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些城市地名的来历 四川,为我国之一省,位于长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贡所称梁州之域。周时为巴、蜀诸国地,秦时为巴、蜀二郡,故别称蜀省,又称巴蜀。汉为益州郡,晋为梁、益二州。唐代置剑南、山南、黔中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市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国仍之。其地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接西康,北界青海、甘肃、陕西。面积约三十万零三千余方公里。省会日成都市。全境俱属盆地地形,名四川盆地。又因盆地四周丘陵,多由红棕色砂岩所构成,风化土壤,亦多、属赭红色,故又有「红盆地」之称。 省境北有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东北一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南界云贵高原;西有邛崃山。其位于省内西南之峨眉山,高三千零三十五公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着名之佛教与避暑胜地。盆地底部,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二,略呈梯形,除南部因稍受褶曲,有低矮摺曲山脉以外,余多为宽广之谷地与和缓之丘陵地,中有成都平原,由岷、沱两江所冲积而成,面积约六千方公里。盆底地势南倾,长江由西南进入本省,流贯南部,破巫山而东入湖北,成三峡之险。三峡中之瞿塘峡,在奉节县东,为三峡之首;往东为巫峡,在巫山县东;更东为西陵峡,则在湖北省境内。三峡相连,长数百公里,重巖叠嶂,隐天蔽日,江石突立,水急滩多。中以瞿塘最险,巫峡最长。长江北岸之大支流,有发源于盆地西北山岳,而于宜宾注入长江之岷江;发源于甘肃,纳涪、渠两江而于重庆汇流之嘉陵江;以及界于岷江与嘉陵江中间较短之沱江。南岸支流则有黔江。 四川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属华中 气候区 ,但年均温较华中各区为高。夏季,因地居内陆,为羣峯环绕,难得海洋调节,故相当闷热;冬季,因有秦岭与大巴山之双重屏障,北方寒流,不易侵入,亦颇温暖,霜雪少见。全年湿度均高。年雨量,川南沿江一带,约一千公厘以上;川北较少,约八百公厘左右。因为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长江四大川,故名。位于长江上游,东界湖北,南界贵州、云南,西界西康,北界陕西、甘肃,东南界湖南,西北界青海。面积三十万零三千三百一十八平方公里。省会成都市。因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防守,亦称为天府之国。简称为川。 地名来历:成都 成都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从战国时期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置县,正式称之为成都,到现在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可是,成都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典籍记载,是和秦灭蜀以前,居于此地区的古蜀族分不开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广都等。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徒治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定蜀都名曰成都。 为何定蜀都名成都呢?据《蜀王本纪》载: “时(蜀)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在古蜀语中,蜀音山,都亦音du,前一个du代表族称,后一个du代表地称,时中原人根据蜀语音译为蜀都。在为成都定名时,蜀已亡,不称蜀都而称成都,是作为战胜者的秦,既考虑了古蜀族的语音语义,又考虑了古蜀国“三都”的历史状况而定的。成,据《仪礼·燕礼》:“笙入三成”下注曰:“三成,谓三终也”,成即终结之意。《广韵》亦解释为: “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在古蜀国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旧都(郸)之后新营建之都,“广都”是继新都之后拓广之都,“成都”即蜀终结的都邑,也就是蜀最后灭亡前的都城之意。 地名来历:泸州 自西汉(公元前206到公元25年)到南齐(公元479到502年),泸州古称江阳,据市志载“梁武帝大同(公元535到546年)中置州。尝徙治马湖江口,马湖江即泸州水(金沙江)下游。其水色黑,遥取泸水为名,故名“泸州”。建置历史已2148年。泸州市汉代为江阳县治,属犍为郡。三国蜀汉以后为江阳郡治,江阳郡属益川,下辖江阳县、符县、江安县。此建置沿至南齐,无大变化。梁设置泸州为川治、泸州辖一郡,三县即江阳县(今江阳区)、江安县、绵水县。此建置沿至南齐。梁设置泸州为州治,泸州辖一郡即江阳郡,三县即江阳县、江安县、绵水县,此建置沿至北周,无大更改。