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夫聊斋

 昵称535749 2015-10-27

2015-10-26 21:00 | 豆瓣:

高手在民间这个说法一直很有市场,很多人相信,真正的绝顶高手必然籍籍无名地隐身市井,只有在危难关头才悄然出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大概是受武侠小说荼毒过深所致,初中时我们班里流传最广的书是郓城宋江武校出版的几本武林秘籍,涉及内功心法、轻功诀窍、铁砂掌、七伤拳之类,书中强调修习的一个关键,是在月明之夜子时,于庭中焚香三柱,默念功夫心法,当有事半功倍之效。当时我们都很懒惰,半夜正是酣眠之时,哪能起得来,终究无一人练成神功,甚是可惜。《聊斋志异》里就写过几个深藏不露的高人,不知道他们当初在练习时是不是也要按照宋江武校的指导手册子夜焚香,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宋江武校。

当然,这里要说的高人,并不是燕赤霞、许真君那样能御飞剑斩妖除魔的,他们属于更高一个层次,蒲松龄也热衷于描写这一类。但他们终究与俗世相离太远,反倒是那些硬桥硬马的功夫高手,神秘感中夹杂带着人间的烟火气,让人多了几分感同身受的亲切感。

《铁布衫法》一文不到百字,蒲松龄白描了一位外家功夫练到极致的高手,姓沙,是个回族人。他练的是铁布衫,牛逼到什么程度呢,五指并拢做手刀,用力猛砍,能砍断牛脖子;横着向前刺,能扎穿牛肚子。他曾在人家表演过一个节目,将一块巨木悬挂起来,沙回子袒胸露腹地站在正前方。找两个人尽力向后拽木头,然后撒手,像荡秋千一样,巨木携万钧之势猛地向他撞过来,砰地一声,只见沙回子纹丝不动,木头被撞到一边去了。这就无比生猛了吧?但如果行文至此结束,也算不上多么骇人听闻,不符合蒲松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性,接下来的一幕才算惊鬼泣神。铁布衫练到火候,就演化出铁裆功了,影视剧里常见练过铁裆功的高手,被人撩阴一脚面不改色,观众都知道这是在装模作样,沙回子的表现则直截了当的多:

“出其势,即石上,以木椎力击之,无少损。”

这句话字眼是“势”,白话就是男性生殖器,俗称鸡巴。沙某从裆里掏出那一坨,垫在石头上,拿个木槌猛砸,连屌丝都没损伤到!

看至此处,无尽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只恨生不逢时,无缘得见如此金刚铁鸡的风采。网上曾见过一段模糊的视频,一个和尚模样的人将碌碡拴在“势”上,拖行疾走,配文说此乃少林七十二绝技之“铁蛋功”。我不信,有本事你也像沙回子那样来个现场锤砸,少不了让你大势已去。

不过,文末还有一句,“但畏刀耳”。前面极尽夸张之能事,末了却陡然放低身段,明说沙回子的弱点。这正是蒲松龄的高明之处,七分假三分真,便不由得你不信。若是没了末了这句话,那沙回子就成义和拳的大师兄了。

《铁布衫法》说的只是一项武林绝技,而《老饕》则掀开了功夫江湖的隐秘一角。说泽州有位绿林豪杰,姓邢名德,能挽强弩,射的一手连珠箭名震四方。出门行商之人喜欢找他结伴,为的就是他威名在外,无人敢抢。这年冬天又有客商邀他同行,他也顺便带了点本钱干买卖。没想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赔了个精光,眼看快过年了,心里郁闷得紧,便动了绿林的心思,啥心思?硬抢呗!正瞌睡有人送枕头来了,在路边店歇息时,见到个老头,带着两个少年和一个黄发蓬蓬的童仆。老头大喇喇地端坐,让少年从兜里取出一堆白花花的银子,拿小秤称量银子数。邢德眼立马就直了,嘿,一行老弱病残,敢如此露富,不抢他们还有天理么?

老头称完银子,喝完茶,带着童仆骑着瘸骡瘦马晃晃悠悠地走了,两个少年却与他们分道扬镳。真是天助我也!邢德心中大喜,悄悄跟了出去。

老头和童仆走得不紧不慢,眼瞅着到了无人处,邢德策马赶上,拦在了老头前面。邢德本来就是高大威猛之人,在马背上更是威风八面,横眉竖目,张弓搭箭,直指老头。

老头,吓尿了吧!

老头的表现有些出乎意料,他偏起骡背上的左腿,摘下靴子,扣了扣脚丫,又闻了闻手指。大概味道不错,他咧嘴一笑:

“尔不识得老饕也?”

