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文化大观园

 乾嘉堂 2015-10-29

善意、理性、独立、适度,秦透社,与你一起看陕西!


▍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


“十二五”期间,陕西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陕西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在质量和数量上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和丰碑一般的文化大家,打响了陕西文化品牌,续写着陕西文化的成就与辉煌,为文化陕西发展繁荣开拓出广阔的新局面。

刘文西 深情赋予黄土地

刘文西,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黄土画派创始人。他是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多年来,刘文西始终扎根于三秦的黄土大地,和陕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循着毛泽东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采风写生达80余次,23次与陕北人民共同过大年。从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他一直秉承着“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作”的艺术宗旨。

他的作品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举办画展。《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被人们熟知,千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从刘文西毕业分配到西安美院后第一次来到陕北,他的心就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再也没离开过。50多年来,无数次的来到陕北,创作了《在毛主席身边》、《黄土情》、《老百姓》、《沟里人》、《祖孙四代》、《知心话》、《山姑娘》和72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多幅经典作品,并创立了黄土画派。他割舍不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融进了陕北、融进了黄土地,把无限的深情献给了这里的父老乡亲……从他丰厚的艺术精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陕北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们,几乎占据了他作品的全部。

黄土画派根植黄土地、成长在黄土地、歌颂黄土地、描绘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又把艺术创作归还于黄土地,归还于人民。一定要把看到的景色和人物用最生动的手法画出来,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作品。如今,80岁高龄的刘文西依然坚持每年到他挚爱的黄土地上看一看。


陈忠实 白鹿原上的一棵老树

1993年陈忠实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目前,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散文集《生命之雨》、《家之脉》和《原下集》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

他是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为扛起当代文坛大旗的重要人物之一,2011年11月,陈忠实第三次连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自2001年12月在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上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起,他依次当选第六、七、八届中国作协副主席。

2013年,陈忠实出版了他的第100部作品《白墙无字》。这本书收录陈忠实在2010年-2012年之间创作的散文、论说以及对话,通过真挚朴实的文字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敏锐观察、独特思考和深沉情感,透露出作家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释放出陈忠实一贯温暖真诚的人文情怀。

在陈忠实的众多作品之中,众人尤多关注的,仍是最经典的那本《白鹿原》,推出点评版、手稿版等,并以秦腔、连环画、雕塑、话剧、电视连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着演绎与传播。2012年,由王全安指导的改编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同名电影,被搬上了大荧幕,并且获得了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金熊奖提名。《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卷。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著名学者范曾这样评价:“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作为一部公认的优秀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后续影响仍不断在发酵,它已激活并将继续传承更多艺术门类中的陕西元素。


陈彦 为中国传统戏曲注入时代感

陈彦,我国当代戏曲现代戏创作领域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首届“中华艺文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一级编剧。

他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大胆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正确表现时代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关注现实,关注民众,叙写普通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的戏剧作品展现了宏大的时代变迁,凸显了对社会的清醒观察和深刻感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美学理想,为中国传统戏曲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感,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上均达到了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新高度。他创作的“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为秦腔带来了新的戏迷、新的生机,也因此三度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三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陈彦涉猎广泛,活跃于戏曲、影视剧、歌曲、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歌词作品,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必须抵达》和《陈彦现代戏剧作选》、《陈彦词作选》、《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等。他的散文多次在全国获奖,在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散文大赛中,他的《让母亲站起来》被评为一等奖。由他创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大树小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获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他作词的《西部扬帆》一歌,在为歌手赢得全国“步步高”大赛第一名的同时,获得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至此,陈彦横跨了戏剧、歌曲、电视剧三个领域,荣获旨在奖励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成果的全国“五个一工程”的多次大奖,充分体现了一位新时代艺术家可贵的责任意识和价值取向。

2013年,他推出了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该作品是在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的基础上再度创作的。全书真实的农民工生活现状及农村与城市融合过程中凸显出的新矛盾、新问题,引发人们对当下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的打破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它的出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日陈彦又推出了35万字长篇小说《装台》,以他多年深入生活细致观察的笔触,写出了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说出了一个西京古城,也说出了世道人心。


