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胜利的奠基石:志愿军苏制冲锋枪的战斗生涯

 老黄牛的书馆 2015-10-27
[0]10月25日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65周年纪念日。在与世界上最强大战争机器的三年较量中,志愿军步兵的战术素养和装备水平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本期《铸剑》讲述最受志愿军欢迎的步兵武器——PPSh/PPS冲锋枪的故事以及它们对中国陆军班排编组的影响。
[1]在卫国战争中,PPSh-41“波波沙”冲锋枪及其简化版PPS-43“波波斯”冲锋枪以其猛烈的火力和高度的可靠性成为最受欢迎的苏军步兵武器。前者的射速更快、单发精度更高,而后者更易于生产。战争期间苏联一共生产了600多万把,是当之无愧的“红军第一枪”。

[2]两款枪都使用7.62*25口径的托卡列夫手枪弹,在战场上相比MP40的9mm派拉贝鲁姆弹有更远的直射距离和穿透能力。虽然稍嫌笨重,但沉重的枪身也赋予了苏制冲锋枪在射速更快时还有更好的连发精度,而内膛镀铬工艺则使得枪械的寿命更长,保养要求更低。

[3]中国最早接触苏制冲锋枪的是东北抗联第88旅。这支部队在协同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时候也把苏制武器带到了中国,但由于国内并不生产7.62*25mm口径的子弹,在抗美援朝之前我军很少有使用它们的记录。那么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冲锋枪使用情况如何呢?

[4]当时我军主要使用美制M1“汤姆逊”冲锋枪和M3“盖德”冲锋枪,以及英制“司登”冲锋枪。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早期,由于还没有大量缴获后两者,在抗战中广泛使用的“汤姆逊”更是当时我军大部分基层指战员对冲锋枪的唯一认识,因分量十足常被称为“十斤半”。

[5]而从这一时期部队流传的“背上十斤半,来把排长干”来看,数量少、子弹消耗速度快的冲锋枪此时还没有在普通步兵班组中推广,而是被更广泛地用作排长这样战斗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兵的武器,这一情况直到解放战争中后期大量歼灭国民党美械部队后才有改变。

[6]而由于编入大量冲锋枪这样的自动武器,国民党美械部队的弹药消耗速度很快,这对“运输大队长”级的后勤来说更是噩梦。三大战役期间频频出现国民党美械部队虽能短期内和我军抗衡,但稍加消耗其战斗力就锐减的情况,反而不如日械或杂械部队反抗时间更持久。

[7]正由于这一经验,首批入朝的志愿军步兵连仍只有班排长使用冲锋枪(部分连长和指导员也喜欢用冲锋枪),不仅在面对美军时火力明显不足,枪械型号繁杂不仅加大后勤保障难度,也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特别是和大量装备/仿制PPSh的朝鲜人民军相比更是如此。

[8]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军工厂已经开展了对包括PPSh在内的多款轻武器的仿制。早期仿制版生产了500多支,据称从大连海运到山东交付华野使用,后来利用国民党遗留设备人员组建东北兵工厂之后,1950年夏天我国仿制出了更加成熟的50式冲锋枪。

[9]但50式刚定型就赶上朝鲜战争爆发,兵工厂需要停产内迁,无法及时供应部队。而志愿军也感受到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靠全军的东拼西凑都顶不住前线“万国牌”带来的后勤压力;于是中国向苏联购买了45个师的轻武器,其中两款苏制冲锋枪就引进了35000多把。

[10]1951年3月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开始换装苏制武器。以20兵团为例,共接收8个师5800把冲锋枪,理论上每个团能分到240把左右。但由于仍只在侦察连或者特务连集中装备,普通步兵连的冲锋枪比例仍然不高,在第五次战役以开始仍只有班排长使用冲锋枪。

[11]赶上了运动战尾巴的“波波沙”首次参战就效果不凡。例如12军31师在被美军合围时不仅能成功突围还将100多名俘虏一起带回后方,而被包围情况并非最恶劣的60军180师则不幸失败;除了指战员自身素质影响,前者装备的苏制轻武器在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2]于是志愿军一线连队的班长和副班长都装备了“41式自动枪”(当时对PPsh的称呼)。由老兵负责使用这种耗弹如泼水一般的武器,也是当时世界各国步兵班常见的做法。统一换装苏制武器后简化了后勤、提高了持续作战能力的志愿军就这样进入了阵地战阶段。

[13]第五次战役中,冲锋枪手的单兵弹药基数为140发。这是2个弹鼓或者4个弹匣的容量,在运动战中还算凑合,而在交战时间持久的阵地战中很容易打光。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中央在起初随枪订购的15个弹药基数的基础上又订购了10个基数的7.62*25弹。

[14]面对空前残酷的战争烈度,志愿军整体弹药消耗速度已经是之前战争时期的数倍,冲锋枪弹药消耗速度更是惊人;所以光靠买肯定不是事儿。幸好此时五一兵工厂内迁后终于投入50式冲锋枪和弹药的生产工作,首批51式7.62mm手枪弹于1951年3月运往前线。

[15]1951年7月三登里军械会议后,志愿军确定了大量装备苏制冲锋枪的方针。从7月到1953年年底,五一厂生产了36万把50式冲锋枪,仅在1952年这一年就向前线交付了10万多把。有说法称50式因为简化结构而不能使用弹鼓而只能使用弹匣供弹,这是不准确的。

