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的铸币战争| 郭建龙

 cat1208 2015-10-26

配图/zhoutiaoqing


这是汉武帝的又一“非凡贡献”

等市场发现了皇帝的诡计时

一切都晚了

文图 | 郭建龙(行者、独立作家)



汉武帝时期,还为未来千年中国经济和财政树立了另一个样板:货币制度。

武帝之前的汉代,中国的货币发行处于罕见的自由竞争状态,除了中央政府之外,民间和诸侯也都可以发行货币。而武帝,则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国营垄断发行制度。

欧洲和美国政府直到近代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垄断,而中国的货币垄断却已经维持了两千年。

汉武帝的制度,使得中国到宋代之前,一直处于金融抑制状态。直到北宋时期的纸币出现,才唱响了对这种金融制度的反叛。

为何垄断铸币权?

它给政府带来无数隐藏的利益。

人类历史上,货币一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它为了贸易的方便而诞生,却又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不管人们如何设计制度,都会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引入新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永远是不存在的。

纸币发行之前、人类使用金属铸币的时期,最古怪的问题是货币面值和实际价值的不一致。

在货币还没有出现,人们利用金银铜做交换的时代,会按照金属的实际价值来估值。比如,一斤麦子价值一两铜,就称一两铜去交换一斤麦子。一两银子值一匹马,就把大块的银子切割出一两来,去购买马匹。

由于称重的做法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另一种做法,把一两铜做成特殊的形状,并在上面标明重量(面值),进行了标准化——货币诞生了。由于节省了称重和剪断金属的工夫,货币很快就成为了贸易中最主要的中介物。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虽然货币上标明了重量,但有人会把货币做得比标明的重量更轻,却按照标明的重量去使用,赚取差价。也就是说,面值上标明是一两,但实际重量只有八分,面值和实际价值出现了分离。

就算一开始货币都是足值铸造的,也无法避免问题的出现:随着货币的磨损,使用一段时间后,足值的货币也变成不足值的了。

为了对付减重问题,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

1,对货币进行称重,按照实际重量估值。但这样做除了不方便之外,还有另一种造假手段可以规避:往铜钱里掺锡、铅等不值钱的金属,人为给货币增重。

这种称重的做法只是在民间采用,而政府更倾向采用另一种办法。

2,由官方强制进行流通,不足值的货币也视为足值。政府规定,不管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市场只能按照面值来接受它。当加入了官方强制后,货币也就从“自然货币”变成了“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必须依靠政府立法强制流通,已经偏离了货币的实际价值,而后来出现的纸币也是一种典型的法定货币。

可是,政府强制流通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旦官方授予了不足值货币和足值货币同样的流通权,就会有人在铸造货币时故意缺斤少两。而人们持有货币时,也会先把货币的边缘剪下来之后,再把剪边货币当做足值货币使用,剪下来的边就可以用来铸造新的货币[1]时间长了,反而是足值的货币不见了,只剩下非足值的劣币。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劣币问题在所有使用铸币的人类文明中都会出现,只要由官方强行规定法定货币的流通权,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呢?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只是这个办法是任何政府都不想采纳的。

这个办法是:开放铸币权,允许所有的人铸造货币;但在同时,也放开民间的选择权。官方不去规定哪些货币能用,哪些不能用,由民间根据各家货币的口碑独立决定接受与否。这是一种自由竞争的模式:口碑不好的铸币由于没有人接受,就慢慢地消失了,而口碑好的钱币由于接受的人多,会成为竞争的胜利者。

通过市场选择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就产生了另一种现象:“良币驱逐劣币”。

到底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区别只在于,政府是否拥有强制性。如果政府强制规定某一种货币为法定货币,其余不准使用,就一定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如果政府规定所有货币都可以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最终会产生良币驱逐劣币。

放开货币铸造权和使用权,这种方法虽然是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唯一方法,却几乎受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抵制。政府之所以不接受这种做法,并不是说这种做法没有效率,而是因为这意味着政府彻底失去了对于货币的话语权,从而丧失了干预市场的能力。

