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诗内功夫。 第一,全面真实,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丰富全面的材料、直接和间接资料 一方面,写调研报告的过程是一个更全面了解情况、更深入了解情况的过程。了解得不清楚、不全面,就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可以说,调查研究就是督促你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写调研报告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缜密思考的过程。落成文字的东西,必须有出新的地方,必须有值得写的地方,必须有从材料到观点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就督促你去想事,想问题,把问题研究透。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减少损失,提高工作效率、效能。 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不容易的事。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写调研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的。 第二,选题要准确。 确定调研课题。调研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在动手做调查研究之前先弄清楚。我们的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哪个最急,哪个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哪个有可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就确定哪一个。确定的题目不要大而无当,不要离我们的具体工作太远。选题决定着调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我们常讲,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机关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谁掌握了调查研究,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要想让调查研究能发挥这个功能和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选好选准调研课题。 怎么选题? 主要介绍一下一些选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这个方法概括起来是“一重三关四个结合”。 所谓“一重”就是要突出重点。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微观的情况,抓住那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进行调研。 所谓“三关”:一是时代关切。把握时代脉膊,抓住前沿问题,选择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难题,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调研。二是群众关注。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开展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领导关心。一般情况下,抓住一个城市一个单位领导关心思考最多的问题和抓得最紧的工作,就抓住了一个时期的中心和重点。 所谓四个结合:一是长远大事与短平快相结合,二是前瞻性研究与跟踪调研相结合,三是总结经验与揭示问题相结 合,四是服务决策与服务推进落实相结合。 第三,拟好调查提纲。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查的范围、重点和具体内容,不确定调研提纲,看好什么记什么,记了很多,写调研报告时却用不上,还得去重新了解。 拟调查提纲一定要细致,具体。 第四,研究要到位。 调查研究,前提是通过调查弄清事实,关键是搞好研究。 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同样的素材,得出的结论有深有浅,写出的报告有高有低,这里除了个人素质外,研究方法恐怕要占很大比重。 如何搞好研究? 如果说调查是沉下去,那么研究就要站上来。 主要是做好“四看”。 一是站在全局思考问题,看方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一些部门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研究问题、谋划工作,从局部看无可挑剔,但拿到全局往往行不通。所以,研究问题必须把局部与全局联系起来,跳出小圈子在更大的格局中看问题想问题,这样我们所总结的经验、揭示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才能符合我们所处的位置,才更容易为上下左右所接受。 二是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看本质。坚持虚功实做,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本质,引出规律性的东西。 三是面向未来思考问题,看趋势。即立足现有基础总结汇总,又着眼动态发展分析判断,使我们提出的对策建议更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四是对比分析思考问题,看特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调查得来的素材,要善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反复比较,努力在比较中发现特点、找到方位、优选方案、深化认识。 比如,我们透过GDP、全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项目和招商引资额分别增长两组数据,得出重要结论:全市经济增长呈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在全国30个中等城市中我们的人均收入、低保补贴、最低工资标准等指标排序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并没有完全起来,效果并没有完全展现,仍然需要快加速、紧加油。 第五,选好角度,突出重点 文章写得平铺直叙,一二三四,甲乙丙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似乎什么都涉及了,但又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这是作者的尴尬,也是读者的不幸。 可归咎的原因很多,而最重要的应是不懂得选好角度、突出重点。文章一旦选好了角度,就自然峰峦起伏,重点突出了。选角度不易,选对角度更难。研究某个问题,可写的角度必然很多,什么角度都写,势必平铺直叙,而选错了角度写,也会徒劳无功。所以不妨说,角度选对了,调研也就完成了一半了。
选择角度,也应有法:一是选择所研究课题的精华部分。二是选择关乎中心工作的。三是选择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总之,一篇好的调研文章应是售精品的“专卖店”,而不是卖零星碎物的“杂货铺”。
