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反鸡汤:”鸡汤“招谁惹谁了? - 壹心理

 gdsasa 2015-10-29

文:邹根生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壹心理专栏作者

去年十二月的一天晚上,将近12点钟,我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不经意间听到了来自中央台的“千里共良宵”节目。女主持人有磁性的声音令人非常舒服;再听下去,感性柔和的声音里又透露着思考与智慧,那晚就一直听了下去。在节目快结束时,得知这位主持人叫青音,青色的青,不带“氵”,音乐的音。

那是我第一次得知她,却也深深地记住了她。后来关注了她的微信公众号,还得知她是国内少有的主持人兼心理治疗师。

一  “鸡汤”、成功学及积极心理学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初想法,便是来自那晚的聆听。在那次节目中,青音说:“越来越多的人反感‘心灵鸡汤’这个词,我不知道,鸡汤招惹谁了?”是的,难道我们的心灵不再需要给我们滋养的真正的鸡汤了么?

现在,如果你打开新媒体,你会经常发现有些人声称自己的作品“不是鸡汤”,似乎一被贴上鸡汤的标签,就多么掉价似的。甚至有人开始明确地以“反鸡汤”自我命名。有一次我甚至看到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先生也声明自己的作品不是鸡汤——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十分必要。

如果说“鸡汤”是代表给人类精神以滋养的思想、故事或读物,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赞誉。曾几何时,被冠以“心灵鸡汤”一类的小册子是流行的,我家里就有一套——从中我获益颇多。但不知从何时起,也许是由于鸡汤越来越变味,“假鸡汤”泛滥,并且贻害了一些人(的思想),比如青音在那次节目中提到的《如何搞定你的男人》之类。于是人们视鸡汤为鸡肋,弃之而唯恐不及了。

不过我首先想到的不止于此。为什么一阵风似地掀起鸡汤热,又很快产生对它的厌倦?难道我们就不能好好地喝一些真正的鸡汤么?难道我们不能多一些独立的思考、细心的辨别和审慎的评论么?

鸡汤的“命运”令人想起了成功学。曾几何时,成功学在国人中也是大行其道,后来一些人搞这方面的培训或者出版相关书籍,也因此鼓了自己的腰包,再后来,成功学开始受冷落,以至于不少人要将自己的学说与成功学划清界限了。

然而,成功学真的应该弃之不学吗?在我看来,问题在于你学的是真成功学,还是一套骗人的“成功学”?当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我认为他们是成功学的鼻祖——等人的书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时,你还能固步自封,将真正的成功之道拒之门外吗?

就连植根于严谨的实证研究的积极心理学,也曾在几年前掀起了一股风潮。清华大学于2014年还成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这股浪潮仍在继续。但我略有些担心的是,我们(尤其是心理学人)能否从中认真学习一些东西,而不是一窝蜂地追这个浪潮,然后很快就热情冷却,以至于销声匿迹了。


二 三则著名的“鸡汤故事”

现在回到“鸡汤”上来。据了解,“心灵鸡汤”这个说法,来源于1993年由美国的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一起出版的《心灵鸡汤》系列,书中都是一个个小故事(其中大多数为虚构);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通过几个小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和道理,把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成正能量。

然而有批评者说:“在学会了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我逐渐发现,心灵鸡汤是有毒的,它暂时麻醉了你,让你感到舒适,而它让人感到舒适的原因在于并不是它真的帮你解决了当下的问题,而是巧妙的让你质疑问题存在的必要性,从而诱导你改变和否认现在的问题。”(语自《心灵鸡汤的毒性》一文)

这样的说法能不能成立呢?

这里有三则著名的“鸡汤故事”,略加以剖析:

故事一:一碗面的故事

那晚,女孩跟妈妈吵架后,一毛钱也没带就只身往外跑。走着走着,走到了面摊,很想

吃!可是,她没带钱!

面摊老板见女孩站着迟迟未离开,便问她:“孩子,你想吃面吗?”

女孩不好意思的告诉面摊老板说:“我没有带钱。”

可是,面摊老板热心的煮了碗云吞面请女孩吃:

“我看你饿了,这碗面我不收你的钱,你吃吧!”

女孩说:“谢谢。”

女孩吃了几口面,竟然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老板说:“孩子,你怎么啦?”

女孩说:“我没有想到一个陌生人,可以对我那么好,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跟妈妈吵了架,妈妈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别再回去!一个陌生人都可以对我这么好,而妈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呜……”

老板委婉的告诉女孩:“我只不过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那么的感激;而你的妈妈已经煮了十多年的饭菜给你吃,你却不会感激她!”

女孩听了老板的话后,整个人愣住了!她想:“陌生人的一碗面,我都那么感激,而妈妈辛苦地养我,长年累月的煮饭炒菜给我吃,我怎么就没有感激她呢?而且,只为了小事,我就和妈妈大吵一架。”

匆匆吃完面,女孩鼓起勇气,很想回家向妈妈道歉。当女孩走到临家的巷口时,看到疲惫、着急的母亲已在四处张望,看到女孩时,妈妈就先开口:

“孩子,你去哪儿啦?你知道我多担心你吗?饿了没有?饭菜已经煮好了,快进屋子里吃吧!”

此时,女孩的眼泪,又不争气的掉了下来!