掌管货币话语权,会给政府带来无数隐藏的利益。当它缺钱时,只要统一往货币里掺点儿假,就神不知鬼不觉从民间收走了大量的财富。在历代政府中,货币掺假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手段,结果,每个朝代的货币都会出现缓慢的贬值,朝代初年的货币个头儿最大,材料最好,随后,货币越来越小,材料越来越差,最后出现所谓的大额货币,原本一个铜钱一文,后来出现“当十”、“当五十”的大钱,一个大钱的材料价值只是小钱的两三倍,但面值却是小钱的数十倍。

如果说在铸币时期,中央帝国有货币密码的话,垄断铸币权就是最大的密码。


罕见的金融自由时代

汉初,政府铸钱、诸侯铸钱、私人铸钱并行于世。

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着一个罕见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形势所迫,采取了货币自由竞争模式,助长了经济的大繁荣。这个时期就是汉初。

在秦代之前的战国时期,每一个国家发行各自的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的货币也统一起来,规定只有秦朝的“半两钱”可以流通[2]

但是,秦朝对钱币的统一并非统一铸造,而是规定了钱币的重量和规格后,由各个地方分别进行铸造,铸造的钱币只要符合规格,都可以在市场上流通[3]

当汉高祖得到天下时,人们仍然在沿用秦代的半两钱。只是这时的钱币制度已经显现出了许多弊端[4]

第一,由于战乱的影响,货币的数量严重不足。汉政府由于能力不足,也没有办法组织起大规模的铸造,来满足民间对于钱币的需求。

第二,秦朝的半两钱太重了,并不方便使用。

在古代的重量单位中,二十四铢为一两,半两等于十二铢,接近后来汉朝五铢钱的两倍半。按照这个重量,一串(1000枚)钱就有30多斤重,携带很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半两钱的价值太大,不利于小额交易。

在汉武帝之前的数百年间,中国农民的收入是很固定的,按照一家五口一百亩地计算,每亩地一年可以产一石到一石半粮食[5],除去五口人的口粮和缴税,一家人大约可以剩下45石粮食用作商业用途,一石粮食的价格是30钱,也就是说,一个五口之家每年的货币收入只有1350文钱[6]平均每个人每天不足一文钱,可见一文钱的购买力并不小。

由于货币最小的单位就是一文,那么如果一个人购买一文以下的商品,就不好付账。这就像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一块两块的硬币,却处处是百元大钞一样,那么小额交易就只能退回到物物交换状态了。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汉代前几任皇帝都被迫采取了放任民间铸币的方法,由官方规定货币的重量,却由民间来完成铸币。流通在市面上的钱币更是五花八门,政府铸钱、诸侯铸钱、私人铸钱并行于世。

这也是一个验证货币竞争理论的恰当时机:在最初时,混乱产生了。民间铸币的质量良莠不齐,绝大部分都是不足值的。实际上,汉代官方已经将货币贬值,官方规定在钱币上仍然写是半两钱,而重量却降到了八铢、六铢、甚至四铢。民间在铸钱时再次减重,加上做工的粗糙,各种各样的小钱、劣钱并出,最小的钱只有一铢左右,相当于秦代货币重量的十二分之一[7]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由市场的混乱消失了,更加优良的货币脱颖而出。

这些货币的重量不如秦钱,因为市场需要价值小一些,但是方便小额交易的货币。但是,这些钱也不能随便作假,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落败。

这些货币竞争的胜利者中,最著名的是一位叫做刘濞的诸侯王,他分封的吴国恰好是个产铜大国,刘濞借助铜山发展铸币业,吴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另一位是汉朝的大夫邓通。

这两家的铸币由于质量好,有信用,通行天[8]一种民间经济新秩序建立了起来,汉初的恢复,与金融业和工业的发达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但是,对于货币问题的争论却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停止。皇帝们允许自由铸造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因为中央政府还没有来得及掌控全局,不得不放手让民间去干。

在汉文帝时代,货币问题已经成为群臣争论的焦点之一。公元175年(汉文帝五年),皇帝曾经因为秦钱太大,更改了一次货币标准,规定民间铸钱不用再按照半两的重量来铸造(其实当时已经没有人铸这么重的钱了,皇帝的诏书只是追加了它的合法性),而是按照四铢的重量来铸造。所有民间铸造的符合四铢标准的钱,都可以自由流通[9]