撰写调研文章,不能用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玩八卦打太极,而是应如周恩来总理所强调的那样,文章必须“开门见山”。
文章要写得“开门见山”,涉及调研为谁服务的大问题。我们撰写调研文章,读者群主要是班子领导和上级,他们公务繁忙,需读的材料太多,无暇详细过目,文章如不“开门见山”,漏阅就很难免,而一旦漏阅,再好的文章也一概付诸东流了。 在首段的有限篇幅里,把文章的主要信息、立论大意和核心观点尽可能地提炼囊括其中。 导语写好了,也就大功告成一半了。 调研文章无疑应是“以意为之主”,然而也不是全然无视文采。调研文风提倡朴实无华,文采应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语言运用是最基本的能力,调研文章当然讲究语言与用字,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甚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着意于堆砌华丽辞藻,而调研文章的文字则以准确取胜。 1.讲究用字 在朴实无华的文风下讲究用字,无非是两条:一要掌握分寸,二求言简意赅。而这两条真要做起来都不易。 “掌握分寸”,主要指在遣辞造句时字斟句酌,注意掌握政策,并选用适当的辞汇准确地表达所拟表达的思想,既不过之,也无不及。清朝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交战屡战屡败,但他在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是易一字而精神出的佳例。
“言简意赅”,则是文字精练,字少义多。撰写调研文章,锤炼文字颇为重要。鲁迅的名作《秋夜》在开头写道:“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共28字,是文学佳品。但若写成调研文章,8字足矣,即:“后院墙外植两枣树”。锤炼文字也要防止过分修辞,如若“以词害意”,反就弄巧成拙了。 三个标准: 第一,要精练、精致、精巧。一句话中不能有多余的字,一段话和整篇文章中不能有意思的重复。 第二,要准确。一方面用字用词要准确,另一方面语意氛围要准确。 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因、过程、趋势和影响。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政策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 第三,要连贯。也就是说论述的时候,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依次进行,一种意思没有表达完,不得再插入其他内容,否则会造成论证上的突然中断。不能跳跃,不能性急。 学习语言途径: 书面,人民群众 3.讲究文风 文风问题实际上是心态问题,树立良好的文风,就是要求深入实际调查,不浮躁,不闭门造车,不想当然。写出的文章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要言之有物,不哗众取宠。 【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很好的典范】 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通俗。 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 目前,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 4.挤尽水分,杜绝废话 撰写调研文章,毋忘挤尽水分,杜绝废话。调研文章不是宣传文章,不需要长篇的说理鼓动,也非小说散文,用不着累牍的铺垫渲染。撰文的目的只是在向决策层反映情况、提供看法和陈述建议,而不是供一般读者做茶余饭后的陶冶和消遣。文章的可读性也仅仅在于情况准确、文有见地和建议得当,不在乎词藻是否华丽,花絮是否有趣。一句话,调研文章的特点就是“干”,它容不得半点的水分和废话。可有可无的话不说,重复的语言不写,不必要的形容词不加,避免“一个孤人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的重叠废话。 5.文味浓郁,鲜明为上 调研文章应是一壶郁烈的浓茶,不能写成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文章浓郁,也需烹煮有方,而“鲜明”二字,正是最佳的配方。文章写得“鲜明”了,读起来也就有味了。 首先须是观点鲜明。也就是说,立论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观点鲜明了,整篇文章也就活了。古人云:“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其次则是文字鲜明。文字是“衣着”,鲜明的观点尚需用鲜明的文字来表达。“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再有就是善于选用一些使文章得以鲜明突出的表达方式。总要设法使读者对你所要表述的最重要的情况和最核心的观点一目了然。在这方面,文章的标题点得醒目,文章的导语写得精要,再加上使用一些诸如“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强调的是……”等等吸引读者注意的表达方式,都能收到文章因此得以“鲜明”
的效果。 调研有三要素:准确、清晰、速度。 对一篇调研文章而言,表述清晰是至关重要的。如若表述不清,即使情况准确和看法精辟,文章的价值也就难免大打折扣。表述清晰有赖文字功夫,学会并注意逻辑缜密却是做到表述清晰的一个重要途径。
强调逻辑思维。调研工作者应学点逻辑学,自觉地运用逻辑来思考问题和构思文章。逻辑缜密了,表述也就随之清晰了,而一旦表述清晰了,一篇调研佳文也就脱颖而出了。调研文章要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前后应有呼应,段落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保持头尾一致,避免自相予盾。 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不是追随潮流,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结构上的创新只是形式问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报告的形式上。 要讲究结构。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表述调研经过和结果的方式,必须强调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整篇文章就一个大自然段,或者本来就是很短的文章,却偏偏要分成第一个大问题、第二个大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不对,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具体来说,确定文章结构,首先要看量,其次要看复杂程度,如果表现内容较多而复杂,就得选用复杂一些的结构。 调研文章虽然多是议论性的,但其具体形式不尽相同,而且写作的目的、方向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求证,还有的是为了反驳或者立论。因此,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尽可能选择最有利于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结构。 