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论语》:“孔子的接班人”

 杂货店伙计 2015-10-28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子”,是人们对他的一种尊称,在古代,弟子在称呼自己老师的时候,多数用“子”。比如墨子、孟子、荀子的子也都是尊称。在《论语》中,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四个人得到了“子”的尊称,那就是有子、曾子、冉子、闵子,所以,很多人猜想,也许正是他们几个的学生编辑了《论语》。

  

关于《论语》中的“子”的用法,详细分析,还会发现,只有曾子、有子二人一贯的称“子”,冉子、闵子只有一次称“子”。那为什么有子、曾子二人一贯称子呢?为什么冉子、闵子也会偶尔被称呼“子”呢?

  

最近在和儿子谈《论语》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突然产生一些联想和猜测,现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孔子大约三十多岁开始收弟子,然后,在他以后声生涯中,身边始终有一批学生跟着他。很多学者认为,孔子当时实际是组织了一个政治社团,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帮会组织,和现代的政党很相似。在家的时候,这个团队实际就是一个学校,目的是培养政治官员和政治学者。周游列国的时候,这个团队就是一个政治团体,希望得到诸侯的任用。孔子就是这个团队的领袖。

  

《史记》说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都是孔子亲自教的。开始的时候,是孔子亲自教,后来,名气大了,来的人多了,学生也就分了层次。最初级的学生,并不是孔子亲自教,而是由孔子早期的学生,或者非常优秀的学生来教。能听孔子亲自讲课的,除了早期的弟子,就是少数后期学习非常好的学生。这些孔子亲自教育的学生,基本就构成了后来的七十二贤人。但这些人也不是始终在孔子身边,很多学的差不多了,遇到机会,就会出去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他们当官以后,并未完全和孔子这个团队脱离关系,他们经常会回来向孔子请教问题,或者继续学习。所谓“仕而优者学”。如:子路、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要经常回来咨询意见,弟子在外当官,需要人才了,还要到老师这里寻找合适的人选。如:子路派子羔为费城宰。孔子自己偶尔也去当官的学生那里视察指导工作。如: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就去视察,就说他“割鸡用牛刀”。

  

那么,孔子的这个团队的领袖或校长是谁呢?孔子活着的时候,当然是孔子。那么,孔子死了以后呢?

 

我猜想,孔子死了后,第一任团队领袖,或者说孔子学院的校长是有子;第二任团队领袖或校长是曾子,曾子的寿命很长,所以,长期担任孔子学校的校长和孔门的领袖,影响也非常大;第三任校长和领袖也许是子思,当时也许还有好几个领袖和分校。《韩非子》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但从他说的八家来看,并不是孔子死后马上就分成了八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儒家分成几派不是在一个时代的发生,而是渐渐发生的。

  

《孟子》和《史记》都说,孔子死后,孔子的弟子们曾推举有子为孔子的继承人。但曾子不同意,这是一个重要信息。也许从那时开始,孔门就出现了分化。

  

孔子本来希望颜回担任自己的继承人,但很可惜,颜回死了。那其他的人,比如孔门十哲为什么没当校长呢?

  

大概是因为其他有能耐的人,不是出去做官,就是去其他地方讲学了。如子贡是外交家,孔子死的时候,他赶回来,守孝6年,他推荐有子坐孔子的位置,子夏、子游都赞成,但曾子不同意。曾子为什么不同意呢?也许是曾子认为有子的才学不行,也许是曾子也曾经担任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比如他经常给其他学生转述孔子的思想。但曾子的反对可能没有改变当时的情况,最可能的情况,是孔子死后,有子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孔门领袖,曾子不服气,后来可能自己也办了一个分校,而这个分校办的非常红火。后来,也许是有子去世了,也许是有子让位了,也许是其他支持有子的同学都纷纷出走了,他就辞职不干了。总之,曾子开始成为孔门的领袖和孔子学校的校长,并且担任了很久。曾子活着的时候,可能已经开始编辑《论语》,但并没有形成书籍。曾子死后,孔子学院的学生们继续编辑《论语》,《论语》的基本形式应该在那时候已经形成。所以,在《论语》中,他们的弟子就很自然的把孔子、有子、曾子三位孔门领袖和校长称为“子”。

  

《论语》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第二句话就是有子说的,第三句话是孔子,后来就是曾子说的,这不是偶然的,有子、曾子在孔门的领袖地位是非常明显的。《论语》第一章中还提到了另外两个学生是子夏、子贡,他们都是孔子死后最有影响的学生,一个在魏文侯当老师,成为孔子经学的主要传承人,一个是著名国际外交家和大富翁,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在鲁国国内,有子、曾子继续着孔子的办学和干部培养,在外边,子夏、子贡等大弟子将孔子思想广泛宣传,正式是他们为代表的学生的巨大影响力,使孔子名扬天下。

  

另外一个称子的人物是冉子,也就是冉求。那冉求怎么又叫冉子呢?我猜想,孔子活着的时候,孔子学校也不是孔子自己亲自管理,而是找一个学生管理,冉子可能当过孔门的代理校长或主管常务副校长。

 

这么说有证据吗?我认为有。看看《论语》中唯一把冉求说成冉子的那句话:“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这句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华要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他八十斛。孔子听说后,就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这说明,当时学校的日常事物,是由冉求管理,大事问孔子,小事都是他自己决定。有些事就是问了孔子,冉求也完全可以自己看着办。所以,那时候的孔子已经相当于现在学校的党委书记了。那么,很自然的,其他学生称呼冉求为冉校长、老师,冉子,也就不奇怪了!后来,冉求在鲁国当官,学校的事情也就交给其他同学来帮助老师管理了。但编辑《论语》的时候,学生们还是把原来记载冉校长的话原样保存了下来。说到那些帮助老师管理学校的学生,可能有颜回、子路、子贡、有若、闵子骞,可能还有曾子等人。有人说,孔门四科十哲,说的就是几个分管不同教学内容副校长或带头人,不一定是事实,但说他们兼任不同的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说说闵子。《论语》中只有一次说到闵子,其他时候,都叫闵子骞,我了一些资料。很多人认为提到“闵子”的那句话,实际是误漏“骞”字。古人也有这个说法。

  

《论语》中提到闵子那句说“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这最后一句话,是孔子的预言,肯定是在子路死后,大家回忆起来说的话。那么,这句话是谁和弟子们转述的呢?应该是闵子骞。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不可能直接说谁不得好死。很可能是孔子当面评价过这些人,并告戒过子路。或者私下里和闵子说过类似的话,后来果然应验了,闵子就经常和自己的学生提起这件事。于是,弟子门就记录了下来,把这话编辑到了论语里。闵子的德行是非常高的,在孔子眼里,他仅次于颜回,二十四孝中他排在第三。而且,闵子后来也很有作为,在鲁国也是当官。他是否当过副校长,不好说。

  

大约从有子担任校长之后,孔门弟子就开始分化,到了曾子担任校长,分化就更严重了!从《论语》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子游和子夏的分歧,曾子、子游和子张也发生了分析,所谓“道不同,不相为某”,于是,他们就开始有分有和,各自为政,纷纷根据自己的专长,有的为官,有的独自办学,出现了孔门儒分为八,百花齐放的局面。

  

应该说,无论是为官,还是治学,这些弟子们都部分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理想。正是这些弟子们的分歧,才使他们摆脱了单一的正统思想的束缚,并结合现实世界的变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才使得孔子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