这时,贾谊乘机上了一本,提出要废止民间铸造钱币,改由官方铸造。他认为,民间私自铸造钱币,是一切劣币的根源。贾谊甚至详细讨论了怎么才能断绝民间铸造。他认为仅仅下令禁止民间铸钱,那是没有效果的,不管法令如何严苛,民间还是会偷偷铸钱。如果要想彻底断了民间铸钱的路子,必须从源头禁止,也就是禁止开采铜矿[10]

这是汉代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国有化矿业的理论。幸运的是,汉文帝听不进去贾谊的国有化理论,汉代的金融自由又保持了数十年,推动了繁荣。

彻底收归中央政府

大量的投机分子开炉铸币,监狱里关满了假币犯。

然而,贾谊代表的儒家并非完全错了。经济的发达却让汉初一直没有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突显出来:如何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如何抑制失控的诸侯。

吴王刘濞有了钱,使得中央政府心怀猜忌,害怕他会反叛中央,而中央政府的猜忌又逼迫刘濞的反叛自我实现了。七国之乱的爆发,令这个中国少有的金融黄金时代进入了尾声。随着叛乱被镇压,皇帝也在考虑如何利用金融政策来抑制诸侯势力,对民间铸币开始收紧。

这种逐渐收紧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爆发了出来。

汉武帝由于战争和财政浪费,需要更多的钱来填补财政缺额,于是看上了货币发行这块肥肉,以民生为借口整治货币。

武帝对币制的收拢包括两个方面:

一,出于敛财目的,发明了皮币和白金(铜锡合金),并发行了一种三铢钱。三铢钱重三铢,钱上的文字也写着三铢,这是汉代第一种标明重量的钱币。之前,虽然有过八铢钱、四铢钱,但这只是钱的重量,而钱上的文字仍然和秦朝一样写着半两。

汉武帝的白金皮币大大地扰乱了市场,原本已经稳定的币值重新变得紊乱不堪。

货币市场出现了紊乱,武帝不仅没有反思政策问题,反而以此为借口,加紧干预货币发行。

二,在皮币、白金、三铢钱名声不佳之后,他规定了一种新的钱币:五铢钱。这种钱币重五铢,面值上写的也是五铢。武帝同时规定:不许私人铸币,只准官方发行。

但这时的铸币权仍然不是由中央政府垄断的。由于中央政府还没有铸造这么多货币的能力,皇帝允许各个郡国(诸侯和地方政府)按照中央颁布的标准来铸造。郡国铸造的钱币称为“郡国五铢”。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各个郡国铸造的五铢钱立即出现了劣币的特征。王侯郡守获得了权力后,并不遵循金融规则。他们发现在币材中大量掺假可以制造更多的钱币,造假比遵守规则更赚钱。这引起了另一波的金融混乱。

如果郡国劣币只在民间流通,皇帝不会感到很难堪。但是,当郡国劣币通过税收渠道回流到中央政府时,汉武帝就感觉吃了亏。这就像现在地方政府滥发地方债,最后却让中央政府兜底是一个道理。

为了对付这些劣币,汉武帝又发行了一种赤侧钱,这就是赤侧五铢。所谓赤侧,就是钱币有一个红铜镶边。这些钱币的发行权已经不再给郡国,而是收归了中央政府,在京城铸造。赤侧五铢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是,汉武帝规定,每一个赤侧钱要顶五个郡国五铢来使用。同时,缴纳中央的税收必须使用赤侧五铢,不得用其他钱币缴纳。

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实质是将其他的钱币都贬值了五倍。于是人们纷纷伪造赤侧五铢,钱币市场更加乱套。

到了这时,货币市场已经混乱到了极致。皮币、白金仍然在使用,郡国五铢在地方上流通,而真假赤侧钱更是让人民吃不消。大量的投机分子在山上开炉铸币,监狱里关满了假币犯。

当一切已经乱套,汉武帝能够想到的办法只剩下唯一一个:将铸币权彻底收归中央政府。五铢钱不仅不准民间铸造,也不准各个郡国铸造,只准在上林苑铸造,铸出的钱称为“上林三官五铢”。