隋改泸州为泸川郡,改江阳县为泸川县,为泸川郡治。泸川郡辖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唐复改泸川郡为泸州,为泸州州治。泸州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五代前后蜀地方政区建置,一切遵循唐制,州县之名,亦和唐旧,泸州仍为州治。宋未改泸州为江安川,属潼川路。辖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元再改为泸州,并废泸川县入泸州,属重庆路,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明将泸州改属四川行省。后又直隶布政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清代泸州由道,州治。属川南永宁道。泸州仍辖江安、纳溪、合江三县。1913年泸州改称泸县。属永宁道,仍为永宁道治和泸县县治,并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脱离。1935年泸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共川南区委在自贡成立,川南区委于是1950年1月迁泸县。 1950年泸县析出设立泸州市,属川南行署,并为行署所在地。1953年属泸州专区辖市, 并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9年6月随泸州专区撤消,划入宜宾专区, 为县级市。1983年6月从宜宾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下辖五县一区 (市中区、泸县、纳溪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1996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为下辖三区四县 (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至今。 地名来历:宜宾 宜宾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称为“宜宾”。但是,“宜宾”一名却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来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作为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城区的犍为郡辖地;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阝马阝为义宾;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个皇帝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 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一“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宣化坝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并入僰道县,又经过43年,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僰道县方改称为宜宾县。然而,这时的宜宾县城却仍不在今三江口旧城区,而是在今江北旧州坝。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今三江口旧城东)。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今三江口宜宾旧城区叫做“宜宾”,从此时开始。 总之,“宜宾”之名出现至今已1026年。今三江口宜宾城被称为“宜宾”则仅有726年。其间,有300年时间,“宜宾城”设于蕨溪宣化坝(共138年)、旧州坝(共153年)、登高山(共9年)。尽管如此,因为“宜宾”承传于僰道,僰道城即今宜宾旧城所在,且从隋至今,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及民国时期专员公署大多数时间均设治于今宜宾城区(含三江口旧城、旧州城、登高山城地域),因而习称宜宾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郡”,准确无误。 地名来历: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郡治所和兵家必争之地,有“蜀道咽喉”、“剑门锁钥”之称。绵阳,古名“涪城”、“绵州”,从西晋怀帝时起,历来为郡、州治地。清代雍正五年(1727),升绵州为直隶州,领县增多,辖区扩大。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取“绵山南面之城”意。 地名来历:自贡 自贡市是自流井、贡井两地名的合称。据史籍记载,贡井本名公井或大公井,唐代在此设公井县。以后,公井县并人荣县。“公井”演化为“贡井”一说“公”、“贡”音近;一说大公井盐质洁白味佳,进贡朝廷,因此名“贡井”。 自流井的名称,也起源于该地区古代盐井名。明朝富顺县人熊过在《南沙文集》中所提新开自流等井,是自流井名称的最早记载。