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安东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探析

 苏家埠大淠塘会馆 2015-10-28

  六安新闻网讯 位于六安市主城区与集中示范园区之间,分布着三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别是:东城都遗址、皋陶墓、六安汉代王陵,它们是六安古代文明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标本和实物载体,是六安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如何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一直是文物部门所要追求的。然而由于现实财力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展有点缓慢。2012年,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在考察城区东部文化遗产时,提出建设东部历史文化长廊的战略构想,如何让这一构想成为现实?现状怎样?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开发,本报记者随同文物专家实地探访,相关专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走进东部历史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跟随文物专家走进三十铺双墩村,在树木掩映中,一个个墓冢映入眼帘,据介绍,这里总共有四对八大墩,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守护下,六安汉代王陵墓地都保存相对完整,虽然这么多年在这里上演了许多场与盗墓贼的智斗场景。“名气”让这些盗墓贼聚集而来,铤而走险。这里出名的时间是2006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中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及其他珍贵文物500余件,经考证,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国王刘庆。

  “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和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的发现填补了西汉六安国历史的空白,揭开了六安国历史的神秘面纱,真实展示了西汉六安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对研究西汉诸侯王分封制度、诸侯王陵制度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六安汉代王陵管理所所长徐明飞告诉记者。然而,由于财力投入有限、保护级别变更等客观原因,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整体保护和开发工作进展较为缓慢。靠一点一点资金的积累,如今,安全防范等设备陆续安装上,这才为文物保护上了“加固网”。

  秋季,大地一片金黄,微风中夹杂着一丝香草的味道。在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这些被发掘的历史文化遗迹给这里蒙上了一层历史的厚重。在我们经过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来到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现场,现已被钢结构保护大棚保护着,双墩一号墓地下保护设施工程已竣工。“我们正在积极编制一号汉墓本体保护(复原)工程技术方案和王陵墓地保护规划(国家级),待技术方案和规划通过审批,再进行下一步保护工作。”徐明飞说道。从考古发掘到现在,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只能在博物馆了解这里当时发掘和出土文物的情况,而真正的发掘地却很难让群众去近距离了解和接触。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国家级)初稿预计年底出炉,规划出台后这里将按照规划进行整体保护建设。这还要相对长的一段时间。

  离开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我们来到皋陶墓(祠)。皋陶墓(祠),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皋陶村,在汉代王陵墓地以北,两者相距仅1公里左右。现存并经修葺后的皋陶墓为墓冢和祠两部分。皋陶墓1981年被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皋陶是华夏文明奠基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司法官,开法治之先河。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国家‘法治’和‘德治’结合的治国安邦的精髓,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皋陶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六安市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六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研究皋陶文化的皖西学院历史系教授姚治中这样说道。目前,皋陶文化园规划方案已出炉,正在进行招商。

  驱车不到十分钟,最后,我们到达了城东三女墩村,在不起眼的地方一段被杂草包围的土城墙却已有几千年,这里是安徽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然而这里却很少进入到六安人的视野。在专家看来,此城址却是研究古文化的宝贵的历史资料。皖西学院历史系教授姚治中介绍,近年来,史学界有关专家根据史籍所载和考古遗物判断,认为这个城址可能是《史记·夏本纪》记载约公元前2083年(或较早)帝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的始封地,即“六国”的遗址。该城址原为长方形,现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20米。因河流冲刷和开挖淠史杭干渠,其东城墙已被破坏无存,实测南城墙和西城墙高9米。紧靠南城墙往南有一条长480米、高6.2米,人工夯筑的大堤,俗名“跑马埂”,上植马尾松,还残留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壕遗址。此段城址距皋陶墓以北约2公里,北傍淠史杭总干渠南侧的河套地带。

  “将城东这三处文化遗产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长廊,能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六安的历史,亲身触摸到六安古文化,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能与旅游相结合,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六安汉代王陵管理所所长徐明飞提出。

  徐明飞说,历史文化长廊(又称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文化旅游及教育等多目标的保护规划方法。这种新的保护形式越来越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和运用。它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河流、峡谷、道路以及铁路线,或是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文化遗产点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线性廊道。

  这三处历史文化遗产离得近,又毗邻淠河干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打造文化长廊的重要价值和条件。