“妈妈,对不起。”女孩说。

父母施于我们的恩情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视而不见,却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

【点评】

这是一则很经典的鸡汤故事。当我在四五年前第一次听到它时,我的内心是触动了的。直到今天,我一点也不怀疑它给我们每个人、每个生活在亲人的关怀中的人的巨大启示。是的,既然是故事,就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这则故事虚构的色彩是容易看出的。但是,写故事的人把它编得那么好,不仅是因为灵感,也由于对人心的深刻洞察。


故事二:一个男孩和一棵树的故事

文: 瑞乔·M·约翰丨翻译:加法

有一棵苹果树。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跟苹果树玩。他上树摘苹果吃,在树荫下打盹,他爱这颗苹果树,苹果树也爱他。

时光飞快的过去。小男孩变成了大男孩。他不再跟苹果树玩了。一天,男孩回到苹果树身旁,他看起来很难过。

“来跟我玩一会吧。”苹果树对他说。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想爬树了,我需要玩具,我需要钱买玩具。”小男孩说。

“对不起,我没有钱。不过,你可以把我所有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卖钱。”苹果树回答他。

小男孩打起精神来,它把所有的苹果摘光了,然后快乐地离去。

摘了苹果后,小男孩再没有来看过苹果树,直到他长成一个男人。有一天,他回到苹果树这里。

“来跟我玩一会吧。”苹果树对他说。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工作来养活我的家庭。我们需要一所房子安身,你能帮助我吗?”男人说。

“对不起,我没有房子。不过,你可以砍掉我所有的树枝拿去盖房子。”苹果树回答说。

男人打起精神来,他砍掉了所有的树枝,然后快乐地离去。

看到男人快乐,苹果树也非常快乐,不过男人砍了树枝以后再也没有来看过苹果树。苹果树又孤零零了,它很伤心。

一个炎热的夏日,男人回到苹果树这里。苹果树高兴极了。

“来跟我玩一会吧。”苹果树对他说。

“我一天比一天年纪大,我想去航海,让自己放松下来。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男人问。

“用我的树干去做条船吧。你就可以航行到很远的地方,你会快乐的。”

于是,男人砍了树干做了条船,他真的去航海了,并且很长时间没有回来。

很多年以后,男人终于回来了。

“对不起,孩子,”苹果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没有苹果给你吃。”

“没关系,我牙齿都掉光了,不能咬苹果了。”男人说。

“我也没有树干给你爬。”苹果树说。

“没关系。我太老了,爬不动树了。”男人说。

“我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只有我快要枯死的树根。”苹果树流着眼泪说。

“我并不需要什么,只要有个地方能坐下来休息一下,经过这么多年,我太累了!”男人回答。

“那好!老树根是最适合歇息的地方了,过来跟我坐一会儿吧。”苹果树高兴地说,含着眼泪,对男人微笑着。

这个故事送给每个孩子。苹果树就像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玩。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离开父母。只有当我们有需要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无论怎样,父母都一直在那里,尽一切所能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只为我们快乐。

你也许觉得故事里的小男孩对苹果树很残忍。然而,我们中的几乎每个人正是那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不是吗?

爱你的爸爸妈妈吧,从这一刻开始

【点评】

这是一个更加感人的鸡汤故事!我也是大约四五年前第一次读到它。我记得那时城市的公交车上都曾放映过这个短片。刚才当我再次把它细细读一遍时,我不禁有些心酸。这当然是一个虚拟的故事,然而,它足以打动每一个游子的心。

虽然我们不一定像故事中的男孩(男人)那样,不断地向父母索取,然而,爱父母却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永远难以把对父母的爱表现得完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诗句与瑞乔·M·约翰的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事三:富翁和渔夫的故事

富翁在海边度假,遇到一个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

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渔夫问。

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地说,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点评】

这是一则曾被人诟病的鸡汤故事,虽然它的流传范围也很广。在豆瓣网上,有一篇题为《心灵鸡汤的毒性》的文章,就抨击过这个故事的不合理性、不合逻辑性。文中说:“富人想帮渔夫的问题是什么?是财务自由后带来的生活自由。而鸡汤里却偷换了概念,把财务自由替换成了晒太阳。”因此,文中渔夫的“推理过程像渔网一样漏洞百出。”因为“生活层级完全不同,渔夫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解决。”作者说,如果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会出现什么事情?渔夫每天还是只能辛苦地去打鱼,打完鱼还是只能在沙滩上晒太阳,而富人不同,他今天晒太阳,明天可以去骑马射箭,后天可以度假旅游,总之只要自己高兴,想干嘛就干嘛。

不过,也有不同的意见。反对者说:“关于这篇渔夫和富翁的故事,其实它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则小故事罢了,用来体现的是里约热内卢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具体点就是表明他们悠闲随性、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 ”这位反对者还对此文属于鸡汤文系列表示怀疑。他说:至少在我的印象里,“心灵鸡汤”的很多故事,指的是真正美国心灵鸡汤文章系列,在我小的时候给我了很多启发。它们也许不是人生最正确的答案,但是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

问题是,这个故事本身有没有它的积极意义呢?故事编写者的初衷是什么呢?读了这个故事的人,真的会从此不再奋斗吗?

是的,渔夫的悠闲、自由与富翁的自由自在确实不同,一个是“苦”中作乐,甘于清苦,知足长乐;一个是财务自由之后的快乐,是经历了商海打拼并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之后的满足感。

然而,我认为故事本身仍有它的积极意义。这个积极意义就在于: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长得美还是丑,贫穷还是富有,顺利还是不顺,处于社会那个阶层,你都有获得幸福、活得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即使你身处绝境,你仍然没有丧失活得幸福的机会。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幸福的权利,除了你自己。


三 心灵鸡汤与童话

对于鸡汤的反感,大概还有另一种原因,即认为它只是一些脱离实际的“美好”思想,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关于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我从来不认为心灵鸡汤有什么不好,它是那么温暖、励志,还常常很有趣。现在很多人诋毁“心灵鸡汤”,实际上这不是心灵鸡汤的问题,而看你怎么去理解心灵鸡汤味的故事。这就如同读童话一样,童话就是童话,它不同于现实,但它自有它的价值。你能想象一个大家都认为童话是骗人的东西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吗?

责任编辑:小二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