻击最多一星期后就必须进行休整和补充了。然而随着战线拉长,志愿军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后勤系统不堪重负直至瘫痪。由于没有制空权,公路和桥梁也随时都会遭到“联合国军”空军的破坏,后勤部队白天不敢行军,夜间车辆不敢开灯行驶,兵员和粮食、弹药的补充数量杯水车薪。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从发起攻击开始一星期后志愿军不但不能持续攻击下去,甚至连固守阵线都做不到。这是志愿军的又一大劣势,即在有利的形势下无法有效保卫胜利成果。



3、再次志愿军缺乏足够的通讯能力,导致战场各部队协同能力差。在组织撤退时有的部队不能及时接到命令,最后被敌军合围而损失惨重。撤退的部队也遭受到追击,“联合国军”的空地协同能力和机动能力是一流的,他们一直粘在志愿军后面利用空地火力大量消耗志愿军的有生力量,直到志愿军后续部队在某地建立起坚固的防御阵地。这是志愿军的第三大劣势,即攻得上去撤不下来。



针对志愿军的劣势,联合国军遭到攻击时先顶一阵消耗一下对手的弹药和时间,之后一边阻击一边慢慢撤退,始终和志愿军主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像磁铁一样黏住对手,一星期后志愿军的“礼拜攻势”结束开始后撤,联合国军反过来追击,仍旧像磁铁一样黏住对手,这就是著名的“磁性战术”。



4、“磁性战术”的战术特点:



首先,步兵一改只靠公路前进的套路,开始注意抢占山头、争夺制高点、实施宽正面的多路进攻,最多时达15路,每路约一个营至一个团的兵力,对中朝军队各防守要点同时实施攻击。



其次,针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惯用的迂回穿插战术,一反过去分兵冒进的做法,而改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打稳扎的战法,力求东西呼应,互相支援,保持一条连续的战线。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机械化分队与中朝军队保持接触,一遇猛烈反扑就往回缩,粘住中朝军队第一线部队不放,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后,再根据中朝军队投入兵力的大小,或迟滞对手行动,掩护主力退缩转入防御,或进占某一地域,借助猛烈炮火发展进攻。



从1951年1月15日开始,李奇微集中了“联合国军”5个军16个师又3个旅、一个空降团及其全部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面部队共23万余人的兵力,在中朝军队200公里的防御正面上发起了猛烈进攻。“联合国军”兵分两路,以美、英军主力及韩军一部在南汉江以西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美军一部及韩军主力在南汉江以东实施辅助突击。



李奇微的部署是:



西线:美第一军和美第九军并肩向汉城、礼峰山方向实施突击。



美第一军军长弗兰克·米尔本少将指挥土耳其步兵第一旅、美步兵第二十五师、美步兵第三师、英步兵第二十九旅为第一梯队,在野牧里、水原、金良场里30公里地段上展开,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韩军第一师于乌山里以南地域为为预备队。



美第九军军长约翰·库尔特少将指挥美骑兵第一师、英步兵第二十七旅、美步兵第二十四师为第一梯队,在金良场里以东至骊州38公里地段上展开,向礼峰山方向实施突击;以韩军第六师位于长湖院里地域为其预备队。



东线:美第十军、韩军第三军团并肩向横城、县里方向实施主要突击,韩军第一军团沿东海岸向北实施辅助突击。



美第十军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指挥以美步兵第二师、空降第一八七团、韩军第八、第五师为第一梯队,在骊州至平昌以东之乌洞里72公里地段上展开,向横城、阳德院里、清平川方向实施突击;以美步兵第七师位于堤川地域为预备队。



韩军第三军团军团长刘载兴中将指挥韩军第七师为第一梯队,在乌洞里至旌善以东之北洞里30公里地段上展开,向下珍富里、县里方向实施突击;以韩军第三师位于春阳地域为预备队。韩军第一军团军团长金白一中将指挥韩军第九师、首都师为第一梯队在北洞里至玉溪30公里地段上展开,沿东海岸向北配合进攻。



美陆战第一师和韩军第十一师分别位于义城、大田地域。这是第八集团军的战役预备队。



“磁性战术”刚开始,完全出乎中朝方的预料,在战略、战役和战术上都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总的来说:“磁性战术”就是专门针对志愿军机动能力、后勤能力的先天不足而制定的,而志愿军勇猛突击长距离穿插的战术又无形中加剧了自己的先天不足,因此在这种战术下志愿军根本就不能破解“磁性战术”。后来志愿军志司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调整了战术,战况有所改观,那是后话了。



四、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破“磁性战术”的。



联合国军的“磁性战术”的时候,彭德怀将军已经被调回国内了,前线指挥是邓华将军。



“磁性战术”成功的前提,一是空中优势破坏志愿军的补给,导致志愿军只能用部队携带弹药打2周,二是靠机动和火力强大的坦克部队粘住志愿军后撤部队。这两点,只要破解一点就可以打破磁性战术。



1、一是志愿军发明的反坦克网状阵地,就破了美军的坦克战。二是志愿军的坑道工事又降低了美军的空中优势!