赵振川 泡在生活里

“画风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远中更饶意趣”是形容赵振川的画作最贴切的一句评价。生长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赵振川自幼就深受父亲的艺术熏陶,他继承了父亲赵望云创始的长安画派开创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赵振川认为深入生活犹如泡酸菜,日久方味浓。

赵振川身兼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突出贡献专家等多个职位,获得了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黄宾虹学术成就奖等众多荣誉,却从没有停止过追求艺术的脚步。他没有忘记父亲“到民间去”的嘱托,一有空闲,他就会到秦岭、渭北和陇山一带去转一转,去“泡一泡”,寻找新的创作灵感。田间地头处,高山流水间都可以看见赵振川的采风作画的身影。泡在生活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赵振川多年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好大雪》、《白云人家》、《汉水侧畔》等著名作品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被珍藏于不同的中国著名绘画艺术作品集或中国美术馆。

“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爱国情怀。”在赵振川心中,时代造就了“长安画派”,时代在前进,文化必然会在渐进中变革。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创造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中国画作品是当代艺术家的自觉活动和必然选择。与其说他是一坛酸菜,不如说他是一饼普洱,陈而醇厚,老而弥坚。

惠敏莉 为秦腔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受父亲的熏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旦角惠敏莉自幼便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岁那年,便毅然考入黄陵县戏校,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1989年,由于表现出色,惠敏莉成功考入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在这个百年剧社,惠敏莉凭着自身的灵气以及谦虚、勤奋、好学的品格,探索创新,勇攀高峰,获得了无数称赞和荣誉,并成为易俗社17任社长中唯一一任女性社长,而且现已身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理事等数职,曾获得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省首届“荧屏百佳”演员、陕西省优秀文艺工作者、西安市优秀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

惠敏莉唱腔甜美多情,扮相端庄俊秀,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曾主演过《三滴血》、《火焰驹》、《盗虎符》、《西施泣别》、《貂蝉》、《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等30多部秦腔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狸猫换太子》、《金碗钗》、《山里世界》、《半个红月亮》等戏曲电视连续剧中担任重要角色。2007年,惠敏莉出版了自己的全新个人演唱专辑《心雨滴滴》,专辑从选曲、演唱、录音到外景拍摄历时三年,收入了她演唱的秦腔、眉户、碗碗腔、弦板腔、长安道情等不同剧种的拿手唱段。2009年,惠敏莉凭借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摘取第二十四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2015年,在陕西省“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期间,惠敏莉主演的时隔23年复排的易俗社经典名剧《双锦衣》火爆上演。2015年6月23日,易俗社携手西北大学,成立了西北大学易俗社戏曲文化研究院。近年来,惠敏莉秉承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的办社宗旨,带领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演出了多部经典剧目,有力地传承了秦腔艺术,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贠恩凤 65年为人民歌唱

陕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从艺65年把为人民歌唱作为自己的信念,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己任。累计参加各类演出5000余场次,演唱近30000首次歌曲,唱出了一位人民艺术家与时代楷模的精气神。2014年贠恩凤被评为“三秦楷模”。2015年,中宣部授予贠恩凤“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多年来贠恩凤坚持扎根人民、为人民放歌,即使已经退休多年,三秦大地依旧活跃着贠恩凤的演出身影。2015年9月8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和平之声》,在北京音乐厅拉开帷幕。贠恩凤应联合国合唱团及主办方邀请专程赴京参加了此次演出,优美的嗓音、饱满的激情、浓郁的陕北风格演唱了红色经典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博得联合国合唱团朋友和全场观众多次热烈的掌声。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至9月间贠恩凤义务参加碑林区残疾人文化艺术协会的演出活动,与残疾演员们共同演绎了由红色歌曲与诗词组成的大气磅礴的《抗战组歌》。其中更是有七场演出在炎热的室外进行,尽管演出条件艰苦,贠恩凤始终秉承对艺术严谨的态度,从不缺席。