史籍称“河岸有井,自流盐水,放曰自流。或曰有不见功之井,倏然涌出,非关人力,是以得名”。自流井一名,不仅作为一口盐井名,而且作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称谓,并演化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自流井、贡井原分属富顺、荣县,但两地生产和经济上联系极为密切,逐渐融为一体,由于产盐多,税利厚,一直受到历代官府的重视。清雍正七年、八年分别在贡井、自流并设县丞。1911年11月,自贡地方临时议事会成立,要求设立独立的行政区域,拟命名为“新知县”,后未被批准。抗日战争爆发后,两湖、西北及西南七个省、区食盐要靠自贡盐场供应,为适应形势需要,1937年建立自贡特种警察局。1938年6月1日建立自贡市政筹备处。1939年9月1日,经批准正式宣布自贡市为省辖市。 地名来历:广元 川北重镇广元,原称利州,因元代统治者用兵四川,意在“广我元路”而得名。远在西周时,今广元市中区昭化一带即有先民聚居为邑。战国时,昭化是苴侯国国邑所在,地名葭萌。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兼及苴国,置葭萌县,隶属蜀郡。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为广元路,取元朝德威广播、疆域广大之意,这是广元名称的由来。 地名来历:遂宁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恒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由此得名。遂宁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小成都”之称。东晋以来,曾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建国初期,即为遂宁专署所在地,辖遂宁、蓬溪、射洪、三台、盐亭、中江、安岳、乐至和潼南九县。1958年10月并入绵阳专区。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地名来历:阿坝 公兀七世纪。当吐蕃王朝在西藏强盛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为扩大版图的东征。唐贞观年间,吐蕃军队征服了吐谷浑王国,也就是现在的川西北地区。为长期统治这片地区,吐蕃王朝不仅派驻大量军队,而且还从西藏阿里地区大量移民于此。这些移民在这里世代繁衍,成为州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虽然他们已远离自己的家园,但一直以“阿里哇”自称,藏语意为“阿里人居住的地区”或“阿里人开发的地区”,后简称为“阿哇”,汉文写成 “阿坝”这就是阿坝州名的来历。 地名来历:康定 康定系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康定”。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 地名来历:广安 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于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广安一名,遂由此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蒙古兵入川,军治所迁至大良城。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至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大良城两度被蒙古兵占领又两度为宋军收复。咸淳二年收复后,改广安军为宁西军。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6年),治所迁回浓洄镇。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宁西军及其辖地为元所据。十五年(公元1278年),县改隶顺庆府。二十年(公元1283年)顺庆府升为顺庆路,置广安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将其纳入版图,同年改名为广安州。 地名来历:黄龙 其一为古羌首领黄龙曾助大禹疏通九河,危急时化舟负大禹渡过险滩,功成后隐归二道海,在黄龙洞内羽化成仙。为感念禹德,答谢天地,他将禹王赠送给他的金银珠宝全部炼为金水银水,以滋润万物,普救苍生,金水银水漫溢开来,形成了今日黄龙景区内漫山遍野的金沙 地和五彩水池,为纪念黄龙,后人建起了黄龙寺,且逐步形成了每年农历6月15日(传说为黄龙寿辰)的黄龙庙会,各族香客均来此祭祀赛歌:“布帐炉烟、行歌互答、岁以为例”,热闹空前。 又一说黄龙本叫色措,即藏语中的“金海子”之意,据传雪宝顶本为藏族本教圣山,而四周流光溢彩的“金湖水”则是当地藏族献给圣山的神泉。 地名来历:乐山发 乐山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乐山隶属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汉代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唐复嘉州,眉州。