从此,中国的钱币从自由竞争阶段彻底过渡到了国有垄断阶段,并成为了未来的样本。短暂的自由铸币时期过去了。

汉武帝的改革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通行800年的货币——五铢钱。五铢钱规定了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路线,即国家垄断金融、打击私人金融。这种做法造成了中央帝国的金融稳定,却又让每一个朝代都带上了金融抑制的特征,并为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留下了后门。

对后世的影响

等市场发现皇帝的诡计时,一切都晚了。

对于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历史的评价却出人意料。

汉代时,许多人的评价是负面的,他们看到政府垄断铸币之后的金融抑制,以及武帝当初制造的金融混乱。即便官方铸钱后,到了西汉后期,也仍然有官吏偷工减料、掺假的情况,而且是通过国家名义合法化的掺假。

可是汉代之后,人们却又颂扬他的功劳,并世世代代以他为榜样来发行货币。人们记住了,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7年)到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间),一共铸造钱币280多万亿,这个庞大的数字让人们眩晕,于是原谅了国有化带来的一切问题[11]

当然,后世的皇帝们也充分地意识到,汉武帝给他们的统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当铸币权垄断了之后,皇帝就掌握了另一种获得财政收入的手段,而且是最简洁最直接的手段。他只需在铸币中搀一半的假,就可以铸造出多一倍的货币,用这些货币可以换来多一倍的物资。等市场发现了皇帝的诡计时,一切都晚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一半,相当于政府收取了50%的通胀税。但由于皇帝利用了时间差,没有人能够防范这种铸币税。

历史上,货币的减重不会像描述得这么突然,它总是悄然和逐渐发生的。如果用一个月两个月作为对比还显现不出来,但如果在更长时间段,就会发现总是劣币驱逐良币,钱币的铜含量越减越少,被其他杂质所代替。

于是,到了每个朝代末期,随着法定货币已经掺了太多的假,到了再掺假就铸不出钱来的地步,政府就干脆不再铸钱。而每个朝代的末期,本来经济就更加脆弱,不铸钱的做法让民间经济缺乏了润滑剂,更趋于混乱,加速了王权的崩溃。

宋代以后,随着纸币的发明,政府更是找到了一本万利的方法,通过印钞票来掠夺民间的资本。而纸币的老祖宗除了追溯到宋代的交子,还师法了当年武帝的皮币。不管是法国约翰·劳的密西西比骗局,还是魏玛共和国、国民政府、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也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丝影子。

附:汉代发行的铸币


此表,系作者根据《汉书》、《史记》等制作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八铢钱

八铢

半两

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

五分钱

五分

半两

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三分钱

三分

半两

不知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

上林三官五铢

五铢

五铢

由中央垄断


注引:(刊发时引文内容从略)

[1]中国的金属货币虽然以铜为主,工艺上却是领先的。西方早期的金属货币不像中国一样是铸造的,而是在金银饼上敲入徽章和印记。这样的货币形状不够规则,更易出现减值,常用的做法是把一批货币放入布袋,使劲摇晃,依靠金属的碰撞和摩擦使得货币磨损,再收集磨损下来的金属屑。

[2]《汉书·食货志》

[3]并未有古代同期的文献提到秦朝钱币的铸造问题,但由于秦朝流传下来的钱币千差万别,统一铸造不可能引出这么大的差别,故得出此结论。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但始皇的统一币制,只是货币种类和货币单位的统一,而不是货币铸造发行权的统一。半两钱并不由国有统一铸造,甚至政府是否铸造钱币,也无从知道。遗留下来的半两钱,如同牡丹叶一样,枚枚不同,可见是各地自由铸造的。因此我们也不能根据秦半两的重量来求得秦的衡法。秦半两中,最轻的只有六公分许,而最重的有到二十公分以上的。

[4][5][6]《汉书·食货志》引李悝计算

[7]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8][9][10][11]《汉书·食货志》


郭建龙 行者

曾经的IT工程师、财经记者。科技专栏作家。2007年独自骑车穿越藏北无人区,国内有记载的最早藏北骑行者之一。近年行游世界,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领域著作。



作者相关文章(点击下方蓝色小标题,一键查看,或移步三剑客微博)

汉武帝:老了、老了、醒了

皇帝身边的专家们与酷吏们

汉武帝是怎样搞钱的?



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