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拥有!老中医的食疗方

 我心飞扬695 2015-10-29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医药膳的起源、形成、发展充分阐述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医药膳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第二部分根据临床分类介绍可用于制作中医药膳的中药材,每类列有十味左右中药,详细阐述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成分适用人群及应用等;第三部分对中医药膳的食材进行分类研究,详述食材的选取及营养成分研究;第四部分介绍药膳的烹饪技术及中医材的烹饪宜忌,区别药膳制作与日常膳食的制作;第五部分介绍临床辨证施膳及宜忌,对部分药的配伍进行释注;第六部分,体质与药膳,讲解中医体质的分类及日常药膳治疗保健。附选配六十副左右彩图,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本书适用于中医中药及中医康复专业学生使用,授课于基础课之后,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后期临床课程奠定中医药膳和食疗方面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技能。

前 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国粹文化。《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自远古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的理论。“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及前妻长子兴遇疾困笃,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说明药膳食疗是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职从事调理饮食的“食医”,《周礼》记载,西周有医官叫“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体现了食疗在当时很盛行。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更是明确了调配药膳的原则和实施方法,认为饮食五味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饮食五味化成水谷精微营养脏腑。随后千百年来,食疗、食养理论与实践百花齐放,《食疗本草》《饮膳正要》等药膳专著的不断涌现,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膳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供食途径,起到养生保健、祛病、防病作用的方法。多少年来,中医药膳治病防病一直是皇亲显贵的专利,帝王太医院大夫们只对皇亲国戚使用药膳食疗,布衣百姓只能接受游医郎中的草药治病。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改革开放带来了世界医学的大交流,西医以其短、平、快的治疗技术符合我国工业社会快步伐建设的需要而得到社会认可,中医药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受到约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高度关注,对绿色食品和药物的焦点回归,出现了回归自然、偏爱自然疗法的群体趋向,中医药膳食疗和保健正顺应和推动这一潮流,中医药膳疗法已成为群众医疗、保健、康复的重要手段和普遍需求,也日益引起了国家和中医学界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在中国药膳研究会的支持下,江西中医药大学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此书。本书的重点是指导中医药专业学生运用中医药基础知识,对临床各科常见病辨证后施用药膳进行治疗与保健。中医药膳疗法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整体调节的科学精神,更能突出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理念。

本书概括了中医药膳的理论基础,详述了中医药膳常用的中药材及食材,从营养及化学成分方面介绍了上述材料的医学特征及烹制技术,并分述了各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食疗保健药膳的配制和膳谱。此外,本书配有近60帧保健药膳图谱,供读者学习参考。因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部分错漏,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中医药膳学》编委会

2014年11月


中医出版 · 每日一书


新媒体编辑:郭青丽


点击“阅读原文”,“优秀古籍类图书优惠展销活动”等你来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