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常识纠偏

 江山携手 2015-10-27

                       国学常识纠偏

 

    国学作为经典之作,孩子多多阅读,可以大大提高语言能力的表达。近年来国学热业已形成,媒体上也确实颇多这一方面的内容,或发长篇大论,或作通俗讲演,都能给人许多教益和启发;但也常常看到有人指出这些讲论之中的硬伤,甚至是知识性错误,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有些实在错得过于离谱。

  看来首先有必要来普及一点国学的常识。常识往往是最重要的东西。

  例如一讲国学就要提到四书五经以及十三经,这些专名乃是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先秦儒家用来做教材的有六部书:《诗》、《书》、《乐》、《易》、《礼》、《春秋》,这就是所谓“六艺”,后来都称为“经”,也就是被封为永恒的真理;可惜丢了一部《乐经》,于是就剩下五经了,但往往仍然称为“六艺”——例如现在有专家说,所谓国学就是指“六艺”。

  《三字经》有云:“《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号称六经,实际只有五经,打了一个八几折。

  后来儒家学者希望“经”要多一点,于是慢慢往上加,这就有了“九经”、“十三经”等等提法。国学热不热其实并不重要,这里介绍的一些知识倒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以为儒家本有五经,后来再饶一经,便成六经;这样一味做加法好像很合理,其实错得鼻塌嘴歪。

  “十三经”统统加起来,一共六十几万字,可以说是很少,但是读起来很困难——太容易懂的东西成不了经典——于是宋朝的新儒家就想办法做简明读本,这样就产生了“四书”:从“十三经”中选出《论语》和《孟子》两部,又从另一部经《礼记》中节选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这样凑成一组基本读物,加进许多自己的理解,诱导初学者以此来认识儒家的“道统”。这就是《三字经》里说过的:“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