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干地支

 执天之行尽矣 2015-10-27
①甲者。
《说文解字》:“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康熙字典》:“《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后汉·章帝纪》:“方春生养,万物孚甲。”
《注》:“阴气凝结坚实,故生金为爪甲也。”
《喜雨亭记》:“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宋书·礼志四》:“周以甲日祭之,用日之始也。”
《阴符经》:“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易·蛊》“先甲三日。” 高亨 注:“每旬之第一日为甲日。”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况植物甲坼之初,若瓦石障其上,则其根必避瓦石之障碍,转向他方以遂其茁生,足证物类有避障碍之天性。”
《梦溪笔谈·象数一》:“《易》有纳甲之法,未知起于何时,予尝考之,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干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于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
《答姚秋农书》:“汉人纳甲之说,以月之升降方位配八卦,虽可比附,乃术家之一端,假《易》以传,不知卦气之自然。”
《<日本杂事诗>序》:“而《易》说、卦气、纳甲、消息、升降详焉。”天干分纳于八卦,称之为“纳甲”,即干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
②乙者。
《康熙字典》:“《京房易传》乙,屈也。”
《说文》:“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
《白虎通》:“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
《史记·律书》:“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
《礼记·内则》:“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
《事物异名录·禽鸟·燕》:“玄乙,燕也。”
③丙者。
《说文解字》:“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徐锴曰:“阳功成,入于冂。冂,门也,天地阴阳之门也。”
《尔雅》:“鱼尾谓之丙。”
《广雅·释天》:“丙刚丁柔。”
《秋雾赋》:“及夫丙火方驰,腾蛇欲飞;三辰被汩,五星霏微。”
《太玄·从中至增》:“盛哉日乎,丙明离章,五色淳光。” 范望注:“丙,炳也;离,散也……言日炳然明朗,光耀离散于天下。”
④丁者。
《道书》:“阳官六甲,阴官六丁。”
《尔雅·释诂》:“丁,当也。”
《论衡·无形》:“齿落复生,身气丁强。”
《楚辞·刘向<九叹·惜贤>》:“丁时逢殃可奈何兮,劳心悁悁涕滂沲兮。”王逸 注:“丁,当也。言己之生,当逢遇殃咎,安可奈何。”
《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李贤 注:“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则丁卯为神,甲寅旬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役使之法,先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远方物及知吉凶也。”
《步虚引》:“赤城门闭六丁直,晓日已烧东海色。” 
《夜寒燃火有感》:“笑谈缚三彭,指顾役六丁。”
《马陵道》:“这八卦阵纵横不穷,管七国江山着君王独自统。便有六丁神,我敢也驱下天宫。”
《三国演义》:“孔明善会八门遁甲,能驱六丁六甲之神。”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
⑤戊者。
《康熙字典》:“戊:中宫也。郑注月令曰。戊之言茂也。万物皆枝叶茂盛。五龙者,五行也。”
《汉书》:“五六者,天地之中合。”
⑥己者。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
《博物志》:“燕戊己日不衔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广韵》:“己者,身也。”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抱朴子·至理》:“适偶有所偏解,犹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达于他事也。”
⑦庚者。
《康熙字典》:“庚者,言阴气更万物。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
《易·巽卦》:“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本义》:“庚,更也。事之变也。先庚三日,丁也。后庚三日,癸也。”
《诗·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传》:“日出,明星为启明。日旣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
《注》:“长庚,卽太白星。”
《集韵》:“庚者,道也。”
《诗序》:“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
《淮南子·天文》:“庚辛申酉,金也。”
《七言》:“庚虎循环餐绛雪,甲龙夭乔迸灵泉。”
《云笈七签》:“此符消九虫,当以六庚日常以白薄纸、竹纸书服之。”
《艺林伐山·六庚》:“六庚为白兽,在上为客星,在下为害气。”
《玉合记·赠处》:“幼叨文笔,抉二酉之珍藏;长学《阴符》,占六庚之害气。”
《金莲记·偕计》:“明害气于六庚,晓丽占熊之日;披珍藏于二酉,春横倚马之云。”
⑧辛者。
《说文》:“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卽泣出。”
《徐曰》:“言万物初见断制,故辛痛也。”
《书·洪范》:“金曰从革,从革作辛。”
《白虎通》:“金味所以辛者,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
《注》:“辛之言新也。辛,金味,金之缠合异物似筋,人之筋亦缠合诸骨,故以辛养之也。少辛,药名。《本草》卽细辛也。”
《史记·律书》:“言万物之辛生也。”
《周礼·天官》:“以辛养筋。”
《周礼·疡医》:“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以辛养筋。”
《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
《素问》:“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
⑨壬者。
《史记·律书》:“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位北方也。侌极昜生。”
《释名》:“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至子而萌也。”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 
《朱静一诗序》:“上自流沙干竺之学,中而吐纳黄白之术,下至壬奇医筮之微,无不洞其源流。”
《十洲春语》:“虽解子母蒙衡之策,壬奇风角之占,卑言如屣,罔所进告。”壬奇,“六壬”和“奇门”的并称。六壬舍阴用阳。《贫居》:“近来身不健,时就六壬占。”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其师精晓六壬,而不为人占。”
⑩癸者。
《说文》:“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
《正韵》:“癸者,归也。于时为冬,方在北,五行属水,五运属火。”
《史记·律书》:“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也。”
《黄帝素问》:“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方书》:“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
《妆楼记·红潮》:“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
《谐铎·捣鬼夫人》:“自与君春风一度,癸水不复来,倘旦晚临蓐,安得复归仙籍?”