邢德愣住了,尼玛老饕是谁?老子只认得你兜里的银子!转念间一箭已出,带着嗖的破空之声,直奔老头面门。

老头兴许是害怕了,仰面向后倒去,左脚却抬了起来。

箭插在他的脚巴丫子上了。

不对,邢德定睛一看,箭竟是被老头用脚趾给夹住了。卧槽,练箭这么多年,头回见这个架势!

老头悠悠坐起,呲着一口大黄牙,一脸的嘲弄:就这点本事,还用得着老爷子我用手么?

好歹是以箭术成名,邢德哪受过这样的侮辱,心头火起,那就让你见识见识老子的连珠箭!迅雷不及掩耳间又是一箭,紧接着连珠二箭。

江湖上有多少豪杰丧命于这连珠箭之下,觉悟吧,老头!

老头慌忙间抬手抓住第一箭,却已经没有时间接第二箭,箭矢贯口而入,老头咕咚一声栽下了骡背。

身旁的童仆似乎吓傻了,翻身下马,面无表情地站在一旁,也不去看老头伤的怎样。

邢德洋洋得意,策马来到老头身旁,此时要仰天大笑,方显英雄本色。

他刚抬起头,放下下巴,倒在地上的老头却突然翻身而起,嘴里还叼着那支箭,一脸为老不尊的奸笑。

邢德觉得自己的下巴收不回来了,连马都像见鬼了一般,嘶鸣一声,掉头蹿去。

在江湖上漂了这么多年,邢德头回吃这么大的亏。已经逃得老远了,他才把下巴合上,心还在砰砰乱跳,碰见真正的高人了,幸好老头没下杀手,要不连命都没了。他一边骑行还一边忍不住回头看,生怕老头又追上来。这么疾行了三四十里,方稳住心神。

不过邢德一路上倒是财运不断,迎面又来了一队人马,官差打扮,是往京城押送财务的。邢德刚刚被折辱的心又翻腾起来,这种不义之财才是老子应该劫的嘛!他勒马挡住队伍,嗖嗖几箭射掉官差头上的帽子,官差立刻吓得丢下财务四散奔逃。略一检查,竟有千两银子,这才长出一口恶气。

这江湖啊,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老子大小算条鱼。邢德催马前行,银子当啷啷撞击的声音让他心里很舒畅,几乎忘掉了刚才的尴尬。

他的坐骑是匹良驹,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多久就能到家了。这时他却突然听到身后有呵驾之声,一回头,吓了一跳,是刚才老头身边的童仆,正骑着骡子追赶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一头瘸腿骡子竟然嘚啵嘚啵跑的比骏马还快!不过这个童仆,他倒不放在心上, 黄口小儿,能奈我何?

童仆果然拦住了邢德,要他将刚才抢到的银子分一些来。邢德恨得牙根都痒痒,想我堂堂连珠箭,竟沦落到连个小厮都敢轻辱?二话不说,使出刚才没来得及用的必杀绝技三连珠,如果有慢镜头,你会看到三支箭呈先后之势闪着寒光分别奔向童仆的要害。这时镜头会转到童仆脸上,蠢笨的表情中慢慢现出一丝诡异的笑容。接着镜头恢复正常,只见童仆手里各一支箭,嘴里叼着一支箭。国产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拍的。

但在邢德这里却没有蒙太奇,童仆真真地接住了他的三联珠。然后童仆从手上摘下一只铁扳指,将箭从孔中穿过,眯起眼睛,对准邢德,手上发力,箭带着呜呜风声就过来了。邢德急忙用弓拨箭,弓立马绷裂,还没回过神来,第二箭从耳旁掠过,将他惊得从马上坠下。童仆过来夺过邢德手里的弓,一折为二,二折为四,按住邢德,像捻纸灰般捏碎他的束带,提起银子,施施然跨上骡背,飘然而去。

走出不远,童仆像想起什么事,折返回来对邢德一拱手,道了一声:“孟浪!”这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即便没练过弓箭,想想也知道单凭手劲射出如此力道的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更何况,对方还只是个傻大粗笨的童仆!若是那两位少年或老饕出手,又会怎样?邢德甚至想象不出来。曾几何时还自以为老子第二没人敢第一,原来竟是如此的井底之蛙!想到此节,邢德禁不住地心灰意冷,慢慢爬起来。地上散落着折断的弓和捻碎的束带,一片狼藉,像场噩梦。

他回家之后,家人惊讶的发现他性情大变,不再飞扬跋扈,不再舞枪弄箭,变成了个大善人。他毫不隐晦地向人讲述那段奇诡的经历,临了还要谦恭地问一句:“你可曾听说过‘老饕’这个人?”众人纷纷摇头。

终其一生,他也再未遇到或听说过“老饕”。他常常想,或许老饕、少年、童仆,根本就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江湖。

文章戛然而止。文言小说惯用全能视角,可蒲松龄却不,他跟读者耍花样,或者他也的确不知道,让老饕等人的身份来历成了一个谜。这正是文章最令人寻味的地方。老饕,一个毫无威慑的外号下,却隐藏着风雷涌动的神功。点到为止,以凡人视角窥探了一眼无法到达的另类天地,剩下的,你自己想象去吧!