第九,报告要精致。 调查研究的直接成果是形成调查报告。作为相对独立的 文体,调查报告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 结合实践中容易忽视疏漏的问题谈点想法。 主要是“7求”: 一是求实。 求实有三层含义: 一个是真实可靠。有严谨、求是的精神,调研中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写报告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注重用事实说话,凭数据立论,寓理于实,就实论虚,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另一个是实在管用。写出的报告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结论、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再一个是语言平实。尽可能用简洁准确、平实质朴的语言,确切地表达报告的思想内容,尽量不用生僻的词、模棱两可的词、自己叫不准的词,决不叠床架屋地堆砌艳词丽句。 二是求新。 “文情不厌新”,贵有新意。现在大家愿意看的东西,包括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一是能娱乐休闲,二是能增长智慧启迪人生,除此很少有人能看得进去。所以报告的主题要新颖,致力于反映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新思路。即使主题不新,也要力求有新材料、新见解、新角度、新深度,把认识向前推进一步。这样才能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才能有思想、有见地、有价值,不落俗套。当然,我们追求独特独到也要兼收并蓄,不能偏执固执。此外,确定主题要克服假大空,“宁小勿大、小中见大”,以小事情反映大问题,以小经验反映大道理。 文有“新意”,要力求“四新”,即:新问题、新情况、新见解、新语言。
时代在迅猛发展,形势在千变万化,知识在不断更新,读者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形势逼人,调研文章如不刻求“四新”,而是自困在“老生常谈”中打转,是很难受欢迎的。文有“新意”,其切人点须是文章要富有想象力。富有想象力的调研文章能为决策层提供可贵的真知灼见。文有“新意”,也就要敢于树一家之言,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只能是政策调研做低水平的重复,很难写出有富有新意和启迪的文章来。 俗话说道简易从。文章长了,大家不爱看也没时间看,所以文章的篇幅必须精炼。 怎么才能做到精炼? 一个是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以说明情况、解决问题为目的。重点突出了,也就容易做到简明扼要。 另一个是在分析提炼上下功夫,把问题弄透,舍去次要的、非本质的,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必不可少的数据,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两点,表面看是文字功夫,实际是能不能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把握工作,我们常说写文章是写工作,道理就在这。工作想不明白,难免冗长繁琐。 四是求活。 一个是文体要活用。 两句话,一句是大体需有,调查报告的基本规矩还是要讲,不能走偏,不能顺拐,不能把调查报告写成讲话、写成总结、写成散文,这样很难发挥调查报告的作用和效果。 一句是定体则无,要因事定体,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模式,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结构方式、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你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另一个是素材要用活。 选择恰当的角度、适当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运用数字、事例和理论,使观点和材料相互支撑、水乳交融,决不能罗列现象、堆砌材料,把数和事用死、用倒。 再一个是语言要鲜活。 讲究具体、形象、生动,尽可能多用鲜活语言、有朝气的词句,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有审美性和可读性。 五是求准。 一个是架构要合理。 根据类型确定文章的篇章结构。从内容构成看,大致分为标题、导语、做法成效、经验启示、问题原因、对策建议六个部分。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报告类型决定其内容构成。 另一个是逻辑要严密。 按照“围绕主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的原则组织文章构架,做到立论正确,论证有力,条理贯通、无懈可击、有征服人心的逻辑力量。 六是求丰 报告的内容要丰富、充实。这一点在实践中我们有很多同志把握不好。 常见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文章文字量不少、篇幅不小,但新的有用的信息量不大;二是文章主题思想都不错,但由于材料少展不开,显得很干瘪。 怎么克服这两个问题? 一是增加典型性。写作过程中尽量采用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使文章用较少的材料就能揭示出问题的普遍性。 二是扩大信息量。好文章应该是讲实话、没废话,以最少的文字,承载最多的信息,让大家听的时候省时省力,听了以后长见识、受启发。 七是求快 撰文迅速,反映及时。调研文章之异于一般小说散文,其最突出处是在于:撰文迅速,不能“十年磨一剑”。 情况、看法和建议反映如不及时,就犹如明日黄花,文章写得再好也了无一用了。
很多调研内容时效性强,必须要抓好“四快”: 苗头抓得快;报刊材料和“活”材料收集得快;分析研究得快;调研文章出手得快。 第十,成果要重视 这是很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不重视成果有两个表现:一是调查完了长时间形不成报告;二是报告形成了便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如何克服这两个问题? 一是动作要迅速。调研如果不及时形成报告,就会因事过境迁而成为“马后炮”。所以,调查研究必须注重实效性,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抓准课题,以高效的工作快速形成报告,使领导能够在第一时间、最佳时机利用报告做出决策。 二是转化要及时。一篇调查报告、一个调研成果来之不易,凝聚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用不好是一种浪费、一种损失。必须重视调研工作的进一步引伸和发展,这也是调研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通过调研成果的宣传,使更多的领导和部门了解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把调研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纳入到地方和部门的发展规划,使之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