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与傻 真与假

 圆角望 2015-10-27

◎ 陈军生

收藏爱好者普遍遇到或困惑的问题,首先就是真与假。所具知识的多寡及所持的态度,决定着结果和精与傻。具有相应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真伪的藏家,被称之为精通与精明。而仅凭有钱和臆想“淘宝”的人,无异与傻子做傻事。“藏而不究假必忧”。文物做假和买假是无知的镜像,是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的做法。事实上,任凭你有多么高超的技术和志向,历史文物都无法复制和再生。只有全面了解了什么是真,才能彻底明白什么是假。目前,在全国约8000万收藏爱好者和从业人员中,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真假之辩与是非之争。任凭媒体采访、调查、曝光多少事实与黑幕,任凭当局取缔多少黑店、黑点与黑市,都无法杜绝和彻底唤醒那些或无知、被发财梦冲昏了头、或困情与真假之中的人。无知的收藏与买卖,将始终被真假问题所困扰。笔者试图用正反实例,对解困真假再尽薄力。

求真求知事竟成

古为今用事倍功

收藏家王华(化名)从小就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大学毕业后,被一个喜欢陶瓷的同学带进了收藏圈。为了求知,他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钱,还常常为了一个瓷片跟人争得脸红耳赤。他对所有的疑惑都一一去排查,并学会和养成了古人做事专一、求真求实的作风。转眼数十年过去,如今,在业内他已是小有名气。很多涉足收藏的人,都愿意听他的观点和讲学,听他对不同时期文物特征的比对和欣析。就连经营古董店的小老板们也愿意静下心来听他说,为什么这件文物是民国,为什么这件文物是清三代。在此过程中,王华结识了很多知名企业家和实力收藏家,使自己的人生和财富产生了飞跃的变化。

如今,王华说是真的,便有人愿意出钱买。王华说是假的,便无人问津。一件青花瓷没款,专家给的意见是永宣的东西,而他自己的看法则是空白期仿永宣的产物。他认为整体感觉像永宣,而釉、青花、型均和永宣有差距。为了找这里面的差距,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查看了他所收藏的青花瓷器。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永宣青花的苏麻离青沉下去的铁锈斑像网状,层次清晰,有向内渗透的感觉。虽然釉面上有很自然的星点及锡光,但在器型和接口与永宣接有差别,胎也有些不一样。他将这些疑点判断与买家讲述后,并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其认真比对。让买家认识到,真的永宣瓷器让人看后有难以言表的古韵味,给人以视觉舒服,百看不厌的感觉。经过比对,买家不仅信服了他,还从此视他为离不开的帮手。

学习收藏须与实践结合,须反复比对,反复琢磨,去伪存真。不能不求真相,凭空想象。同时,还须避免圈里不负责任的互相吹捧。倘若与不切实际的人谈收藏,便可能是失败开始。不研究文物知识的藏友,往往只关注文物拍卖的价格,极少提及文物本身的文化含量和价值。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把仿品卖到天价的例子(诈骗除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仿品的价格低廉,但对于有知识的人来说,并不在其考虑范围。完全不懂的人也不会买,只有自以为是或不切实际的人才会凭感觉“豪买豪拍”。如此,是不可能成功的。王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提倡。

文物教人通古今

比对使人明是非

永、宣青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典型中国瓷器,而前辈却给永乐、宣德青花起个“永宣不分”的名词。其实,永乐不仅在器型上和宣德有区分,在青花釉色特点上也有区别。以造型“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型为例,永乐的耳跟宣德的耳,永乐的耳要偏长,葫芦瓶的上葫芦要圆、瓶嘴要大。整体比较起来,在造型上,永乐整体偏长,而宣德整体偏圆。青花用正常的眼睛看,感觉永乐偏深沉,而宣德偏深蓝。釉面上,永乐偏暗润,宣德偏暗蓝润。二者相比,感觉有一些相似,细细比对,前者偏向古味重一些,后者偏向高贵典雅。