这样的手法在《武技》一文中也有所展现。《老饕》比的是兵刃,《武技》耍的是拳脚。淄博一个叫李超的人,豪爽好武,曾招待过一位少林僧人,僧人感恩,向其传授了三个月的武艺。就凭着这段时间的学习,李超竟走南闯北,罕逢对手。某日游历到济南,见一个年轻尼姑在卖艺,蝴蝶穿花般打得甚是好看。李超不觉技痒,下场要与尼姑较量一番。这一较量,竟引得奇峰迭起。

两人甫一交手,尼姑立马跳到圈外,呵道:

“此少林宗派也……尊师何人?”

这是一奇。武林各门各派风格不同,演练间往往能看出师承,但打完一套罗汉拳了才知道对方是少林门下,不算本事,尼姑厉害,刚一上手就发现对方的少林路数了。这起码说明,尼姑对少林功夫极为熟悉。至于一个尼姑为什么跟少林寺这么熟,民国先贤阿Q研究发现,尼姑和尚本来就是极暧昧不清的关系。

李超报出师傅名号,却引起了第二奇:尼姑不仅认识师傅,还貌似很熟,甚至脱口道出了连李超都不知道的师傅的外号:

“憨和尚汝师耶?”

憨和尚,又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外号,与前文的“老饕”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高手,哪有什么龙镇四海、虎啸八方的名号,低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尼姑的话还没说完:

“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果真如此,我就不跟你交手了,甘拜下风。

这又是一奇。尼姑大概与憨和尚切磋过,故而熟知他的功夫套路,我们无法推断二人孰高孰低,但可以肯定的是,尼姑打李超,肯定是砍瓜切菜,而她却肯主动示弱。学武之人难免有好胜之心,明知对方不如自己,还能忍让退却,尼姑越发显得深不可测。

可惜李超的觉悟差得远,他偏偏以为尼姑是怕了,越发气势凌人,非要与尼姑决出个高下。尼姑无奈,示意李超点到为止,两人战到一处。旁观者忍不住要为李超喝彩,只见他如白猿舒臂,如飞鸟展翅,上下腾挪煞是好看。尼姑却左右躲闪,似乎无还手之力。李超越战越猛,腾起一脚向尼姑扫去。这一脚可是能踢断木桩的!

观者似乎没看出尼姑有什么动作,忍不住替尼姑惊呼。有眼尖的却发现,尼姑手掌提起,五指并拢竖起如刀,在李超的腿堪堪要扫到尼姑身上时,手刀猛落,砍到了他的小腿骨上。

比试就这么毫无预兆地结束了,似乎自始至终尼姑除了躲闪,就这么一个进攻动作。可就这一个毫不起眼的动作,李超已经倒地不起,如身受刀斧般痛苦不堪。

尼姑双手合十,婉然一笑。

这是个年轻的尼姑,笑起来自然不会难看。如果她去化斋,这一笑会博得许多好感。可此刻在李超看来,翘嘴弯眼的表情,却比金刚怒目还可怕。

李超是被人抬回家的,过了一个多月才敢下地走路。一年之后,和尚师傅来到他家,李超说起此事,憨和尚大惊失色:

“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文章以此句收尾,平添了几分惊心动魄。憨和尚这样的语气,分明是莫大的庆幸。尤其是“惹他何为”一句,一般都是遇到那些惹不起躲着走的主时才会说的。如此看来,憨和尚竟也不是她的对手?

《老饕》《武技》这两篇在《聊斋志异》中非常特别,颇有近代武侠小说的风致,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宏阔而不为人知的江湖。浮白载笔之际,蒲松龄在花妖鬼狐的旖旎故事间穿插进江湖的飒飒冷风,单是这几篇就让《聊斋志异》多了几分质朴刚健之气。年少时读聊斋,以为蒲松龄只是个满肚子意淫的落魄文人,待细读过后才发现,这个不得志的书生文质彬彬的外表之下,竟还隐藏着一颗功夫心。

是为书剑江湖,是为大家手笔。


功夫聊斋

画的不错,可惜把尼姑换成了俗世女子,少了几分奇妙。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