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的限度 作者:罗兰 反省本来是一种美德。对自己做错了的事,知道悔悟和责备自己,这也是敦品励行的原动力。不反省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 但是这种因悔悟而对自己的责备应该适可而止。在你已经知错,决定下次不再错的时候,就是停止后悔的最好的时候。然后,你就应该摆脱这悔恨的纠缠。使自己有心情去做别的事。如果这悔恨的心情一直无法摆脱,而你一直苛责自己,懊恼不已,那就是一种病态,或可能形成一种病态了。 你不能让病态的心情持续。你必须了解,它是病态,精神遭受太多的折磨,有发生异状的可能,那就严重了。 所以,当你知道悔恨与自责已是过分的时候,要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告诉自己,“赶快停止对自己的苛责,因为这是一种病态。”为避免病态具体化而加深,要尽量使自己摆脱它的纠缠。这种自我控制的力量是否能够发挥,决定一个人的精神是否健全。 人人都可能做错事。做了错事而不知悔改,那是坏人;知道悔改,那是好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的既已不可挽回,那么唯有以后坚决行善可以补偿。 每人都有缺点,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受教育。教育使我们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这就是进步。但在知道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随时改正之外;更要注意建立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的自尊。 有人一旦犯了错误,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由自责产生自卑。由于自卑而更容易受到打击,经不起自己小小的过失,受不了外界一点点的轻侮。为任何一件小事,都会痛苦不已。 一个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对环境产生怀疑与戒备。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面对这种“无事自扰”的方法,最好是努力进修,勤于做事。使自己因有进步而增加自信;因工作有成绩而增加对前途的希望,不再向后作无无益的回顾。 进德与修业,都能建立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对自己偶尔的小错误,小疏忽,就不致过分苛责,而易于从悔恨中发挥积极的力量。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没有自信做基础的自尊会使人变为偏激狂妄或神经过敏,以致对环境产生敌视与不合作的态度。要满足自尊心,只有多充实自己。使自己减少“不如人”的可能性,而增加对自己的信心。 做好人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必“好”到一切迁就别人内,凡事委屈自己。更不能希望自己好到没有一丝缺点,而且一旦发现缺点就拼命“修理”自己。一个健全的好人应该是该做就做,想说就说。一切要求合情合理之外,如果自己偶有过失,也能萧萧洒洒地承认:“这次错了,下次改过就是。”不必把一个污点放大为全身的污点。 人总是人。人有要求完美的愿望;但也有犯错误的“可能”。只有犯了错误不肯悔改才是耻辱。犯了错误不能摆脱自责和不肯悔改,是对自己的虐待,与对社会的干扰。 如果我们向战胜环境,先得有力量战胜自己。如果我们想要影响别人,先得有力量约束自己。 情绪的波动对有些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那是由于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泄,也在适当的时候控制,不使它们泛滥而淹没了别人,也不任它们淤塞而使自己崩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