贠恩凤是一位走到哪、唱到哪的艺术家,是一位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家,为人民歌唱是她最大的心愿和快乐。从厂矿、社区、秦岭隧道4000米深处的掌子面作业工地到西安护城河清淤现场,关中大地处处活跃着这个76岁老人的身影,回响着她银铃般的歌声。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哪里都可以是她义务演出的舞台。只要人民愿意听,她就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她说:“党和人民群众厚待了我,我要用歌声为人民服务,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从艺65年,不计名利,坚持扎根一线,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赵季平 让音符生长于泥土

从电影《黄土地》开始,赵季平走上了电影配乐之路。《黄土地》、《红高粱》、《好汉歌》、《大宅门》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赵季平先后与30多位影视导演合作,为不同题材、风格的影片成功地配乐作曲。所获的国际国内大奖早已不计其数,他也成为了我国目前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

2015年7月30日,“国风浩荡”——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拉开了世界首演的帷幕。磅礴大气又细腻动人的乐音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里装点成了音乐的殿堂。“创作不停,深入生活就不会停”,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这样描述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这句话也是他日常创作最真实的写照。古稀之年,满头白发的赵季平依然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从小生长在陕西的赵季平对陕西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执著的爱,这里的秦腔、碗碗腔、眉户剧等传统戏曲文化他幼时就烂熟于心。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更是将中华传统的戏曲文化元素融入进音乐,将音乐的母语加入进自己的作曲中,创作出令人叹服的天籁之律。

采风,早已成为赵季平生活的一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山野间行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句话在他眼里除了“身”到,还需“心”到、“情”到,三者缺一不可。听过赵季平作品的人,都说他的曲子“钻心”,究其诀窍,是他对生活、对人民的真挚情感。父亲赵望云是赵季平人生和艺术创作的指路人,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赵季平从广袤的黄土高原到温婉的江南,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无不记录着他行走的足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沃土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真正到人民中去体会艺术的本源,才会创作出自然、淳朴、人心所向的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赵季平来说,早已是一种生活常态。

贾平凹 我有使命不敢怠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陕西文坛一个不可回避的名字。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他创作的《浮躁》、《废都》、《古炉》、《秦腔》等作品,多次斩获了文学界各类奖项。他的文字,总能够感觉到一个时代的命运,感觉到作者的悲天悯人。他试图将历史的灵魂回归文学。

贾平凹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带灯》从一个中国乡镇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国正在发生的震撼人心的变化,真实展现了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情节曲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剧中带灯用她的忠诚和担当,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现实问题。2014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为商洛花鼓戏搬上了舞台,获得多项大奖,被省委宣传部列为2014年度全省重大文艺精品项目。同时,《带灯》已入选为第十一届国家艺术节重点演出剧目。

2014年,贾平凹新作长篇小说《老生》面世,全书由四个故事组成,把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连缀在一起,清白和温暖,混乱和凄苦,残酷、血腥、丑恶、荒唐……小说中那些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紧张而错综复杂。《老生》中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以及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领悟。书中直接引用了不少《山海经》段落,贾平凹通过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进行了专门的注释,用解读《山海经》的方式来推进历史,使小说具有了很强的空间感。贾平凹笔下,《山海经》与《老生》的主体故事是灵魂相依的关系。无论怎样沧海桑田、流转变化,都是写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人的命运。老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主线,小说跨越了将近百年的历史,百年间的社会、历史的变迁,用中国的方式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老生》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文学界的热烈好评。2015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举办的“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在北京开幕,《老生》被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在2015年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评选中,贾平凹凭借《老生》获得最高奖项——年度杰出作家,这是贾平凹时隔十年继《秦腔》后,再次获得此项荣誉。

