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梦】吉泽尔·弗伦德:一种图像的道义

 zzm1008图书馆 2015-10-27

【人生如梦】吉泽尔·弗伦德:一种图像的道义

2014-02-17 一田辑 惊涛拍岸

 

 


【人生如梦】

 

吉泽尔·弗伦德:一种图像的道义

 

 

    回顾展和传记一样,最难的是找到一个转折点。即使是显而易见,也要极其谨慎地对待。画廊主Catherine Thieck和当代记忆资料库(Institut Mémoires de l’édition contemporaine)总监 Olivier Corpet,两位是吉泽尔·弗伦德《作为边界的眼睛:巴黎1933-1940》展览的策展人,我非常赞同他们相信他们的直觉,围绕着这两个逃难时间点来组织展览:1933年,她被德国驱逐;1940年,她被法国驱逐。从此以后,弗伦德的一生中,这种急促的离开的烦扰一直萦绕在她的心中,她害怕在被抛弃之前被拒绝。

  想象一下,她将那些作家的肖像放映给他们看,所有或几乎所有人,晚上集合在她的朋友Adrienne Monnier位于奥德昂路上(rue de l’Odéon)的书店。在她的记忆中,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的照片,却赞赏别人的照片。安德烈·布列东说,透过她的照片,作家们都有一张刚从战场回来的脸孔。

  技术?一部徕卡相机,爱克发或柯达胶卷,一种特定的眼光,没有影棚也不用修描,没有广角镜头也没有闪光灯,一种敏锐的方法,类似纳达尔那样的,一种把握历史的方式,以及一种类似图像的道德的东西。她的志向众所周知:建立一个彩色的作家肖像系列,如今看来,宛若像粉笔画般厚重而遥远的微光——但组织者并没有因此而不展示她的黑白摄影作品,即使只是为了强调作为展览主题的作家,远比项目的技术方面更重要。

  每一张脸孔都讲述一段故事。我们不厌其烦地强调她的这些肖像对20世纪的文学史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她从这些作家肖像中所汲取营养而后又创造,是其他的人,尤其是散文家、记者或批评家做不到的。“没有思想的眼睛一无是处。”弗伦德经常说。她熟读这些作家的作品,他们也知道,当从她智慧地谈论他们的书而不是鞋的时候,他们就能感受到。英国作家、诗人斯蒂芬·斯彭德爵士(Stephen Spender),阿根廷女作家维多丽雅·欧坎坡(Victoria Ocampo),英国女作家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eville-West),法国作家让·科克托(Jean Cocteau),法国诗人、画家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德国知识分子瓦尔特·本雅明,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爱尔兰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恩(Elisabeth Bowen),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法国女作家科莱特(Colette),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诗人艾略特(T.S. Eliot),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法国作家亨利·德·蒙泰朗(Henry de Montherlant),萨特(Jean-Paul Sartre),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伍尔夫(Virginia Woolf)……她真的欣赏这些作家,除了罗杰(Roger Martin du Gard),她几乎没有遭到过拒绝。这种强烈的拒绝与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慷慨热情迥然不同,乔伊斯在得知弗伦德遭遇车祸后担心胶片损毁时,同意她拍了三个场景。

  弗伦德赠予当代记忆资料库的档案非常丰富,不仅有放大的照片1200张,底片1600张,幻灯片8200,翻底片1000张,还有34箱私人和职业方面的手稿和文件,以及她的藏书,这些档案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她是这样一位图像理论家,这是在其他摄影师身上鲜有的优点——她的博士论文《十九世纪的法国摄影:社会学和美学文论》于1936年通过答辩,文中企图证明摄影如何使肖像民主化。 当然,我们总是可以怀疑摄影师是否最有资格阐释和解析摄影艺术。确实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人甘于拓展他们的视野来反思摄影艺术的本质。

  吉泽尔·弗伦德最终成为最能够为作家“造像”的摄影师,即使她的观察的视野不限于此。她的后继者们都知道她的眼光对摄影艺术乃至文学史十分重要。弗朗索瓦·密特朗也这么认为,他在刚入主爱丽舍宫就请弗伦德为自己拍摄总统官方肖像。

  “理论和实践的交织就是她的艺术秘诀。”法国学者安德烈·冈特尔(André Gunthert)在Christian Bourgois出版社再版的弗伦德论文前言中写道。实际上,这次回顾展少不了要展示艺术家的代表作,这些我们看了又看的照片,但这个展览最值得歌颂的是强迫我们超越图像泛滥社会中图像的普遍化,让我们发现金子、从未发表的照片或文件,有时候甚至让我们重新发现因为曾经匆忙地接触而因此误以为了解的事物。

  本文最初发表在2011年12月1日法国《世界报》


 

【人生如梦】经典阅读

   (一)美文阅读

    1、毕淑敏:《青虫之爱》、无名:《懂你,比喜欢你更重要》、吴淡如:《半途而废的人生很美》、周国平:《童心》、毕淑敏:《提醒幸福》(回复M1可查阅)

    2、管道升:《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龙应台:《今日独立》、张爱玲:《记不了的画》、吴冠中:《谈梵高》、刘墉:《打拳与绘画》(回复M2可查阅)

    3、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安妮宝贝:《安妮走四方--武汉》、贾平凹《好读书》、安妮宝贝《画漫画的男人》、董桥《中年是下午茶》(回复M3可查阅)

4、吴冠中《双燕》、达芬奇《生与死》、池莉《谬论结构》、冯骥才《文房两篇》、雪小蝉《瘦金体》(回复M4查阅)

5、林小娴:弘一法师的风花雪夜、李广田:画廊、余秋雨:笔墨祭、张爱玲:谈女人、梁实秋:男人(回复M5可查阅)

6、杨朔《画山绣水》、白岩松《主义和宗教谁先消失》、朱自清《女人》、丰子恺《做一个像人的人》、塞缪尔.厄尔曼《青春》(回复M6可查阅)

7、谷崎润一郎《刺青》、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培根《谈读书》、钱钟书《论女人》、孙梨《画的梦》(回复M7可查阅)

8、培根《谈读书》、周国平《艺术.技术.魔术》、董桥《另外一种心情》、池莉《熬至滴水成珠》、王蒙《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回复M8可查阅)

9、微汪曾琪《看画》、朱湘《画虎》、苏雪林《未完成的画》、高洪波《鸡血石记》、雪小禅《高不可攀的寂寞》(回复M9可查阅)

10、朱振庚《论水墨》、贾平凹《木鸡养到》、黄裳《文徵明及其他》、范曾《准将军的肩章--记戴高乐将军》、范曾《与藏家语》(回复M10可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