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地名丰富多彩,每一处都有其不寻常的由来,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作为一枚彭州银,怎么能不晓得这些?不然跟朋友都不晓得杂个摆龙门阵,看了下面这些就别再说你不知道你居住地名的由来了!追本溯源,彭县(今彭州)曾是古蜀国定居立业之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鱼凫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这里便得到开发,成为蜀中“膏腴之地”。秦灭蜀后,始于濛阳附近建立繁县。南北朝的东益州、南晋寿郡、九陇县曾在堋口场设治。隋唐的濛州、彭州,治所均在今天彭镇。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废州为县,始名彭县。 (一)以彭州地貌风物为名者为彭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湔江出口处的牛心、寿阳两山隔江相对,状如门阙的天彭门而得名。天彭门简称为彭门或彭阙,气势雄伟,素为彭州的标志,唐置彭州,明设彭县皆缘于此。 唐以后为濛阳县城,早期为古蜀王杜宇都城瞿上所在。秦汉以来为繁县治所,后为普通集市。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元),始划雒县西境月亮湾濛江、天王寺一带,什邡南境的三界桥,新都三邑场和新繁竹瓦街及九陇东部等五县地域为新阳县。我国古代把水北山南称为阳,象征光明吉利之间,濛阳建城于濛水之北,而得其名。 丹景山镇原名九陇镇。座落在湔江堰堰首,扼彭州山区之门户,地形险要,向来称作关口,1986年始建九陇镇。是以南北朝时曾于此设九陇郡、县而得名。九陇之名来自九陇山,唐宋史志书上就有“连峰迤逦,屈曲九折”的记载,它是古彭州之西山,包括伏陇、豆陇、秋陇、龙奔陇、走马陇、骆驼陇、千秋陇、较车陇、横担陇等在今关口西南的九条黄土丘陵、台地之总称。现因丹景山风景区而改名为丹景山镇。 龙门山镇原名大宝镇。以境内矿藏丰富的大宝山得名。马松岭一带的铜矿,宋代即开采、冶炼。清代于此建场时,就以《礼记·中庸》上“宝藏兴焉”之义,取名为宝兴场。又因在此注入湔江的牛圈沟,两岸是石山,水流湍急,白浪排空,雪涛翻腾,因而称白水河,其场亦称“白水河”。现发展旅游业,已改名为龙门山镇。 地处湔江河谷盆地中心,为人们往来交通要道,古代于此摆渡,因有“通济”之名。此名被赋以“发展交通、搞活经济、带动山区人民致富”的新意。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夏天,湔江大水冲毁老场后,新场一时难以建成,一般商人乐意于其附近一片青杠林中进行交易,故至今人们又以“青杠林”称之。 以湔江东岸的小鱼洞得名。洞为穿山而过的暗河,向来称为彭州丙穴。老场即在其附近么堰子、石关门一带,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毁于山洪,次年改到河西高地重建,并更名复兴,取其恢复重建之意。1982年乡人于老场处立石铭文:“一七八〇年小鱼洞场遗址。” 名源于白鹿山,《华阳县志》等古籍皆有白鹿山的记载,今通称白鹿顶。其形如覆钟,突兀于群山环抱之间,风光无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军南下伐蜀,蜀败,其太子等即死于此山。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即在山麓白鹿河东岸兴建白鹿场。以在沿河高滩营建街道,俗称河坝场。 其集市一般称红岩子。其地在艳山之南,属红色的侏罗纪岩层,日照山岩一片彤红,绚丽夺目,故名红岩子。清代称为艳阳场也有此含义。 (二)以方位和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为名者坐落在彭州、广汉、什邡三市交界地带,古为三交镇,原有三星、清镇、永定三座桥楼,分别通往各地,人们遂称集市为三界镇。老街原属广汉,新街归彭州,老街北端过马牧河则为什邡。三地人民虽口音、习俗稍有不同,但历来和睦相处,因又名义和场。 (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名称该地区历来盛产作染料的蓝靛。初建场时,以其附近有九个大的靓池,遂以九池为名,后讹为九尺。民间相会以其地有九枝树而得名。或云:“乡人赶九尺老街多从濛阳河龙王沱过渡,清雍正时有人于渡口开设一间简易商店,宽不盈丈,人们称为九尺铺。” 原土溪河边白果沱,有一株数百年的桂花树,高大茂盛,花香四溢,入秋以来十里飘香,过往商旅多于此歇脚。康熙初年遂由小店发展为桂花场,并设巡署,制桂花梆,长三尺余,夜间击梆,声闻数里。 其地群峰环绕,瓷土资源丰富,唐宋以来即以盛产“金城窑”白瓷著称。这里曾有48座古窑包,“磁峰”之名,如实反映了这种情况。因街上有座大庙普照寺,故又有“普照寺”之称。 (四)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取名者由军屯、乐兴之首字组成。前者相传为诸葛亮在马牧河河滩上训练士兵时屯军于此,并创制快餐食品——锅魁;后者系清初大移民时,有乐姓从芦山县迁此定居建乐兴场。现名既照顾群众的习惯称呼,又有军民团结、富强康乐的新意。 俗称敖家场,清初有敖姓姊妹三人于此开设么店,久而成市,到康熙年间兴场时,即以“敖家场”为名。又因境内原设有平安乡,故定“敖平”之名。 因牡丹花而得名。诗人陆放翁集有云:“李氏建亭馆,春月花开,游人多聚花竞胜,因名花街”,至今人们仍习惯称花街子。宋时这里的沙桥上下,广植牡丹,每当春暖花开,牡丹绚丽夺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场,即本此义,雅化其名为“丽春”。 东汉末年,葛永贵(亦名葛贵)道长修道于白石山,后羽化,因他能驱邪辅正,遂名葛仙山镇。 (五)以吉祥字词取名者明时有殷氏弟兄于今场南五里开采煤矿称殷家厂,逐渐发展成为殷家场,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于今址重建新场时,县令谢生晋定名新兴,寓兴旺之意。又以此场靠山边处,有一天然洞穴,终年流水不断而得名海窝子,当地人称为黑窝子,乃音转之讹。 原名仁兴场。由于地处濛阳河畔屡遭水患,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乃迁至今址,取“发达兴隆、人寿年丰”之意命名。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王、孟二姓倡议建场,同时于黄土河上修升平桥,贯通南北,既歌颂太平盛世,又有祈求经济繁荣、人民幸福之意。 由清代的致义局、协和局之名而来,正好与《礼记·中庸》上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话相合,可引伸出上下齐心,和谐宽松,政事经济兴旺发达的新意。 文/庄巨州 图/刘海清 刘华楠 党文琳 张水清 李永科 品鉴彭州 三界镇提供 统筹/卿菡 彭州,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请你们将有关彭州的优美文字图片(可以是自己原创,也可以推荐别人的)发送到指定邮箱,我们将择优选用,并备以丰厚稿酬! 稿件可以是瞬间感悟的记录,也可以是精雕细琢的诗歌散文,也可以是专业设备拍摄的精美图片,也可以是偶然抓拍的即时美景……体裁不限、篇幅不限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