在《老生》这本书的封底,印着这样两行小诗:“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

闫妮 永不放弃踏实前行

热情、淳朴、妩媚,既有熟女的韵味,又有几分幽默和喜感,是闫妮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闫妮的笑是无遮无拦的,透着陕西女人的豪爽,与些许的迷糊。相熟的朋友都知道,在闫妮迷糊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智慧的心。自从2005年在大型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饰演了风情万种的同福客栈老板娘佟湘玉后,闫妮便声名鹊起,接连主演了《北风那个吹》、《张小五的春天》等电视剧,一举摘取了“飞天”、“金鹰”奖双料视后的桂冠。导演张艺谋对闫妮的评价是:“她是天生的演员,为演戏而生的。”其实闫妮并非一个主动出击型的演员,而是认认真真演好每个角色,等待着别人“慢慢发现”她的表演潜质。她最像《张小五的春天》中的张小五,从最底层开始打拼,在困境中寻找快乐,永不放弃,长期坚持,终于修成正果。

2011年闫妮主演的电影《武林外传》、《最强喜事》、《画壁》、《大魔术师》等均取得了过亿的票房佳绩,闫妮被媒体评为华语影坛性价比最高的演员之一。2013年与胡歌主演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该剧登陆东方江苏安徽三大卫视,并取得同时段收视率前三名。同年,拍摄都市时尚情感大剧《一仆二主》,自东方卫视开播以来,《一仆二主》已占据卫视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冠军,创造了2014年最高收视率2.387%。2015年主演的谍战悬疑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于4月2日登陆央视一套播出,收视不俗,火速破二。闫妮也因为在电视剧上几乎从不失手的表现,获赞高收视、高口碑、高人气的“三高”女演员。

除了在演艺方面不断进取外,闫妮也积极热衷公益事业。2011年,闫妮先后担任“水卫士行动”、“母亲水窖”、“爱心包裹”等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并捐出自己在电影《画壁》中的戏服进行慈善拍卖,因而被评为“年度公益明星”。2013年出任IBC(Idea Beautify China)公益计划公益大使,IBC公益活动,此项意图用创意感召公众。2014年10月20日回到家乡西安,为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担任形象大使。一如她曾经说的那样,“我们身处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是就更需要精神力量的鼓励。获得物质生活重要,而人们之间的相互温暖更重要。我希望我们都不会像物质一样冷冰冰的,而是能帮助别人,享受温暖,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了。”

苗阜 中兴陕派相声是最大心愿

“Nia Nia,风浪太大咧……”2014年,苗阜与搭档王声在马年春节凭借相声《满腹经纶》一夜爆红,通过那次幽默逗趣的表演,观众们不仅记住了这个来自大西北的年轻相声演员,知道了古城西安有个青曲社,更让沉寂已久的陕派相声重回观众视线。

著名青年相声演员苗阜,快板师承陕西曲艺名家白海臣,相声师承曲艺名家郑小山,自幼酷爱相声表演。2007年,本着对相声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的无限热爱,苗阜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西安创立了相声社团——青曲社,并以“中兴西北相声”为己任,常年坚持在剧场表演相声,团结和带领西安本土曲艺队伍,挖掘整理濒临失传作品,打造西北相声品牌。2014年,随着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相声《学富五车》,和同年10月凭借相声《满腹经纶》一举夺得CCTV相声大赛荣获作品赛金奖、个人五佳演员奖,苗阜与青曲社一夜间火遍全国。被观众熟知后,苗阜又与搭档王声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反腐题材相声《这不是我的》,作品中对贪官接受贿赂的大尺度揭露引起全民热议,苗阜这一相声新秀更是因此名声大噪。

如今,苗阜已身兼全国喜剧美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青年曲艺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总工会戏剧曲艺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副秘书长、铁道部“火车头艺术家”等等,除了个人获得多项荣誉,其带领的青曲社也已从最初七、八个人的“草台班子”升级为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走红后,苗阜并没有忘记最初“中兴西北相声”的理想,这一曲艺界黑马不仅带领青曲社创排精品节目,开启全国巡演,让全国观众重新认识陕派相声、爱上陕派相声,在其相声表演和创作中,更是不忘宣传家乡陕西,传播优秀陕西文化,带领陕西相声及陕西文化闯出了一片天。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