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世界現存千年以上的12個民族

 三味書屋754 2015-10-26
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
     ——世界現存千年以上的12個民族

★★★三味書屋754》2015年10月26日搜集整理★★★

                                    ★★★★★  

世界上人類劃分界限的方法有很多,有國籍,有人種,還有民族。但是人與人之間始終應該追求平等的。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地球上至今為止存在了千年的種族,中國可是獨占四席哦~一起來看看吧。

12、猶太人 民族歷史:3500年

  猶太人 Jewish,或稱“尤太人”,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希伯來猶太語:乃是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也被稱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後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

  從廣泛的角度,猶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余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 ,上述數據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於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

  但事實上,全球猶太人的總人口很難得到準確統計,因為猶太人的定義存在多種標準和界定方式,導致統計的準確性受到了影響。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蔔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  尤太人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系,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優待約公元前15世紀,居住在尼羅河下遊,轉變為農業民族。

  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個支派,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派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

  之後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擔任國王。大衛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以色列國家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阿拉伯稱為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  尤太人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由於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個支族的人分離出去,單獨成立以色列王國,並推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王,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聯合成立了猶太王國。

  以色列王國不久即被亞述人消滅,猶太王國尚堅持了幾百年,後來也終於被巴比倫帝國攻占,人民被虜到巴比倫成為奴隸。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1世紀,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沒有來往的。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為猶太人。

11.阿拉伯 民族歷史:3500年

  阿拉伯人,泛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壹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索馬裏、乍得、坦桑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壹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征。

  在蒙昧時代,只有阿拉比亞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被稱為阿拉伯人。大擴張之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島、血統純正的人才有資格自稱阿拉伯人,擁有高貴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進一步加強。阿拉伯人這個概念,逐漸包括了帝國屬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的各族人民。

  以上是簡便的說法,民族的鬥爭與融合要復雜得多。很多人可以承受異族的統治,甚至皈依他們的宗教〔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避稅,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語言。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末期,阿拉伯語才成為整個帝國的通用語言。 

                                                    阿拉伯 民族

  和猶太人一樣,同屬閃族的分支。根據伊斯蘭傳統的說法,阿拉伯人的祖先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而易斯馬儀則是易斯哈格以撒的同父異母兄弟,是易蔔拉欣亞伯拉罕的長子。因此,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認為自己是以實瑪利的後代。在歷史上與亞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肺尼基人、希伯來人猶太人等有親緣關系。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後,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後,迅速向外擴張。 

                                              阿拉伯 民族

  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 四大哈裏發時期632~661建都麥地那,後移至庫法。倭馬亞王朝661~750遷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遷都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並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哈裏發政權。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占巴格達,東部哈裏發國遂亡。西部各哈裏發國也隨之先後覆滅。 

10.阿伊努 民族歷史:3000~4000年

  阿伊努人阿伊努語:Ainu,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居住在俄羅斯庫頁島和日本北海道。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就從通古斯北部和東南亞遷居到日本。阿依努是他們混血產生的民族。

  某些學者認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們在某個時期控制了遠東廣大地區後分布在本州諸島。隨著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漸向北方移民,他們的地盤日益縮小。從公元七世紀後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這是日本人對占據日本外族或土著的稱呼。大約從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繩文人繩紋族後人。 

                       ▲ 阿伊努 民族

  三千年前阿伊努人的北海道和東北家園被日本大和民族收復了。阿伊努人被趕出了他們生活的土地…… 最後他們在北海道的北部地區找到了避難所。阿伊努婦女會在嘴上和手臂上刺青,阿伊努人最主要的宗教儀式是殺死一頭被當作寵物的熊。他們歌唱、演奏樂器,並通過舞蹈和飲用米酒的方式來慶祝熊神之靈的離去。

  阿伊努人自明治時期結束後,幾乎不為日本人所記起,他們為生存而呼籲的微弱呼聲更是被置若罔聞。1993年,是聯合國的“國際先住民年”。有關的研究、調查才紛紛公諸於眾。阿伊努人有著和大和族祖先新繩文人、舊彌生人一樣悠久的歷史。他們是日本列島較早的居民和主人。繩文人的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時期,也就是舊石器時期或新石器時代。而阿依努祖先之一的北方通古斯人則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移民到日本北海道和日本東北的。 

                                          ▲ 阿伊努 民族

  由於生存環境惡劣等種種原因,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減少到2.4萬人。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個漁獵民族,駕著獨木舟在海上遊弋,持槍在林中逐鹿奔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屬通古斯人種和繩文人種的混合類型。他們不高的身材、淡褐色的皮膚及波狀翻卷的黑發,都顯示出其與大和民族稍不同的特點。他們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和大和祖先的繩文人相似,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熊祭”和“鮭祭”儀式。廣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藍的大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故鄉。

9、印度斯坦 民族歷史:3500~4000年

  印度斯坦族,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947年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 印度斯坦 民族