甲化阳土,合人之胃。己化阴土,合人之脾。乙化阴金,合人之肺。庚化阳金,合人大肠。丙化阳水,合人膀胱。辛化阴水,合人之肾。丁化阴木,合人之肝。壬化阳木,合人之胆。戊化阳火,合人小肠。癸化阴火,合人之心。相火属阳者,合人三焦。相火属阴者,合人包络。此天干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也。
十二地支:
⑴子者。
《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
《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
《广韵》:“子者,息也。”
《增韵》:“嗣也。”
《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
《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
《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
《寒园即目》:“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
《礼记·哀公问》:“子也者,亲之后也。”
《春秋繁露》:“子者,父之合也。”
⑵丑者。
《康熙字典》:“十二月,万物动,用事。十二月阴气之固结巳渐解。十二月阳气上通。”
⑶寅者。
《论衡》:“寅,木也。”
⑷卯者。
《说文》:“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徐曰》:“二月,阴不能制,阳冒而出也。天门,万物毕出也。”
⑸辰者。
《说文》:“辰,震也。三月阳气动。”
《释名》:“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震振古通用。振,奋也。”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谓之‘一辰’者,以十二支言也。以十干言之,谓之‘今日’;以十二支言之,谓之‘今辰’。故支干谓之‘日辰’。”
《国语·楚语下》:“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十二辰以致之。”
《仪礼·士冠礼》:“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服。” 
《晋书·天文志上》:“苟辰宿不丽于天,天为无用,便可言无,何必复云有之而不动乎?”《观象赋》:“游气眇其高搴,辰宿焕焉华布。”
《蠡海集·历数》:“阴错阳差,有十二日……甲子、甲午为阳辰,故有阴错;己卯、己酉为阴辰,故有阳差也。”
《续事始》:“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之。”
《思玄赋》:“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
《北齐书·文宣帝纪》:“敬简元辰,升坛受禅。”
《扬都赋》:“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余,三朝告始。”
⑹巳者。
《说文》:“巳者,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皆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史记·律书》:“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
《说文通训定声》:“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
《淮南子·天文》:“巳则生已定也。”
《论衡》:“用以纪时,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巳,火也,其禽蛇也。”
⑺午者。
《说文》:“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
《徐曰》:“五月阳极阴生。仵者,正冲之也。”
⑻未者。
《说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之形。”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论衡》:“丑、未,亦土也。未禽羊。”
⑼申者。
《释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
《史记·律书》:“七月也。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
《文子·上仁》:“数穷于下,则不能申理;行堕于位,则不能持制。”
《淮南子·精神训》:“熊经鸟伸,凫浴蝯躩。”
《后汉书·崔寔传》:“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⑽酉者。
《律书》:“酉者,万物之老也。”
《天文训》:“酉者,饱也。”
《释名》:“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
《诗纬》:“阳生酉仲,阴生戌仲。”
《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
《搜神记》:“ 孔子 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
⑾戌者。
《说文》:“戌者,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
《晋书》:“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
⑿亥者。
《康熙字典》:“十月,微阳起,接盛阴。释名曰。亥,核也。收藏万物。核取其好恶眞伪也。荄,根也。阳气根于下也。十月于卦为坤。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也。谓阴在上也。一人男,一人女也。其下从二人。一人男,一人女。像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论衡·物势》:“亥,豕也。”
《左传·襄公三十年》:“亥即豕,故曰首曰身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豕与亥相似。”
地支阴阳合而为六,故主六气。子午主少阴君火,合人之心与小肠也。丑未主太阴湿土,合人之脾与胃也。寅申主少阳相火,合人之三焦包络也。卯酉主阳明燥金,合人之肺与大肠也,辰戌主太阳寒水,合人之膀胱与肾也。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肝与胆也。此地支之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