[16]理论上弹鼓确实火力持续性更好,但由于其工艺要求远复杂于弹匣,加上很多交付我军的PPSh又是二战的旧货,因此弹鼓的故障率偏高(特别是压满子弹后)也是事实。加上弹鼓的尺寸重量大,影响我军战士握持,而且互换性也不太好,装弹费力也是个问题。

[17]当然如果有质量优良的PPSh原装弹鼓(每枪就配俩)那就更好了。虽然弹匣可靠性不错,但由于没有配备压弹工具,装弹过程还是不够快。很多有经验的战士会用一根从弹匣底部伸进来的绳子把托弹簧绑上,拽绳子之后托弹板就到底,节省了2/3的装弹时间。

[18]早期50式更大的问题还是寿命,由于枪钢材质不好而且没有镀铬,早期50式的身管寿命只有4000发;直到1952年生产的后期型才恢复到和原品相同的20000发。枪械的寿命并非无关紧要。一位战士牺牲了,他的枪还要交给下一位战士继续战斗,这是战场的铁律。

[19]根据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在残酷的防御战斗中,一把冲锋枪先后被六七个人使用过也不稀奇;而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的50式在寿命后期的精度下降问题就非常明显了。而部分PPSh由于剩余寿命有限,也会在使用弹鼓持续射击时有后几发子弹严重失准的情况。

[20]结构进一步简化的PPS的装备数量并不多,由于更加简单轻便而且钢制枪托可折叠(因此得名铁把冲锋枪),PPS被更多用于志愿军敌后侦察部队。对于这些战斗技巧丰富的老兵来说,尽管PPS只能连发射击且精度稍逊,但更慢的射速却使得其点射控制更加容易。

[21]但冲锋枪仍然是志愿军消耗子弹最快,弹药基数配备最高的轻武器。例如在上甘岭战役开始前,15军平均配备的冲锋枪弹药是8个基数,但由于在战场上每天就要消耗0.83个基数,其中一线连队的冲锋枪每把要配备20个基数。这使得弹药供应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而随着阵地战阶段冲锋枪大量换装,志愿军步兵战术也发生了进化。1952年9月,总参谋部规定入朝部队每个步兵班再增加3支冲锋枪,于是在10月打响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步兵班的主流配置达到5支冲锋枪+1支苏制DP27轻机枪+5支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

[23]在以上甘岭为代表的一系列1952-1953年阵地战防御的经典战例中,我军多次使用降低伤亡的“多囤少摆”战术,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是依靠PPSh在近距离战斗中堪比轻机枪的火力(特别是使用弹鼓版本的)实现“以一敌数十”,而如果每个班只有1把PPSh就不行了。

[24]冲锋枪的使用使得志愿军在阵地战反击阶段中也更加凶狠。在攻克敌方据守坑道时,我军首次出现了专门的坑道攻击组的编制,由连排长负责编组,每组10-12人全部装备PPSh(配10个弹匣)和10个手榴弹,另外还带有手电筒防毒面具等装备,分三个小组行动。

[25]如果硬要说苏制冲锋枪有什么让人不满意,那就是虽然PPSh/PPS的子弹通用(弹匣容量也相同),但弹匣却无法互换。而即使在志愿军精锐部队中混用两种枪械的情况也不少,比如在著名的奇袭白虎团战斗中,志愿军12人侦察小分队就是10把PPSh和2把PPS。

[26]奇袭白虎团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的一部分。在战役中最吸引眼球的已不再是轻步兵,而是首次联合编组战斗的“喀秋莎”火箭炮、T-34/85坦克和152重炮。而在这场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唯一一次占据火力优势的战役后,战线最终又向南推进了140平方公里。

[27]在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总结中,毛主席对金城反击战的评价是,“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但最高统帅也清楚,再打“两次、三次、四次”,也可能将志愿军后勤压力顶到临界值。

[28]现代战争归根结底比拼的是综合国力。虽然便宜但装备规模庞大的轻武器换装时也必须考虑后勤问题。战后我军换装第一代国产枪械时又恢复了每班2把冲锋枪的配置;型号除了50式冲锋枪之外,还有仿制PPS的54式冲锋枪,二者在一线部队一直服役到1963年。

[29]虽然后来换装了弹药通用的56式步兵枪族,但每班仍然只有两把56冲,直到我军又一次经历大规模实战考验——对越自卫反击战时56冲才全面换装,每个班只保留一两把56半用于精确射击。而冲锋枪这个概念彻底在步兵连消失,则是“81杠”换装之后的事情了。

[30]实际上56半生产工艺并不比56冲简单多少,综合考虑采购成本和备件统一带来的好处,如果当年全军换装56冲,在和平时期的成本并不会更高。当初决定每班两把冲锋枪,更多的还是考虑爆发大规模全面战争时,给这支一度有600万兵员的军队补给弹药的难度。

[31]但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兵种,步兵的装备编组从来适应跟随的都是实战的要求。冲锋枪在我军基层步兵分队中地位的几十年不断变化就体现了这一点,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制冲锋枪则在这个过程中书写了最华丽的篇章。本期《铸剑》就到这里,周三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