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渗透(三)----环加利利湖地区

 博物洽闻 2015-10-28
 
         顶着世界上最精明商人的头衔,犹太人当然会计算好他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锁定最有潜力和最有机会控制的地理单元进行突破,是犹太人“买回”迦南行动中的战略规划;而在迁入的犹太人当中达成共识,多点购入,渗透到一定时候自然连片,最终取得在此板块的优势地位(在人口有土地拥有量上压倒阿拉伯人),则是属于具体的战术手段了。正是这种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犹太人才得以在建国的窗口出现之时(1947年),能够在亚柯、沙仑平原,以斯德仑谷地,取得地缘优势,并在巴、以分治方案中,得到这几个水源充沛的低地。不过我们昨天也说了,如果不能渗透进约旦河谷,就不能算真的取得巴勒斯坦地区。而约旦河谷当中,最具战略潜力的区域,并非像一般河流那样,在下游河口处,而是在中上游地区。在那里,北部的黑门山,西侧的加利利山脉,以及东侧的戈兰高地之上,所汇集下来的河水,在三座高地之间,注入了两个盆状低地:胡拉盆地和加利利湖。
  说起“加利利湖”来,大家应该很自然联想到“加利利山脉”了。的确,这个湖的西侧就是加利利山脉。不过加利利山脉并非是湖水的唯一贡献者,东侧的戈兰高地,也一直在为加利利湖输送宝贵的淡水资源。因此,如果从战略上来看,如果你想完全控制加利利湖,就必须同时占据两侧的制高点。即使是在二千多年的圣经时代,人类尚无法通过控制河流的走向,来影响加利利湖区的生态环境时,这些水源充沛的高地如果被“异族”所控制,对犹太人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威胁。
  关于犹太人对加利利湖两侧高地的争夺,在随后解读中东战争的过程中,都会一一展开的。现实的问题是,在英国人所划定的,有明显边境线的“巴勒斯坦地区”中,加利利山脉的北部,以及戈兰高地,是被分别划给法国人控制之下的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也就是“大叙利亚地区”)。所以在尚处在复国准备阶段的犹太人那里,先从阿拉伯人手中,把环“加利利湖”的低地带购买在手才是最重要的。
  犹太人把环加利利湖地区,列为另一个重点渗透板块,并非只是看中湖边那些水量充足,可供农业生产的低地。更重要的是,加利利湖虽然不大(大约长20公里,宽10公里),但却足够深。和约旦河谷南端的“死海”一样,这也是西亚裂谷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深坑,其湖底海拔最深处,达到了—213米(水深48米)。虽然比不上死海那—400多米的低点,却也足以让“加利利湖”赢得“世界海拔最低淡水湖”的称号了(海拔最低的咸水湖,自然非死海莫属了)。作为约旦河谷当中,最大的天然湖泊(也可以说是唯一),控制加利利湖的意义在于,即使犹太人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向约旦河下游渗透,他们也可以将这个天然水库中的湖水,引向自己所控制的地区。只是如果那样的话,可怜的约旦河下游及死海,就再也不能接收来自圣山之上的雪水了。即使是加利利山脉和戈兰高地上的雨水,也会被截流大半。
  加利利湖并非是约旦河谷中,唯一的盆地状低地。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位于黑门山脚下的,面积与之相当的盆地——胡拉盆地。相比加利利湖那超低海拔,胡拉盆地那接近海平面的海拔就要“高”的多了。这种恰到好处的地理结构,让胡拉盆地即没有转化为加利利湖那样的天然水库;也没有天然成就适合人类居住、开发的平原,而是以一种界于平原和湖区之间的过度地貌:湿地存在的。除了胡拉盆地那略低于海平面的海拔之外,黑门山、加利利山、戈兰高地上流淌下来的河流,才是在整体干旱的阿拉伯半岛,出现这奇迹般存在的湿地的重要原因(这些过路的河水,最终都汇入加利利湖了)。
  假如让现在的环保主义者们来处理这块湿地的话,他们一定会兴奋不已,并竭尽所能要求相关国家给予保护的。事实上,如果这一区域始终在阿拉伯人控制之下,这个愿望也许能够实现。因为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的原始生产方式更多的是靠天吃饭。这些湿地的边缘,固然能够为他们的牲畜提供食物和饮水,但就湿地本身来说,却没有去改造的源动力。然而当这类湿地,落入农耕民族的控制之下后,其命运几乎就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转变了。这一点,相信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懈改造自然,扩张耕地的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即使是在几十年前,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那些热血青年,还在政府的组织之下,将东亚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大型湿地——北大荒,转化为重要的粮食基地——三江平原。
  基于胡拉盆地的湿地性质,犹太人只需要在其周边有限的,适合居住的土地上购买、建立定居点,就能够在整个板块内取得人口上的优势了。这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因为在1947年的巴、以分治方案中,犹太人凭借渗透胡拉盆地边缘所取得的人口优势,得以将整个盆地区,纳入以色列的法定领土之中。而仅仅是在三年之后,在遭受阿拉伯人突袭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后(1948年),刚刚稳定住阵脚的犹太人,就开始着手疏浚河道,将这片植被茂盛的沼泽之地,变身成为面积达6000公顷的农田了。从技术上来看,改造这样一片沼泽地的难度,要比变沙漠为农田的难度低多了。如果犹太人能够一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话,相信在古典时期,他们就已经完成这项任务了。至于那些多余的河水,自然也没有浪费。作为犹太人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板块——加利利湖区,慷慨的敞开了它的胸怀,全盘接收了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为了“善待”这些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以色列人还以加利利湖为起点,开挖一系列水利工程,以保证让湖水当中的每一份子,都只能滋润以色列的土地。至于约旦河谷下游地区的阿拉伯人,无论他们是被称为巴勒斯坦人,还是约旦人,都只能另辟蹊径的重新寻找水源了。