通常,釉面上的气泡是人们观察的重点。所谓的气泡,并不是那种在放大镜中发现微小匀称气泡。正常的永、宣瓷器,在放大镜前看到的是大、小、粗、细、自然的在釉面上呈现。胎土的纯度、粘度和入窑时的湿度,均会对气泡乃至形体产生影响。太湿的胎会容易引起形的变化。湿胎放到匣钵里烧造,都得拿捏的非常到位和控制好温度,否则,不仅会发生裂和塌,在整体的釉面上,也会自然流露。也就是前人总结明代瓷器的一项特征。了解此特征,便不会单凭有无气泡做结论。还可以根据气泡形态、大小及多少,以及形态及特征推断窑口及级别。

王华研究古代造瓷工艺与特征,是为了准确地判断文物的性质。他研究一件文物,往往需要查阅数百年的历史资料,并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增强对今天面临事务的洞察力。在他真正懂得了古文化和古代陶瓷技艺时,去看当今仿品便能一眼识破,便能察觉人们围绕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各种作假行为。求真的人,在困境时会去知识中找出路,主动寻找机会改变命运。他常对一些藏友说,在知识面前,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但有知识的人早晚会值钱。一个人不断学习和努力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增值的过程。王华前后的这种“价值转变”,就是从知识开始。

主观臆想黄粱梦

盲目收藏徒无功

自誉为收藏大家的贾先生所藏瓷器数量之多,无人能及。他收藏的明、清瓷器和珐琅彩多为同一图案、同一造型。同一款的“文物”就有上百件,合计起来有上千件之多,家里三套房子的空间都不够存放。他认为自己收藏的明、清瓷器,无人可及。只要他看上的东西,不分真假、不分新旧,只要便宜,一概购买。他的理论是,一千件里面总有一两件是真东西。其实,有很多瓷器只要稍微认真地看,便可分新旧。而他统称为“出土器”的很多画风,风格和清代有差别,下面打着是康熙的款,却有乾隆的味道。就连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他也存有几十件之多。

贾先生是自认为身价过百亿的大富豪。按他的计算,一件“鬼谷子下山”瓷器曾被拍出2.3亿天价。他有10个,就是23亿。一个成化小杯拍出一个2.8亿,他有6个。珐琅彩过枝梅花小碟,一只4700万,10只就4.7亿。此外,他还有很多“精品”无计其数。如此算来,他的藏品总值远超过百亿。很多人不解地问他:官窑瓷器经千百年后能有缘得一两件亦是天大福分,为什么你的运气会那么好,难道官窑精品都到你们家了?他答:宫廷烧造的时候是一窑一窑的烧制,而我把全市场能遇到的东西都买回了家。别人需要的时候才会来找我,只有找我才会有这些文物。细看他收藏的珐琅彩,不仅毫无古代的味道和痕迹,彩和画风均为现代的特征,一些图案也是形似神非。他却认为:古代人作画与现在的人一样,也没有多一只手、多一只眼,怎么会有不同。

贾先生思维与众不同,甚至离奇。一次,他指着一个瓷器说,看这画的图和花,我们很多人在纸上都画不来,别说在瓷器上画了(意喻不可造假的真品)。好友提醒他买的瓷器火光四射,像刚烧出来的。他却认为,瓷器埋在地下没有受到阳光照射及风吹雨淋,怎么能会有变化,刚挖出来的东西,可不是新的吗。他甚至到景德镇整车买回瓷器,并执着地认为,景德镇做瓷器生意的人在鉴别上无人可比,他们去外面收了旧东西回来说是他们烧的。他们买了几十年的陶瓷,连这些都分不清楚白活了。朋友问他:你收了这么多古董,别人一件便卖几千万,你现在该有几百亿身家了吧,卖出去过没有?他说:人们嫉妒我,便说我的东西是假的,他们的水平太低。朋友说:看来所有人都有神经病,唯独你是正常的。他纠正说:应该那些卖古董的人和行家有病,唯我能看清真假。贾先生倾尽其财收买瓷器20年,如今,因无一不假,尚无一卖出。已近崩溃。

其实,只要依据事实,尊重科学,客观比对,判断事物的真假并不难。难的是消除自身的无知与偏见。自信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依据的基础上,与道听途说和异想天开截然不同。科学认定事物的真伪,正确判断收藏文物的真假与价值,来不得半点的主观臆断和侥幸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