志愿军的反坦克网状阵地和坑道证明了一点,充分发挥志愿军基层官兵主观能动性,创造力是无限的。某些人一提到抗战就老说日军炮火优势,笔者都不想说什么了。



事实上坑道、反斜面工事这些是哪个志愿军将领发明的?都不是。



据杨得志将军回忆录记载,他任19兵团司令时去开城方向65军阵地视察,看到一个四川籍军官带领士兵一直在挖地道,连长介绍说他们在翼中就是这么挖地道的,陪同的李志民将军来了兴趣,问你们能不能挖通连起来,然后逐步总结完善。



反斜面工事,据杨得志将军回忆说,可能来源于石家庄攻坚战,当时石家庄攻击战解放军将攻击兵力、装备前推到一些掩体里,在国民党守军无法攻击的死角。“联合国军”炮火实在太猛,两米高的交通壕照样炸平,正面阵地怎么挖工事都没用,藏不了人也藏不了东西,也许受这个启发,所以就有了“联合国军”炮火死角的反斜面工事。



杨得志兵团的2个多月夏季防御,范中将共打了105毫米以上重炮780万发,仍然不能突破主要阵地。据说这780万炮弹,需要4400个火车皮来拉!如老秃山的炮击猛烈程度,并不比上甘岭差,只是时间不长。



对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军在中条山的山地防御作战,中条山地形更险要(主峰2700米),国军经营的时间更长,笔者都不知道日军的100毫米重炮,火力量是否有范中将的十分之一,笔者看最多二十分之一(100毫米炮弹40万发左右)。



2、有网友说:对付磁性战术,不一定要用坑道。完全可以用大踏步后退来拉长美军的补给线,利用北朝鲜的大山来削弱美军的火力和空中优势。



笔者认为:大踏步后退对于机械化程度和空军实力不强的国军来说能迅速摆脱和诱敌至预设战场实施打击,但是对于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美军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美军可以利用装甲部队迅速追击抢占要地,利用空军迟滞干扰志愿军有序撤退。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迅速撤退诱敌深入是因为美军不了解志愿军这个不按常规出牌的对手,美军是一只学习能力很强的军队,不会再次上当,没有坚固的坑道工事,志愿军难于在地空火力全面占优的美军面前坚守要点,要点丢失全线被动,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陷入困境就是这样造成的。



大规模的坑道工事使美军不得不一个一个的啃坚固的坑道工事,丧失了装甲部队快速突击的优势,空军的优势也难于充分发挥,消耗了大量兵力和物资很难有明显的效果,上甘岭激战40多天仅仅占领了表面工事,而主峰五圣山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坑道让美军的优势大打折扣。志愿军利用坑道实施小规模的突击让美军苦不堪言,依托坑道的冷枪冷炮战术也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志愿军是一只更有想象力的军队,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所以说“磁性战术”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针对志愿军的弱点搞的技术优势战。光是就战术层面来说,并无出奇之处。美军即使有了技术火力优势,依然搞一线平推,缺乏孤军作战大胆迂回的精神,更没有夜战近战的勇气。这些缺陷,美军一直到了伊拉克战争都没有克服。



五、笔者小评一下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不能叫失败,应该叫挫折,失败是指物质精神的双面损失,挫折是物质上损失,但是精神层面反而有所加强。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没打好,中间暴露了很多问题。但是志愿军依然在38线上,“联合国军”也没有多前进一步,相反志愿军看到了不足,迅速改正,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一直对后勤不是很重视,因为以前我们都在国内打,人民战争,后勤都被老百姓分担下去了,军队就只管打仗,不管运输。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有的一个团,运输队不到百余人,还主要是给团部机关搞运输的。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甚至都没有组建专门的运输部队,连淮海战役这个么大规模的决战,都是几百万老百姓在后面送弹药送粮食。解放军有吃有喝,专心打仗,根本不为后勤发愁。



但是朝鲜战场就不一样了,这里是外国,中国的人民战争到这里难以行通。这时候志愿军才感觉到后勤的重要,尤其是5次战役以后,后勤的问题已经是制约志愿军打仗的最主要问题了,后勤部门繁多,指挥混乱,加上没有专门的保障部队,造成运力的不足。以至于前方部队得不到足够的弹药和粮食补充。另外还有美军的飞机时刻威胁着我们的补给线,也对后勤运输效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痛定思痛,到了1951年以后,这个问题才慢慢得到了改善,洪学智将军主管后勤后,志愿军的弹药和粮食衣物的问题才慢慢得到解决。到了1952年左右,可以说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和保障,跟美军相比,没有像50年入朝时差距相差那么大了。



套一句清朝雍正说的话,打仗拼的是前方将士的血,打的是后方的钱粮。现代战争中,没有后勤,如何像样的战争都打不起来,也不持久。



最后:为什么同一个种族仅仅经过半个世纪就完全脱胎换骨?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注入的理想和信念,新中国领导人以汉唐尚武之风,将倍受列强凌辱的“东亚病夫”塑造成一个个、一群群英武战士,让新中国军人有了完全不同的精神构成,才使得他们经受住了炼狱般的铁火锻造。



纵观世界各国军队,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为我们的英雄叫好!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致敬,保家卫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笔者注:本文的数据来源、参考资料: 下述都是珍贵的、现存的历史文献档案,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没有一篇是来自“网文”,全是实体书。



1、《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版)(套装共3册)》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写,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2、马修·邦克·李奇微的《朝鲜战争》。



3、《杨得志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