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普静师幻度孝哥儿

 wangyong670 2015-10-29

二十   普静师幻度孝哥儿

 

普静师幻度孝哥儿的故事,为《金瓶梅》全书万壑归源之海。第一回弟兄哥嫂以“弟”字起,一百回幻化孝哥以“孝”字结。其间浩浩荡荡,围绕着西门庆的发迹暴亡和罪恶生活这个中心,描写了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确似一百颗胡珠,由一线贯串起来。

一部大作使众多人物纷纷纭纭于爱河侧畔,苦海涛头,而最后以“解冤”警告世人,切勿贪财好色。字字句句是性智之谈,哲理之教。纵观全书,不愧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这一故事发展很快,也十分感人。其背景仍是描写衰落败亡之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时的西门庆家庭,“恰便是中途遇雨,半路里遭风来呵!”(第八十九回)金兵南下,国家败亡,区区西门庆的家庭,如何能够幸存?作者的这种笔法,无疑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效果。

金兵南侵,大宋江山一败涂地。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百姓倒悬的年月。

一日,不想大金人马抢了东京汴梁,太上皇帝与靖康皇帝,都被虏上北地去了。中原无主,四下慌乱,兵戈匝地,人民逃窜。黎庶有涂炭之哭,百姓有倒悬之苦。大势甲兵已杀到山东地界,民间夫逃妻散,鬼哭神号,父子不相顾。(第一百回)

却说大金人马,抢过东昌府来,看看到清河县地方,只见官吏逃亡,城门昼闭,人民逃窜,父子流亡。但见:烟尘四野,日蔽黄沙。封豕长蛇,互相吞噬;龙争虎斗,各自争强。皂帜红旗,布满郊野;男啼女哭,万户惊惶。强军猛将,一似蚁聚蜂屯;短剑长枪,好似森林密竹。一处处死尸朽骨,横三竖四;一攒攒折刀断剑,七断八截。个个携男抱女,家家闭户关门。十室九空,不显乡村城郭;獐奔鼠窜,那存礼乐衣冠。(第一百回)

在这种情况下,吴月娘作何打算呢?作者接着转入描写吴月娘的行动。“吴月娘见番兵到了,不免也打点了些金珠宝玩,带在身边”,“穿着随身衣服,和吴二舅男女五口,杂在人队里挨出城门,到于郊外,往前奔行。”(第一百回)

吴月娘一行,要往济南投奔云理守。一是躲兵,二是为孝哥完婚。不想在旷野十字路口,遇一和尚大步迎将来,高声叫道:“吴氏娘子,你到那里去?还与我徒弟来!”吓的月娘大惊失色。原来那和尚是岱岳东峰普静法师。法师请吴月娘、吴二舅一行五人,到永福寺投宿。

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小说的结尾许多地方描写了虚无主义的因果报应和惩劝说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陷入迷茫之途。

夜深人静,普静法师念经施善众生,又念解冤结咒,让结仇者弃恶从善,再世托生为人。作者以小玉窥视所见,让周秀、西门庆、陈敬济、潘金莲、武植、李瓶儿、花子虚、宋惠莲、庞春梅、张胜、孙雪娥、西门大姐、周义等恍惚出现,各述来世托生何人。之后,作者又以吴月娘所作恶梦,作为不祥之兆,完全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普静法师说明孝哥儿为西门庆托生(注:普静法师荐拔群冤中,又说西门庆托生为东内富户沈通为次子沈越,与此矛盾),要收孝哥作徒弟。吴月娘无法,大哭一场,看着孝哥剃头,摩顶受记。普静法师为孝哥起了法名唤作明悟,告辞而去。“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人间冤愆尽释,超生至极乐世界。

在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赏识和扶植的时代,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无疑是最好的愚民工具。但《金瓶梅》作者如此描写,却有着自己的意图。作者为孝哥儿安排的归宿,使命丧黄泉的西门庆受到了传统观念中最可怕的惩罚——绝种。这样的惩罚,在世人的心目中不亚于鞭尸之刑。

吴月娘与吴二舅一行五人在永福寺住了十日,金兵退去,地方恢复宁静。经过一场血洗之后,中国出现了割据局面:“大金国立了张邦昌在东京称帝,置文武百官。徽宗、钦宗两君北去;康王泥马渡江,在建康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拜宗宋泽为大将,争取山东、河北;分为两朝,天下太平,人民复业。”(第一百回)

以后,吴月娘归家,开了门户,家产器物都不曾疏失。又把玳安改名为西门安,承受家业,人称呼为“西门小员外”。作者在此作一大结,其意在于表明西门庆家庭得以“大安”,不再大起大落,或者说“家道复初”,一切如常。西门安养活吴月娘到老,“寿年七十岁,善终而亡。”(第一百回)

《金瓶梅》的故事从政和二年(1112年)西门庆出场开始,到靖康元年(1126年)的“靖康之变”时结束,前后共13年。第一回至第七十九回的前8年,主要写西门庆发迹直至暴亡的过程。第八十回至一百回的后5年,主要写西门庆家庭时败势衰之离散景况。全书“以‘空’结此‘财色’二字也”,“直欲使一部千针万线,又尽幻化了还之于太虚也。”(《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二十六)

作者这一虚无幻寂的的哲学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源远流长。诸如“物极生悲,否极泰来”,说明事物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曲折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作者在第一百回末篇诗中这样写道:“阀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下有循环。西门豪横难存嗣,敬济颠狂定被歼。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可怜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由于历史条件和作者世界观的限制,《金瓶梅》对病态社会作了大胆的暴露,给小说人物安排了悲剧结局,但缺乏理想,使人们看不到光明。人们唾弃了污秽,要投奔什么道路,却无有所取。

整个小说,几乎看不到进步的健康的意识和蓬勃向上的思想,也看不到作者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与追求。作者虽已看出社会的症结所在和灭亡的必然性,但未能提出拯救这个社会的办法。虽已揭露了丑恶,挖出了毒瘤,但拿不出灵丹妙药。使人们在这个昏暗的世界,只是发出无计可施、无路可走的哀叹。

因此,全书结尾虚无主义的因果报应和惩劝说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创作思想的缺陷和对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矛盾缺乏经验。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显然是不足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