从巴勒斯坦地区的降雨量来看,整体就是北高南低。精明的犹太人,又把渗透重点,放在了最有农业潜力的几块低地中。从技术上看,无论复国成功与否,犹太人都算是在巴勒斯坦地区站住了脚跟。不过从建立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土地的所有权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从政治上得到国际承认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而所谓“国际”承认,说穿了就是大国之间达成妥协了。如果有大国愿意支持,即使你在其他方面尚不成熟,也可以得到一个“法人”资格。否则的话,你买再多土地,也最多只是谋求一个自治地位。
  犹太人最终得以独立建国是在1947年,但就他们在政治上看到复国机会来说,还要往前推进三十年,也就是一战时期。这次名为“世界大战”,实在“欧战”的殖民帝国之间的混战,给犹太复国主义,在政治上获得大国支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前提是,这其实也是一场赌局,你必须看清形势,站队成功。对于犹太人来说,在战争初始阶段,就作出明确的决定有些困难。鉴于巴勒斯坦地区当时还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而奥斯曼帝国又和德国是同盟国。已经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的犹太人,似乎从天然属性上,应该归属为同盟国阵营。不过我们刚才也说了,这是一场政治赌局,巴勒斯坦地区现在归属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战后归谁所有。
  说起来,协约国方面的英国人很早就盯上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巴勒斯坦地区。毕竟对于这个海洋帝国来说,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是它一直梦寐以求的。只是鉴于西奈半岛的地理环境以及防御纵深。如果不能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即使英国人从埃及人、法国人那里夺取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也随时有可能被奥斯曼帝国,或其他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的帝国切断。
  现在摆在犹太人面前的选项已经很简单了,要么和土耳其站在一起,祈祷同盟国获胜;要么迅速向英国人靠拢,赌协约国胜利。现在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犹太人当然是应该和英国人结盟的。只是犹太人要是真等到战争结束后再站队的话,那就真只有打酱油的份了。比较稳妥的时间点,是在战争已经过半,走势看起来有些明朗化时再明确站队。假如从时间来看,犹太人最终和英国人达成的协议是在1917年,在这一年的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英国女王向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寄出了一封信,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一战持续时间:1914年8月—1918年11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个圆滑的表态,因为这份后来被称作“贝尔福宣言”的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建立“犹太国”的字样。不过鉴于犹太人后来最终复国成功了,所以现在英国人,也乐得和犹太人一样,认定这里面提到的“犹太民族之家”,指的就是独立的“犹太国”(这样英国人就可以认为,他们是犹太复国的第一功臣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英国人愿意给犹太人画张饼,当然也意味着,犹太人有他们的利用价值了。而这个价值最终得以体现,与犹太人之前,持之以恒的返回迦南之地,并苦心经营定居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犹太人返回迦南之地之前,这块他们梦中的家园,早已不是流淌着蜜与奶的土地了。作为奥斯曼帝国的边缘控制区,土耳其人并没有打算向阿拉伯半岛殖民,并把它当成突厥家园来经营。至于已经变身为“原住民”的阿拉伯人,的确也很难指望他们能够象农耕民族那样,精心呵护土地,合理配置水资源。说起来,迦南之地这样紧临地中海,看上去应该自然条件不错的土地,就农业价值来说,其实是比不上身处季风区的东亚大陆的。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当中,夏季从东南太平洋上空刮过来的“东南季风”,总是会为这片土地带来丰沛的降水。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农作物的生长期;而到了冬季,影响东亚大陆的就是由亚洲大陆北部,刮来的干燥的北风了。不过那个时候,农业生产已经结束了。从土地上得到收获的农民们,可以利用这段空闲的时间,来准备一年一度的节日了。
