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医院周刊 | 广西柳州中医院脑病科:专科发展离不开科技驱动

 一元堂中医张 2015-10-28



科研人员正在脑病科“认知功能障碍防治实验室”使用流式细胞仪做实验。


4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价值超百万的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专业仪器各司其职,几个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大白鼠水迷宫实验……这里并非专门的科研单位,而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的实验室。自2010年成立以来,这里先后承担各类课题25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成果和奖励。在这样强大的科研能力驱动下,脑病科在治疗痴呆、急性脑梗死、卒中后抑郁、遗传及神经变性疾病等科研上取得不少突破,也给专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中西医结合创新提升疗效


胡先生是中国建筑质量“鲁班奖”评选权威专家,一次应邀到柳州参与评奖,谁知一下飞机后就出现了左侧肢体无力的症状,由于在另一家三甲医院未能明确诊断,一直信任中医药的胡先生转入了柳州市中医院。

胡先生入院后言语低微,声音嘶哑,呼吸急促,四肢肌力0级,完全瘫痪,随后出现呼吸无力、呼吸困难,痰多不易咳出等症状,很快呼吸衰竭。当时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卢昌均果断诊断为痿证、风痰阻络证,从西医角度则诊断为急性重症格林巴利合并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

除了用西药抑制免疫反应、抗感染之外,卢昌均还给予胡先生针灸、口服中药偏瘫口服液、推拿等中医药治疗,特别是控制并发症肺部感染方面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培土生金法,疗效显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胡先生竟恢复迅速,很快脱离生命危险,短短39天的治疗,出院时已经能够自行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萎缩的肌肉也逐渐复原。

短期内恢复得这么好,完全超出了胡先生和家人的预期,他们送来锦旗,还写了一首诗赞美中医的神奇疗效。

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病例让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本着“中医领跑,西医跟进,中西结合要创新”的发展思路,该科开展了醒脑开窍针法、腹针、水针等众多优势特色中医疗法,采取西医、中药、针灸及早期功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病种分层次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科室的病区不断扩大,病床也增加到150张。

而在2006年以前,脑病科只有不到40张病床,接收的病人大多是中风后遗症、不能自理的康复患者。“当时基本上没有危重症和疑难病人,专科实力弱,大家干劲也不足。”脑病科总护士长严群说,自从学科带头人卢昌均来到科室,成果救治了几个别的医院治不好的病人,在本地引起不小轰动,科室医疗水平也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医不是只能治个头疼感冒,治疗这些疑难危重病人才能体现中医的真正实力,让别人看得起你,躺着进来的,让他们走着出去。”卢昌均自信地说。带领大家不再跟在别人后面走,而是瞄准前沿,以科技武装和强大自己,使科室的专科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从临床到实验再到临床


在脑病科的康复治疗室,王金宇主治医师正在指导患者使用他发明的偏瘫半桥训练辅助器进行康复训练。和其他不锈钢材质的“高大上”康复训练设备不同,这个训练器看起来有点“土”——放置胳膊的木板还是用绷带固定的。


脑病科主任卢昌均(右一)和主治医师王金宇(中)在指导患者使用该科发明的辅助器进行康复训练。


“别看样子土,但它能同时锻炼到上肢多个肌肉,其他市面上的设备还没它全面。”王金宇说,这是他们科室根据在临床上发现的这一问题,针对性地发明了这一设备,较好地提升了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目前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王金宇可谓脑病科的发明达人之一,他发明的踝关节牵引器、家用康复锻炼椅等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据初步统计,脑病科获得的新型实用国家发明专利共14项。

在临床上发现问题,拿到实验室研究攻关、找到解决的办法再回到临床检验、再反馈到科研中不断改进——像这样的过程在脑病科已经成为工作常态。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实践中,脑病科的临床诊治水平、解决急危重症能力、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尤其是依托科室建立的“认知功能障碍防治实验室”,开展了神经干细胞、帕金森症、血管性痴呆、小脑萎缩症、肌萎缩症等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市级的科研项目支持,并获得了不少成果。

“通过此前的动物实验我们证实了院内制剂通窍活血胶囊对治疗痴呆效果不错,现在我们希

望通过实验了解这个药物对于早期痴呆的效果。”卢昌均说。

此外,卢昌均还带领实验室专职的科研团队展开了“遗传性共济失调研究”。“目前这类疾病国内外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我们想通过挖掘民族医药开发些好的方法。”卢昌均表示,目前课题组已到几个省市采集了血液样本,他们将在挖掘瑶族、侗族医药经验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我们运用中医、瑶医药等结合西医,治疗效果非常好。”在临床上不断取得的成效让卢昌均带领的团队越来越有自信。“过去脑病患者在ICU危险期大约有7天,通过我们采取的中医药手段,危险期能缩短到3天,且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康复也快。”卢昌均说。

“不仅是把人救活,更要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让他回归社会。”这是脑病科一直遵循的目标和原则。为了让脑病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卢昌均带领科室很早便推广早期康复概念,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就开始介入早期康复,而且除了器械康复等传统手段,还加入瑶医药火针等方法,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医院鼎力支持提供强大后盾


“没有科研就没有未来。”这是卢昌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没有医院的鼎力支持,科室的科研建设难以开展。

对于脑病科的发展,柳州市中医院可谓提供了强大后盾和支持。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医院仅在各种设备上就先后投入了约700万元。

“现在的中医三甲医院,必须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而突出中医特色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专科专病建设,在这一点上医院不遗余力。”柳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杨春旭说,除了硬件上的投入,医院在人才引进、队伍培养、梯队建设等软件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外出培训提高技能、国外深造扩大视野,上到高精尖的科研和技术,下到受百姓欢迎的适宜技术,只要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提升临床疗效和专科水平,医院都给予了倾力支持。

“我们经常强调的是,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三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中医院的重点、优势专科必须有前瞻性思路,把这三方面协调好。”杨春旭说。

为了鼓励专科开展科研工作,医院出台了多重激励机制。如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的基金,医院会给予奖励并安排50%的配套资金,并积极争取省、市的相关配套支持;项目获奖、论文发表等还会给予奖励。

“重点、优势专科要取得外界认可,是需要科研、项目、成果、论文作为支撑的。以此来体现其影响力。”杨春旭说,医院鼓励各专科做科研、写论文,把临床的经验总结出来,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医院的专科建设成果。在这样的要求下,医院对优秀科室带头人的要求不仅仅是自身业务能力突出,还要求科研能力、带动全科室业务技能提升、培养优秀青年医生等综合素养要强。

此外,医院还建立了青年人才库,有一定学历、年龄在35岁左右、在专科里具有潜质的年轻医生作为后备人才培训、培养,每个月有一定津贴,外出进修学习、申报课题会优先考虑,搭建平台让他们更快速地成长。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向 佳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重点专科建设,科研有硬指标


科研教学


专科建设周期内围绕提高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开展临床研究,承担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或奖励≥1项。


专科建设周期内每年度应有以提高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际刊物上发表,或出版专著。


专科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的治疗难点进行梳理分析,积极研究探索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的解决方案,并在临床进行验证、应用。


专科承担临床教学工作;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每年举办地市级以上以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专题培训班;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

专科对护理人员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系统接受培训的比例≥80%


专科建设周期内每年派出和接收一定数量的进修人员,进修内容应与本专科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相关。


组织管理


医院制定以实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总体目标的专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医院管理体系、科室综合考核指标中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作为重要指标,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


医院制定专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有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满足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和中医远程技术指导等工作需要。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专科所在医院应给予专科经费投入,专款专用。


节选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