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国亡的有点事

 文化馆馆馆 2015-10-27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中山国,地域在太行山的中部,曾被当时周边国视为心腹大患,故有两次灭亡,前半程被魏国所灭,后半程被赵国所灭。前半程的灭亡,灭而复活,而后半程是彻底灭亡。历史资料对这个中山国的记载也不多。

  中山立国后本在山地,因为仰靠山险,周边之国多次都没有攻破,到了中山的武公时代,他讨厌了抬头是山,出行爬山里生活,把都城搬迁到山外的平原地带。因为没了山险的屏障,加之继位的桓公纨绔,便被魏国攻破了。桓公只得逃回了山里,过了20多年无国日子。这样的日子他觉得没法过下去了,想改变现状,可又苦无良策,就秘密出国寻找办法,后来到了齐国,找到了当时齐太公田和。

  田和就对他说,国要复兴要强大,靠什么,靠的是经济实力,没有经济实力什么都办不成。

  桓公听了说,你说的这个我明白,可是我们那里都是山,遍地石头,不像你们平原,有大片的良田可种庄稼,我们山里种粮是很困难的事情,山上的猎物也是有限的,又极其难抓,根本养活不了更多的人,以前我们把都城搬出山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田和听了说,你这话说得不对,你们山里其实比平原还有优势。我到过你们那里,看到你们那里的山上,长满了无数高树,那就是满山的金子呀。我们种地,要下种、要施肥,要浇水、要薅草,你们什么都不用,只要用刀斧伐下来就可卖钱,这叫靠山吃山。

  田和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桓公,回到山里就动员所有的人砍树卖木头,果然金子银子源源不断地流了进来。在这个过程里,伐下来的那些树,很大一部分都卖到了齐国,因为物美价廉,田和在齐国的名声就大过了齐康公,不久田和就把齐康公赶下了台,让他的儿子当了齐国的国君。

  再说中山的桓公,过了20年无国的日子后,到公元前的381年就复国了,不仅复国了还牛气冲天。

  赵国一看急眼了,中山国就在他们腹地,把赵国隔成两块了,是插在心腹的刀啊,这还了得,赶紧出兵攻打,可是两次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山国,已经用伐树卖木材的钱,招兵买马,建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光战车就达到了9千乘,兵强马壮,还有高深坚固的城池,赵国的军队根本攻不进去。

  中山国君有一点还是明白的,虽然有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可必然是个小国呀,还得以防御为主。但防御光有军队城池还不够,得扩大防御范畴,又有钱,就开始在边界修长城,修工事,经年不停,修了几十年。搞这么大的工程钱也越花越多,就得多伐树,想多伐树,就得提高工具质量,这样以来,中山国的冶炼技术就上去了,刀斧的技术含量、质量在当时的诸国中都是一流的。当然,伐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然而,让复国后的几代中山国君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到了中山王尚时,山上的树已经伐没了,没树了山光秃秃的,遍山石头,也没种粮食的条件,经济上大滑坡。还有在几十年的伐树中发了财的那些人,一看没钱赚了,又担心国君吃大户,跟他们多要钱,纷纷出走,带着满箱的金子跑到周边国去了。普通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难了,士兵也不愿上阵了,上上下下人心涣散,国君尚再也没有了号召力,公元前296年就给赵国灭掉了。

  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还证明了一点,人类的发展壮大都在平原。原因,就是平原依靠耕种,是向天空要财富,财富是取之不尽的,发展史无止境的;而山里依靠砍伐,吃库存,而库存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发展一时,无法长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