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皇家园林遇见苏派盆景 “颐和秋韵”文化展感受盆景的魅力

 laoshuxinya 2015-10-28
    9月24日,北京颐和园第14届“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拉开帷幕,作为本届文化展的特别节目,“苏州园林盆景精品展”同期举办。由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以及苏州市留园管理处选送的精品盆景与颐和园的精品盆景在耕织图水操学堂景区同时展出。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高大伟在开幕式上表示,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此次苏州的精品盆景能够在颐和园里展出,让盆景艺术与古典皇家园林有机结合,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促进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技艺交流与创新意义重大。
  盆景精品是艺术家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中国的自然风貌,给世人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本次展览所展出的130余盆精品盆景包括树桩盆景、山水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微型组合盆景。展览期间,来自苏州的盆景大师们还举办了苏派盆景制作技艺演示活动,使游客们在赏桂的同时得以欣赏中国传统盆景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园林管理处处长向华明和颐和园管理处党委书记毕颐和,分别就本次展览所展出的盆景作品进行了介绍,为广大盆景爱好者了解中国盆景艺术尤其是苏派盆景文化开启一个窗口。
  向华明:2013年,“苏派盆景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盆景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是苏州园林传统艺术的精品。苏州盆景历代名家辈出,早在宋代就有范成大制作水石盆景的记载,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有《盆玩篇》,近代周瘦鹃、朱子安都有专著和盆景作品传世。苏州盆景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上世纪30年代,文学家周瘦鹃参与盆景技艺的复兴后,苏州盆景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盆景老艺人朱子安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在技法上开创了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结顶自然的先例,改变了过去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的办法,这项较先进的粗扎细剪法。深得行家的赞许,并逐步形成古雅拙朴、意境幽远的“苏派”风格,影响远播海内外,与海派、扬派、川派、岭南派盆景并称为中国五大盆景流派。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州先后建成了苏州虎丘盆景园、拙政园盆景园、留园盆景园等三座国内著名的盆景园,培养了一大批盆景专业技术人才。在近年的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参与了国内各类盆景评比展览80次,共计获奖400枚。2013年,“苏派盆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次我们特别汇集了苏州虎丘、拙政园、留园三座园林的盆景作品百余件,包括很多获过大奖的作品,不少作品的“年龄”都超过百年,希望在颐和园这个汇集八方游客的平台上,充分展示苏派盆景技艺。
  毕颐和:本次盆景展主要以苏派盆景为主,共展出盆景130余盆,其中苏派盆景104盆,颐和园自己创作的盆景30盆。
  盆景雅俗共赏,色形并美,咫尺盆内能瞻万里天地,方寸之中可辨千寻美景,不出门而获山林之怡。苏州盆景艺术的发展得天独厚,太湖石玲珑剔透,山崖溪边嘉树随手可得。苏州山水秀丽,风光宜人,在历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园名手,把山林野趣摄于城市的园林艺术之中,因而“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的盆景艺术更有了借鉴的范本。加之苏州向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盆景艺术长期受其文化艺术的熏陶,逐步形成苏州盆景艺术的区域特征和独特的传统风格。
  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苏州虎丘山、拙政园和留园在颐和园举办“苏州园林盆景精品展”,在这里,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感受不一样的艺术魅力,用另一种方式凝聚更加醇厚的艺术古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