  建设东部历史文化长廊的可行性

  那么,建设东部历史文化长廊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这三处历史文化遗产中,东城都是公元前2083年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之六城(今东西古城遗址)的东延,皖西学院历史系教授姚治中介绍道,这样说来,皋陶墓与东城都遗址本来就有相连性,而且在古代这里是城市的中心,树木葱茏,生态环境极好。如今,如果在这里打造一条生态型的历史文化长廊,既能弥补城市森林和绿地覆盖率的不足,又能补充古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点缀,让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长廊式的公园彰显出来,实现绿色与古色的完美结合。文化长廊建设也能让城市面貌容光焕发,化劣势为优势,为打造宜居城市、旅游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提升城市竞争力。

  近年来,六安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斥资10多亿元,建成了中央公园、河西景观带、淠河南路景观带、南门塔公园、月亮岛景观带、南屏路景观带、龙河公园等绿化重点工程,并实施了10座公园及广场增绿、补绿改造工程和32条城区主干道增植乔木“绿荫工程”,城区绿地总量和质量迅速提升,也由此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但是文化主题公园、广场及标志性建筑相对较少。

  2010年7月9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签署《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会商,探索文物旅游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此举是旅游、文物两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体现,这也标志着文物旅游战略合作新局面的开始。相关专家提出建设东部历史文化长廊,带动以古文化为主的城区文化旅游,对促进六安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从市旅游委员会规划科了解到,今年9月出台的《六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中将六安汉代王陵、皋陶墓、东城都遗址纳入到我市将要打造的旅游六大版块中的中心城区及城郊旅游产业集聚区,并开辟了五条特色旅游线路中的六安城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我们在制订旅游规划之前就考虑到这块历史文化遗产,想要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东部三个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已具备了旅游发展的交通线,现在要等三处点打造好后,我们旅游部门进行串联,推介。”市旅游委员会规划科科长陆静说。

  如果建设历史文化长廊,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憩活动空间,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精神享受。在历史遗迹的文化熏陶下,在绿树成荫的环境拥抱中,公众的健康、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随之也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打造东部历史文化长廊的几点设想

  至于如何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如何将对这珍贵的文化遗产的破坏减至最小程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文物的文化内涵作用,如何尽快地形成规模效益,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具体建设必须依靠深入的考察、研究和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采访中,几位专家提出:

  一是坚持主题。东部历史文化长廊的开发建设,应以充分展示六安地区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为主,辅以自然景观,适当配设手工产业园等体验休闲式文化娱乐和文化产业项目。

  二是深挖旅游题材。组织人力,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对该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据此形成不同的系列旅游题材。如可提出西汉文化、法制文化、城址文化、部落文化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颇具文化意义的古文化旅游主题。

  三是丰富内容。结合六安汉代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建设,在不影响文物风貌的前提下,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建设一些古风街市,使来到历史文化长廊的游客充分地体验那种再现历史画卷、置身历史环境的感觉。但必须防止大举投资兴建仿古建筑街的做法,而应在规划的基础上,修补、复原性建设一些必要的建筑,将“古风街”建成真正意义上老式街市,它应是汇百业于一街,服务于当地市民的“活着的商业街”。此举极易构筑一种接近真实生活、亲切感人的市井生活氛围。如在建设皋陶文化园的同时,倾向祭祀、法制文化主题,辅以开发与法制宣传、法律培训、权益维护等法律延伸产业及相关旅游文化产品。利用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在不破坏整体文物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建影视外景基地。可以在有偿使用、引资改造、产权归地方、利益共分享的原则下,吸引省内外的影视集团公司来此投资改建外景基地。一可在减少投资的前提下形成旅游景观,二可在影视停拍时获得旅游收入。

  四是注重配套。在历史文化长廊的建设中,必须坚持在全面开发的前提下,开发一处、配套一处、成熟一处。即,必须要使游客能够走一路、玩一路、吃一路、住一路、买一路、乐一路。

  五是加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历史文化长廊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土地、规划、旅游、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需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的协作机制。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结合文化遗产专项规划和保护要求,编制文化长廊整体建设规划,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在研究与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长廊建设的具体方案,包括主题组织、线路组织、区域规划、景区规划等。在政府的指导下完成开发区域的普查、测绘、勘定、分级、规划、设计、建设、改造、配套、运营及政策确定和管理工作。要多措并举,加强投入。一方面争取国家和省对文物保护项目、旅游发展项目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要在土地和资金配套上给予投入。另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该项目。(记者 张玉 来源皖西日报)

返回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