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元代改为嘉定路;明代改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废州府,治地设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乐山专员公署。1978年乐山县与五通通桥区合并改为乐山市(县级),仍隶属于乐山地区。1985年改乐山地区为乐山市,属省辖市 “乐山”及街名地名的由来乐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市境在夏、商时属梁州之域,西周为杜宇氏蜀国南郡。春秋时期即为“蜀王开明故治”,开明氏首领鳖灵由荆地沿江而上,初治乐山,逐步扩展,进入川西平原迁都广都,取代望帝,是为丛帝。秦统一中国后,在乐山境内置南安县,属蜀郡。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南以由蜀郡改属犍为郡。西汉末王莽新(9-23年),南安县属西顺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5年),西顺郡复改为犍为郡,南安县仍属犍为郡。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于原南安县地置平羌郡和平羌县,郡、县同治今市中区。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取“郡土嘉美”之意,置嘉州,治平羌郡(今市中区),领平羌、青城、齐通、隆山四郡。宋改嘉州为嘉定府,元改为嘉定府路,明降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乐山”之名沿用至今。来看看部分街名和地名的由来: (摘自“海棠社区”) 浅读乐山街地名 若为唤得涪翁起 题作西南第一楼 那么百姓为什么称作老霄顶呢?这与它历代山上的建筑分不开。在北周(479—502)时期,山上有弘明观,隋朝又修飞天神王殿,到了唐高宗、玄宗时期因李家王朝以李耳(即老子)后代自居迷信道教又造神霄玉清万寿宫,道教称的三清界就是玉清、上清、太清。就是因为有个霄字,过后到了清朝建的“万寿观”、“玉皇阁”老百姓称过去老殿就叫老霄顶,老是指这里殿老,霄指神霄宫,顶是山巅,如“老头子”称呼来历。 初知了此山的妙处,我们不妨录几首古人在此写的诗,以增进感性认识。 试上城楼高处望 ——宋·李寿·万景楼诗句 山川城郭淡风烟 峨眉秋月无人识 四百年来不谪仙 ——宋·宋齐愈·万景楼
在宋朝年间,这可是文人追捧,名大如天的古迹。从“乐山县志”可见其描述:方响洞,城内高幖山下,广福院中有水洞。静听洞中有金玉声,寺亦因名丁东院,黄山谷更今名。据长寿老师他们下井考证,过去由一个岩墓中有水滴出,渐渐成井,因其有丁东之声,故名丁东水,黄庭坚在这里吟过诗,陆游在这里煮过茶。 黄山谷诗云: 古人题作丁东水 自古丁东直到今 我为改名方响洞 要知山水有清音 铁牛门 “乾隆丙午(1786)夷中山崩,沫水噎九日而决,堤尽坏,丽正门崩入二百余丈,长如之”。(《宋鸣琦壬申嘉定修城记》)掐指算来已是223年前的地震,使大渡河水被阻,堰塞湖垮,冲坏铁牛门,牛从此入水而无踪迹。
竹公溪
据《嘉定府志》载《竹公溪》城北三里,源出云头山下,流至张公桥入大江。 竹郎庙前多古木 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 声声都是迎郎曲 清人王渔洋也有诗: 竹公溪口水茫茫 溪上人家赛竹王 铜鼓蛮歌争上日 竹林深处拜三郎 他对竹公溪的记载是这样的: 峨眉山名字的由来?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和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一说峨眉作娥眉……如螓首娥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对此种说法,本人曾表示不可信,并根据手头的资料,撰写出《峨眉不从娥眉来》的短文,发表于1997年1月27日《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专栏。现再次叙述如下:据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南安县有峨眉山”。故今峨眉县(后为峨眉山市)在汉朝为南安县地。北周改为平羌县。到了隋朝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五九七年),就因为峨眉山的缘故,改称峨眉县。可见峨眉县是因巍峨的峨眉山而得名。那么峨眉山又因何而得名呢? 晋朝郦道元《水经注》:“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对峙,如娥眉焉。”1979年版《辞海》解释:“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娥眉,故名。”这种说法虽然带有权威性,相信的人也颇多,但却缺乏根据。因为郦道元生活于南北分割时期的北魏,不曾到过南方,更不曾到过四川和峨眉山,因此,此说近于想当然。 峨眉山在峨眉山市境内称得上“横空出世”,李白诗说“`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是十分正确的。峨眉山海拔三千多米,周围无一山与她接岭争高,项背相望。既无山与之相匹相对,“如娥眉焉”则虚空了。名从主人,峨眉山美名之来,另有根由。 峨眉山系岷山绵延而来的邛崃山的支脉,至峨眉山市境一山飞峙,山下的大渡河经越西县西北境,汉源县南边至峨边县西北,会越西河而流至峨眉山脚,折东又北流乐山会青衣江,再东流到凌云山、乌尤山前会岷江。