  相比于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气候,就显得有些异样了。那些环绕于地中海周边地区,倒也能象那些季风区一样,定期从海洋中接收潮湿的气流。悲剧的是,和季风区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地中海气候”影响下的地区,是在冬天接收潮湿气流。那些能够凭借高地,拦截到水气的地理单元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在最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季节,得到了这些宝贵的淡水资源。至于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降水量又和季风区的冬季有的一比了。不过,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最起码,我们经常在夏天“享受”到的,又湿又热的“桑拿天”,就不会在地中海周边出现了。那些喜欢晒太阳的欧洲人(尤其是平时晒不到什么太阳的北欧人),尽可以在一个干燥的环境中,享受他们的日光浴(4—11月份,基本不下雨)。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国家,正是靠这种气候吸引游客,拉动GDP的。问题是,当大家的口袋都有点紧的时候,那些晒太阳晒到生出懒筋,并从“阳光经济”中获益颇多的南欧国家,经济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就要大的多了。
  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这种冬天潮湿,夏季干燥的气候特点,由于不能和农业生产合拍,肯定是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而那些对水资源要求较低的旱地作物和木本植物,诸如小麦、葡萄、橄榄一类的作物,也就成了地中海沿岸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了。当然,雨水既然落在了地上,人类总归是有机会利用的。因此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合理的分配、利用水资源的“灌溉农业”,也就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手段了。只不过最起码在犹太人开始在巴勒斯坦购地时,他们还没有发现当地的阿拉伯人,有系统改造巴勒斯坦地区水利系统的想法。对于这个游牧属性的民族(阿拉伯人),和那个同样游牧出生的宗主(土耳其人)来说,他们做的更多的,其实是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犹太人眼中的“上帝应许之地”,已经变成树木稀少,土壤板结的土地了(在缺少维护的情况下,冬天的雨水和河流,把表层富含营养的土壤都冲掉了)。

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区别是什么?哪位能解答?谢谢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渗透(三)----环加利利湖地区
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

简单点说,犹太人进入王国时期后,叫“以色列”。第一任正式的王是“大卫王”,然后就是他的儿子“所罗门王”了。这两个王相信大家不熟悉宗教,也从不少途径听过他们的名字了。反正我一想到这两个犹太之王,就想到“宝藏”。所罗门王之后,他的儿子就把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北两块了。北边的还叫以色列王国,南边的就叫“犹太王国”了。在犹太人复国的之前,大家都以其族名,称这个未来的国家为犹太国。不过真的复国后,想想还是“以色列”这个名字代表着统一。所以这两个历史标签,一个就成了“国名”,一个就定义为“族名”了。鉴于所罗门王的儿子,分裂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人内部对他还是有些看法的,觉得肯定是他做的不到位,激怒了上帝(据说是拜了其他神)。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