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读好文:崖山之后,民族破碎的脊梁

 昵称535885 2015-10-27



岭南的天气,虽比不上江南的水软山温,川西的山川壮阔,但葱茏的树木、迢递的远山也总能使人留恋不已,常常说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免不了身心散漫下来。


每日抬头望着灰白的天色,沉醉于酒酣和睡梦之间,于是想走想走的心愿,自是起了好久,奈何万千的羁绊,总使人找到阻行的理由——其实何必有那么多理由呢,常恨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览物之情怀,不是常萦于心么?所以走就走吧,踏遍海角天涯,从今天开始,开始这哀伤的旅程。


开车从中山三乡上沿海高速一直向西,经过珠海斗门的绵延群山,和几条不知名的宽阔水道,半个多小时后就可以来到珠海与新会交界处的一片苍茫海域。


四面望去,这里的东西两面山势巍峨苍拔,林木茂盛,山头浓雾缠绕,直插云天,一条雄阔的江水自北向南,与苍茫南海连成海天一色,这里是珠江入海八大门之一——新会崖门。


崖门,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衙崖门。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历代重要海防之地,行来此地,除了饱揽这雄阔如画的江山胜迹外,免不了对这里的旧迹参观一番,这里有一个清朝遗留的炮台,登临炮台,但见山岛耸竦,惊涛拍岸,远古炮声犹然在耳际轰鸣。此外,还有宋行宫、崖山祠、崖门海战纪念馆、怀古亭以及各种刻碑等,都是南宋的遗迹。


实际上崖山的在中国历史地位,跟这些南宋遗迹无不牵连,这里我们又不得不回到730多年前在此地展开的一场著名海战——崖门海战,公元1279年的正月里,代表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君臣率领20余万大军和数千战船,在此地同代表元朝的张弘范所率的元朝水陆大军展开了宋与元之间的最后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宋王朝的滑铁卢,给319年的宋朝画上了句号。


独对江山,凭栏远眺,让我们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朝代。


北宋历九帝,共166年,因金兵1126年南下攻陷汴京而亡,1127年高宗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是为南宋。到了1276年,元军进攻临安,南宋谢太后、宋恭宗赵显率百官向元军投降。


不甘屈服的杨淑妃带领7岁的益王赵昰、4岁的卫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争,在杨淑妃的带领下,南宋忠臣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人保护“二王”,率军民50余万,船只数千艘,由水路从临安出发,经温州到达福州。


同时,南宋派往元营谈判而被关押的右丞相文天祥,在押送元大都的路上逃脱,几经艰辛,到达福州。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南迁途中,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杨淑妃封为太后,陈宜中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少傅兼枢密副使,陆秀夫为枢密院事。队伍经泉州、厦门、浅澳、惠州,来到香山境内,期间文天祥在海丰县又一次被俘。1277年11月初在宋元横琴岛一次海战中,年仅9岁的小皇帝赵昰竟然失足落入海中,幸得救回。但因此惊恐成疾,卧床不起。


经历了这场浩劫,宋军人舟损失过半。落水生病的宋端宗赵昰1278年3月在湛江市硇州岛病逝。然而陆秀夫、张世杰等没有产生放弃宋室的念头,又立赵昺为帝,新一代宋少帝赵昺此时年仅6岁,陆秀夫由礼部侍郎升为左丞相,张世杰由保康军节变使成为佥书枢密院事,护送太后、君主落脚崖山。


一个王朝最后的力量便在崖山暂时驻扎下来,驻崖山期间,他们“建临时行宫三十余间,军屋三千余”,训练士卒,制造舰船、兵器,开辟集市方便交易,以期能重振河山。各地闻讯纷纷组织义军,运送军粮、物资,集结官民将士20多万人。这些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许像山下的摇动的海水一样渺茫,但这20万军民在这天涯绝地上,已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抗争的最后希望。

宋室在崖山集结官兵时,元军在酝酿着大举进攻。时隔不久,1279年(祥兴二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会同副帅李恒,兵分水陆进攻崖山。张世杰作决战计,集结千多艘舰船,四周加固战栅,形成海上坚城。”元军曾几次放火强攻宋军,都被打退了。元军只好“以船载淋油茅草,乘风势火攻。”宋军用泥涂在船身上,抵挡元军的火攻,同时他们还配有长木,将近逼的元军舰船击向一边,顽强地与元军对抗。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元军的进攻。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风雨交加,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早潮退,水流向南,李恒从北面顺着退潮向宋军掩杀过来。中午海潮大涨,张弘范乘涨潮从南面冲杀过来。元军南北夹击,但宋军非常英勇,元军仍无法取胜。于是,张弘范将他的战船用布障围住,里面凑乐。宋军按元人习惯以为元军吃午饭,一时放松了警惕。这时涨潮汹涌北上,张弘范的战船乘潮杀来,夺得了主力左大的大舰,不久又夺取夏御史7艘战船。


下午3——5时,元军已陆续杀入宋阵,宋军战船桅杆上的军旗相继倒下。快至傍晚,风雨交加,暗雾天黑,陆秀夫估计突围不了,就先逼着自己的妻儿一一跳海,后将金玺挂在不足9周岁的帝昺腰间,与他一同在奇石近旁投海殉国。此后后宫和很多大臣也纷纷跳海殉难,少帝宠养的一只白鹇,亦惊吓得连笼滚落水中。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古政权,纷纷蹈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的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文天祥在他泣血写成的《目击崖山诗》中写道当时的情景:“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今人读之仍不禁令人满腹凄怆,泪如雨下。


当血战惨胜的张世杰领兵来接宋帝时,却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着蹈海,顿时军心大散, 获救的杨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杨太后也投海自尽。


残宋的少帝、太后、丞相一战而丧,张世杰率残军沿广东海岸西去。途经海陵岛附近遇风暴而望天海叹曰:“若天要亡宋,就请覆沉我的舟师吧,”后在狂暴飓风而舟师尽覆,全军尽没。相传张世杰的尸体逆流到斗门黄杨山脚,好心人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黄杨山山峰上。而文天祥后被押送到元大都,在大都拘押的4年中,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在大都柴市口就义,文公面南而死,终年47岁。南宋皇朝和它的三大忠臣的命运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这场历时20多天的海战最终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同时这场海战也就成为了宋朝结束的标志,但在这家国命运的转折关头,十万人集体殉国,从帝后到丞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态。这是何等的惨烈绝决,这又是何等的誓死如归!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的精神遗存里,都是仅见的。这才是有宋一代为后世留下的最精彩的一座人文丰碑!这场海战也成就了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三人“宋末三杰” 的千古忠名。而元朝的指挥者张弘范,在少帝赵昺、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奇石处,曾骄傲地题写过“张弘范灭宋于此”,后来明朝新会籍学者陈白沙在前面加了“宋将”二字,变成“宋将张弘范灭宋于此”,对张弘范的“叛国”行为进行了无情讽刺和鞭挞。


抚今追昔,逝者如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有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崖山战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这场海战也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由此以下,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而宋以后800年,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我们那个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不见了: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


最后提一下张弘范,这个攻破襄阳、崖山灭宋的开国名臣,曾著有《淮阳集》,《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近似南宋江湖诗派。在的他“述怀”诗中,他是这样描绘灭宋历程的:“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朝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至今读来仍使人觉得心胆俱裂。也可能身为汉人屠杀汉人的天报吧,他42岁灭宋,次年即告病亡。


不知不觉中,天色将暮,驾车回程中,已是风雨潇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