大渡河古称氵我水,峨眉山就在大渡河的边上,故峨眉山的最初名称为“氵我湄山”,意即氵我水之湄的大山。这就是说,峨眉山本因氵我水而得名。山虽受名于水,但山毕竟是山,于是在习惯上“氵我湄山”变成了“峨眉山”。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唯止信其所闻,不复考其本末。”飞禽安鸟,水族著鱼,自然也就陵阜加山,成了“峨眉山”。后人不得其本始,造出一个“两山相对峙,如娥眉焉”的臆说,也就离题万里了。峨眉山寺庙的名称由来 报国寺:登山之起点。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名为会宗堂。所谓“会宗”,就是寺内祀普贤、广成子、楚狂牌位,其意为融释、道、儒三教为一堂。清顺治十一年,闻达禅师改堂为寺,塑供佛像。康熙四十二年,取《华严经》“四报”中心:“报国王水土之恩”,而题名报国寺。 伏虎寺:据《峨眉山志》载:创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名龙神堂。相传寺庙附近常有恶虎伤人,僧人建“尊胜幢”以镇虎患,随之寺也易名为伏虎寺。另有一说,因寺后山形如伏卧着的老虎而得名。明代崇祯年间,曾一度名为药师殿,后寺庙毁于兵乱,清顺治一年,贯之和尚募化重建,名虎溪精舍,然而人们都仍习惯称其为伏虎寺。 雷音寺:建于明代嘉靖六年,原名解脱庵。“解脱”,就是说入山于此解脱尘缘,出山于此解脱险阻。万历二十年,改名为雷音寺。 纯阳殿:早为道家祠观,供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吕洞滨号纯阳子,人称吕祖。因此,寺称“吕仙行祠”、“ 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虽现为佛家寺庙,但还是称其为纯阳殿。 神水阁:建于明代万历末年,当时名神水庵,清初改为神水阁。“神水”,是阁前有一方池,泉水注入。水清味甘,晶莹剔透,长流不息,而且可治数种疾病。古人无法证,只好称之为神水。神奇之谜免不了传说,相传是天女引来瑶池玉液,故又称“玉液泉”,其实就是天然矿泉水罢了。 中峰寺:建于晋代,名为乾明观,当时为道观。“乾”八卦之一,喻指天的意思。“乾明”似为知天下事。晋末改观为寺。因寺建于白岩峰上,白岩峰耸立在群峰环抱之中,故名中峰寺。 清音阁:斜卧白云峡口,傍依牛心岭旁。曾名为牛心寺、卧云寺。寺前黑龙江、白龙江两山溪奔腾汇合。高山流水,清幽至极。清音淅淅,如鼓琴。加之,清新悦耳的鸟语,令人心旷神怡。明代洪武年间,广济和尚取晋代诗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改名清音阁,真是恰到好处。 洪椿坪:为明代万历五年楚山禅师主持开建,取名千佛庵。原寺院内,曾有千尊佛像,所得“千佛”二字。后寺院毁于火灾,清乾隆年间重建,并根据寺前三株洪椿古树,而取名为洪椿坪。《庄子》中说,洪椿树以一千岁为春,以一千岁为秋,是一种神树。佛教借以名寺,喻含佛法长兴之意。 仙峰寺:创建于元代,名叫慈佛庵。明代万历四十年扩建成寺。因寺倚仙峰岩而取名仙峰寺,亦名仙峰禅院。但是,人们习惯称此寺为九老洞。其实九老洞在寺的右侧,相传为天英、天任、天心、天柱、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等九老居住洞中。 遇仙寺:建于清代同治初年。庙名是根据传说而来的。相传,曾有一游人在此遇见一老人,老人赐锡杖给游人,游人求之腾空而起,瞬息便到家门。又有一说,在此储放新鲜蔬菜,经久不黄不腐,就是把萎缩了的蔬菜放在这里,第二天自会回青如新,喻为遇仙。 洗象池:南宋时称初喜亭。“初喜”指游人登山至此,以为山势坦途,便高兴起来,然而后有高坡等待,故又名“错欢喜”。清康熙年间改名洗象池。洗象池,传说普贤骑象登山,在寺前池中汲水洗象而得名。另有一传说,曾有一山村妇女在寺中生一小孩,并在池中清洗,后小孩长大成了宰相,而“相”与“象”读音相同。 雷洞坪:唐宋时称雷洞祠。明代叫雷神殿。神话传说,龙雷之神常集合于此,闻人声便风雷暴雨。万历年间,塑供铁佛七尊和“禁声”铁碑以为镇压。雷洞坪海拨2600米,高度在一般雷雨层之上,所以平时响雷,雷声于寺之下,故称雷洞坪。 太子坪:原名“大欢喜亭”。“ 大欢喜”的含义有二:一是登山至此,已坦途,喜极而呼。一是游人入山以来,马上就见山之巅金顶容貌,精神一振,欢喜高呼。明代万历年,因供太子像而得名。 卧云庵:古称“银殿”,因古寺为锡瓦所盖。“卧云”顾名思义,寺庙建于山顶西峰,终年俯卧于云海之上。 金顶:原名“铜殿”。明代神宗皇帝赐额“永明华藏寺”。 铜殿是用数百万斤铜板、铜枋、铜皮焊接而成的。加之,殿顶渗有黄金,并座落于绝顶之上。阳光下,金光万道,照耀天地,故人们称金顶。 华严顶:此寺建于清雍正七年。所谓“华严”是指<<华严经>>,为佛经之精华。叫华严以示庄严之意。 初殿:相传东汉时,有一药农名蒲公,在此采药,发现鹿迹,跟迹至山顶,遇普贤菩萨大现。下山回到此地建峨眉山第一座寺庙,故为初殿。 万年寺:创建于晋代安帝年间,供普贤菩萨,名叫白水普贤寺。唐僖宗乾符三年改名白水寺。“白水”即白龙江小溪,因流经石灰岩,岩石沉积,日晴水色如乳,并横穿万年寺。明万历,明神宗朱翊钧为其母亲慈宁做寿,赐额“圣寿万年”,从此定名万年寺。 白龙洞: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神话故事《白蛇传》上那位白娘子,曾在寺后洞中修炼成仙。后与青儿遨游西湖,遇上许仙发生了那场动人的爱情故事。因此,此寺为白龙洞或白龙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