  根據印度官方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計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約為3億,約占印度人口總數的30%,系印度人數最多的民族。該民族主要分布於恒河中上遊的印地語地區和印度斯坦語地區,主要操印地語,大體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阿裏爾人、查特人、洛蒂人、馬利人、卡狄貢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達爾人等。後者有邦多人、科爾巴人、白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爾人等。高爾人又有不少支派,如帕特人、牟利亞人、高亞人、波爾伽人、波羅坦人、波爾海亞人、拉吉袞德人、拉吉牟利亞人等。可見,印度斯坦族是一個總的稱謂。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遠古時代部落生活的信息,說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還沒有達到高度統一的程度。

  屬高加索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中亞草原地區經帕米爾—興都庫什山諸山遷往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古代印歐人種雅利安遊牧部落與當地的棕膚色人種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                          

                                   ▲  印度斯坦 民族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壹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歷算、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遊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8、波斯 民族歷史:4000年

  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有十個部落六個農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於米堤亞統治之下。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 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埃塞俄比亞,境內包括70個民族,約18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裏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 

                                               ▲  波斯 民族

  公元前334年,興起於歐洲巴爾幹地區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波斯人過征服及同化當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來向伊朗高原散播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即使面對馬其頓、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勢力的入侵,同化依舊持續進行,直至伊朗伊斯蘭化。隨著時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區域性特性湧現,二十世紀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後奧斯曼土耳其、歐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後的波斯帝國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及卡劄爾王朝瓦解後,高加索地區及中亞或獨立,或並入俄羅斯帝國。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語為共同的傳統。中亞的許多人種如哈紮拉族仍殘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波斯語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語言,因此被許多民族視為第二語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葉派,東部則有遜尼派的追隨者除了法爾西萬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紮拉族人,另有少數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及猶太教。 

                               ▲  波斯 民族

  西方堅稱波斯人是一個種族分類,但波斯人在大體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裏很少自稱為“波斯人”、有時以“伊朗人”自居的人們。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詞共通的用法已延續了多個世紀,縱使伊朗人實際上帶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語言但帶有關系的族群。作為泛民族族群,將波斯人定位為壹個民族可帶來問題,因波斯人實際上是多樣性的族群。

7、希臘 民族歷史:4000~年

  希臘、南塞浦路斯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有古希臘文與新希臘文之分。多信東正教,少數信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由古希臘人與其他民族混合而成希。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是一個世居於希臘及愛琴海壹帶的民族,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目前希臘人主要居住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希臘諸島及塞浦路斯,以至世界各地,總人口約1.7千萬。 

                                      希臘 民族

  公元前2000年亞該亞人、愛奧尼亞人、伊奧利亞人、多利安人等希臘部落從巴爾幹半島北部進入後,同化了佩拉斯吉等土著居民,在前8~前6世紀,建立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城邦國家。同時,相互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稱謂——海倫人,即古希臘人。

  前5世紀建立起高度的古代文明。前8世紀起,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殖民,使古希臘語和古希臘文明得以廣泛傳播,對歐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後受羅馬、東羅馬、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歷史上曾有瓦拉赫人、斯拉夫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相繼遷入,但均被同化,同時亦使希臘的語言、文化、風俗等增添新因素。 

                                                 ▲ 希臘 民族

  18~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鬥爭的開展,各種民族和文化因素進一步融合,最終形成現代民族,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第壹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協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占領。政府與王室流亡國外。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進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裝鬥爭。1967年軍人發動政變,實行軍人專政。1974年確立共和制政體。

6、瑤族 民族歷史:4500~年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

  瑤族祖先為盤古,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 海拔壹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 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服飾和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 

                             ▲  瑶族 民族

  關於瑤族的瑤字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以歷史學家何光嶽先生所著《南蠻源流史》中所理線索較為可信:瑤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擅長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瑤族先民稱為“窯民”;後來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發展為旋轉搖動制坯,窯民改稱“搖民”;

  瑤族先民中四大姓之一雷氏,來源於發明養蠶繅絲的黃帝之妃方雷氏嫘祖,故瑤民善養蠶,又衍生出“繇民”一稱;後蚩尤率領三苗和搖民與炎黃大戰失敗,搖人歷經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當成勞役奴隸,稱之為“徭役”或“傜役”,即“傜人”周去非《嶺外代答》曰:徭人者,言其持徭役與中國也 

                                         ▲  瑶族 民族

  此後歷代傜人不斷反抗封建統治壓迫,嘯聚山林、不繳賦稅,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稱,意即不繳稅賦、不賦勞役之人;到了元代,統治者認為這種不賦徭役、刀耕火種的人群是野人,故將徭人的徭字改為具有侮辱性的犬旁的猺字,謂之“猺民”;至新中國成立之後,采納了民主人士的提議,廣泛征得本民族同意,將美玉旁的”瑤“字作為該名族統一名稱:瑤族。

5、亞述 民族歷史:4500~5000年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兩河流域的北部,亞述人的部落興起。到了公元前8世紀後期,亞述國已經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亞述人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發、多胡須、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遊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

