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的周星驰

 魚悦的图书馆 2015-10-26

周星驰是不是黑道?

周星驰是不是待人刻薄?

周星驰是不是有过违法行为?

周星驰是不是与向华强有着深仇大恨?


这场轩然大波就像一个自由粒子的定态波函数,穿过一层又一层的势垒,总是可以贯穿到人们的心房。星爷千里走单骑,让粉丝干着急,五湖四海的汇聚不一定是为了革命,还有可能是为了偶像。但这场事件很容易变成饭桌上的拌嘴,但是菜好不好吃一回事情,厨师人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情。


我喜欢那个风度翩翩地喝着crymartini的猪肉贩子,我也喜欢那个看A片取弹头的凌凌漆,我更喜欢那个扔掉香蕉头也不回走掉的齐天大圣,星爷的每一部主演的片子我几乎都看过,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星爷没有任何理由去阻挡别人对他的欣赏,而对偶像的崇拜可能只是这群粉丝唯一的共同点。


偶像一言未发,粉丝就争先恐后地为偶像带盐,盐的质量又不好,让我这个小粉丝经常捏了一把又一把的汗,希望可以带去更多的盐分。


“向华强才是黑道,向太也不是什么好人”——向华强是黑道就能证明周星驰不是黑道吗?黑人是不是还得提一桶立邦漆把自己刷白才能说乌鸦是黑的。

“周星驰的才华导致了他的人品,天才总是两面”——是不是天才和对人造成伤害是两回事情,这些伤害又变不成创可贴。

“我最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他是用作品说话的人”——电影好不好跟人品好不好同样是两回事情,演尽好男人的文章可以出轨,直言不用毒品缓解压力的柯震东可以吸毒。


大家发现了没有?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事实去狠甩对方一个响亮的耳光,因为没有人知道事实究竟是怎样的,这时争论的不再是事实,而是态度。似乎人们已经不在乎什么是事实,争论已经变成了“你喜不喜欢周星驰”“你是不是影迷”“周星驰厉害不厉害”的站队问题,大陆在站队,香港也在站队。驳斥缺乏力度,就是因为双方谈论的不是一件事情,人家说的是“周星驰做过哪些事情”,而我们粉丝说的是“我有多么喜欢周星驰”。


《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卡尼曼(Kahneman)曾经把人的思考方式分为两种,系统1是快速高效偷懒的,系统2是缓慢细致费力的。当我们碰到一个难题的时候,经常发生的是我们会利用系统1绕过这个问题,转而去回答一个更简单的替换问题,“你对生活满意吗”会替换成“我现在心情好不好”,“如何看待军训教官殴打学生”会替换成“我对军训制度赞不赞成”(据我前段时间的观察,当时就是这么替换的),在这里“星爷有没有做那些事情”已经被替换成为了“我喜欢不喜欢星爷”。


回答替换的问题感觉一定很不错,态度坚定而且可以与别人惺惺相惜,暗示着某种斩钉截铁的忠诚。“光环效应”(Halo Effect)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可以补充出粉丝看不到的一面,它可以让粉丝相信偶像其他方面的温柔和善良。“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的作用是惊人的,它可以影响粉丝的判断力,它可以让粉丝选择性的寻找符合自己判断的证据。


星爷就像一个没有被打开过的宝箱,别人说这箱子里面是毒蛇,人们跳出来说:“不可能,外观这么好看”,这就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不过我们能做的就是问问他们“凭什么说里面是毒蛇”,没有有效的证据请去乖乖的玩蛋。我不想看到的就是粉丝把星爷臆想成一个独力对抗全世界的悲情英雄,所表达的只是情绪膨胀的一把把匕首。


让电影归电影,人品归人品。我们不能用电影的优秀来证明星爷的人品,但是,对方没有拿得出手的证据却还是信口开河,粉丝应该狠狠地攻击这一点,遗憾的是都在忙着上演荆轲刺秦,刺了数刀秦王都能绕柱而走,这样的脱靶反而会对星爷造成不必要的名誉受损,还会被对手利用,请不要用自己的热情害了偶像,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去看星爷的电影,即使哪天星爷的电影不再值得欣赏,我仍会起立为他曾经呈现的一切鼓掌,因为他所塑造的角色从来都不是虚构,就生活在我身边,甚至就是我,开怀大笑的是我,微微落泪的是我。热爱就是热爱,这一切,与这一场闹剧无关。

此为第11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