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施悲歌

 杂货店伙计 2015-10-30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原名夷光,是春秋末年越国浙江诸暨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她家境贫寒,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

 

闪亮登场

 

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入吴为人质。释归后,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向勾践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国相范蠡奉命巡行全国,挑选美女。他来到浙江诸暨苎萝村,遇到西施。范蠡眼前一亮,惊呼:“正是此女矣!”

 

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返京途中,百姓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严重堵塞。护送西施的国相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若干”。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如潮水般涌来。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人竟付款三五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数日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以美报国

 

范蠡将西施带回会稽,准备献给吴王夫差。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能歌善舞,三是体态优美。”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范蠡花了三年时间,对西施进行系统训练,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婀娜迷人,由一位浣纱女演变成修养有素的绝世美人。然而,西施的美貌,很快就让她投身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西施经过专业化妆师的精心打扮,身着华丽的宫廷盛装,被献给吴王夫差。吴王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与西施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动起来,铃声与木屐声,和着大缸的回响,“叮叮嗒嗒”交织在一起,加上西施的美貌和优美的舞姿,迷倒了吴王。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伍子胥与其他忠臣求见,往往被拒之门外,惟奸臣太宰伯嚭常侍左右。因此他所能听到的,皆阿谀奉承之声。

 

西施被越国派往吴国,既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沉湎色欲,同时又身负有刺探吴国政治军事机密的使命,因此,被后世赞之为巾帼英雄、爱国女杰。

 

西施既然与夫差形影不离,对于吴国的政治斗争、军事机密,也就无所不知,且伺机向越国传递她所得到的情报,以致被今天一些精于考证的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头号色情间谍。她挑拨吴国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只要稍微吹一吹枕头风,杀伤力比伯嚭说上一大堆谗言不知强过多少倍。夫差赐剑令伍子胥自杀,恐怕也少不了她一份功劳。勾践率越国大军能长驱直入,直抵吴国都城,让夫差无还手之力,与西施把夫差迷得晕头转向荒废军政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西施是勾践灭吴雪耻的功臣之一。明代西施祠有楹联云:“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便是对西施在越国灭吴中的功劳的肯定。

 

戛然终止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后世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的传奇经历,正史不载,故越国灭吴后,西施的下落,只能从其他史籍中寻得踪迹。比西施稍晚的墨子记载的西施命运,是十分悲惨的。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离西施所处的时代很近。他对西施的记载,是最早的历史记录。《墨子.亲士》篇记有:“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沈”和“沉”在先秦古文中通用。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的逸篇对应,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越绝书》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东汉范晔所著《吴越春秋》称:“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去。”鸱夷,是皮革制成的口袋。当年夫差派人送属镂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于自刎之前对好友说:“我死后,你一定要在我坟头种上梓树,等树长大后好做棺材;再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吴都东门上,我要看着越人入都灭吴!”夫差闻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投入江中,拍掌笑曰:“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越国处死西施的手段,与其相似,也是将她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涛中漂流直到沉没。至于是将她缢死后装进皮袋,还是活活塞进皮袋投入江中,范晔未作交代。

 

有学者认为,勾践早在范蠡将西施从苎萝山载回都城时,就垂涎她的美色,但为了雪耻灭吴,只好强忍色欲,忍痛割爱!而吴国已灭,夫差已死,大仇已报,也就可以大张旗鼓地把西施接回,供自己享受。假设西施被送往吴国时十八岁,吴灭后不过三十多岁。西施身为夫差的宠妃,整天吃各种滋补养颜的高级补品,一定保养得很好,美色不减当年。西施既是越国派往吴国做地下工作的爱国美人,又是越国的战利品,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应把她接回祖国。

 

如此,西施的归来,非常明显的威胁到了勾践夫人的地位,虽然出身不高,但西施的美貌、贡献,以及作为“战利品”的分量都不容置疑,西施自然成了越夫人的眼中钉,欲除之。但她怕杀掉了君的心头肉不好交待,便打出爱国的旗号:“此种亡国的祸水,留她作甚?”她把干掉情敌的卑鄙行为,上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红颜祸国”一说,在古代很有市场。这样,不但勾践干瞪眼,满朝文武也无话可说。

 

后世评价

 

唐朝诗人王维的《西施咏》曰:“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罗隐作了一首《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晚唐诗人皮日休作《馆娃宫怀古》五首。其中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现代诗人张志真作《西施美》:“范蠡审美世间无,管庄名篇早记述。若问西施有多美,梦露戴妃总不如。”


西施传说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西施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西施传说历史悠久,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其传播地域广泛,不但流传诸暨全境,辐射江浙乃至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世界各地华人区。西施传说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地名、物产、风俗等,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的所有领域,除以民间文学口耳相外,传说还以曲艺、戏剧等多种形式加以传承流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