  亞述人可以說是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亞述君王阿述納西帕二世的碑刻銘文,這樣講到他對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的洗劫:“我用敵人的屍體堆滿了山谷,直達頂峰;我砍去他們的頭顱,用來妝飾城墻。我把他們的房屋付之壹炬,我把他們的皮剝下來,包住城門映墻;我把人活活砌在墻裏,我把人用木樁釘在墻上。並且斬首。”。

  在歷史記載中,仗著鐵器的應用和推廣窮兵黷武的亞述士兵,被描述為兇猛殘暴、殺人如麻的魔鬼。他們的劣行甚至紀錄在《聖經》裏。他們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鳴。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以所斬敵人的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因此,所擄戰俘,大多斬首。對戰敗一方的貴族,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屍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 

                                亞述 民族

  而且,這些酷刑的記載並不是來自敵方駭人聽聞的傳說,而是亞述人自己史官的記載。這說明在亞述人看來,這不是殘暴,而是體現了亞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種榮耀。後來由於軍中流行瘟疫,亞述軍隊在聖城耶路撒冷遭到慘敗。當新巴比倫王國的締造者那波帕拉薩爾王與米底王國結盟,向亞述都城尼尼微進發後,在熊熊的宮廷烈火中,亞述都城陷落。持續了300年的亞述功業,與末代王薩拉克壹起消失在無情的大火中。

  在中世紀阿拉伯人侵占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以後,亞述人由於沒有全民改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受壓迫的對象。在近代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末期,居住在其疆域內的亞述人由於信奉基督教,同亞美尼亞人一樣,也遭到了土耳其奧斯曼當局的大規模屠殺,許多亞述人被迫離開故土開始流亡,其中小亞細亞地區現在的土耳其的亞述人數量銳減。亞述人由於迫害和戰亂,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了世界範圍的大離散。

                                       ▲ 亞述 民族

  目前,全世界約有300多萬亞述人。亞述人在西亞地區的伊拉克北部、敘利亞、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約旦仍有大量人口。而在土耳其東南部仍有少量亞述人。伊拉克是亞述人的祖居地,也一直是全世界亞述人最多最集中的區域。 

  但是由於2003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和隨之而來的動蕩,許多亞述人被迫離開伊拉克,遷到鄰國或西方國家,伊拉克的亞述人數量已減少了壹半,而敘利亞、約旦、美國和瑞典等國的亞述人數量近幾年來明顯增多。美國的底特律和瑞典的南泰利耶等地有來自中東的亞述人的大型聚居區,他們在那裏建有自己的教堂、商店、俱樂部等。

4、苗族 民族歷史:5000年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等省。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遊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徒,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西江千戶苗寨景色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徒秘密等易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 民族

  後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召龍節”、“苗年節”、“牯藏節”等。

3、愛斯基摩人 民族歷史:5000~年

  愛斯基摩人Eskimo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

  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壹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 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 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愛斯基摩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五千年前被印第安人驅趕到北極地區。。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紮,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跡。 

                                              愛斯基摩人

  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禦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夏天奔忙於洶湧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掙紮於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僅憑壹葉輕舟和簡單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壹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整個村子,乃至整個部落就會餓死。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來,愛斯基摩人給人的印象都是遙遠、神秘、原始而且不開化的,今天我們就帶您走進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領域,更深一層地了解北極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土著。

2、羌族 民族歷史:5000~6000年

  中國最古老民族——羌族現集中於中國西部羌族,炎帝正統後人,甲骨文就是古羌族人的通用文字,種族歷史不下於6000年,現存約31萬人。

  作為炎黃子孫,你知道我們民族的起源嗎?炎黃子孫的起源,實際上是來自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兩個重要民族,一個是古老的華夏族,另一個則是古老的羌族。華夏族經過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漸轉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而古老的羌人經過千百年的分化與融合,一部分融入漢民族,成為了漢民族重要的成員;更多的則是經過逐步分化,成為今天十幾個獨立民族的重要源頭,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與古老的羌族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羌族民族

  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言:羌族是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許多民族都流有羌族的血液。還有一部分基本沿襲古老的生活方式,頑強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依然以一個獨立的民族形態一直留存到今天,這便是生活在岷江上遊河谷地帶的當代羌族。羌族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每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地從上古走來,它遠遠早於漢族和藏族,是中國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古老的民族,一個被歷史和人們忽視了的東方大族。 

                                                        羌族民族

  史料記載“先有炎帝後有黃”《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是姬周吳魏魯胡閻令狐 等姓氏的始祖,炎帝為姜是姜呂齊聶高張崔 等姓氏的始祖。”我們常看到海內外、兩岸三地的中華兒女自稱是炎黃子孫,可祭拜的多數只是黃帝,這是因為漢族人口最多,而當今漢族主體源於黃帝部族後人的華夏族,而非炎帝部族古羌族炎黃戰蚩尤後炎帝部落被黃帝吞並逐漸融合,因此漢族也參有古羌族血統.加之姜姓後人逐漸與華夏族融合統一形成漢族西南一帶很多少數民族 如:藏族、彜、納西…… 都起源羌。  

1、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壹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壹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