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文本”的理解与解释

 灵藏阁 2015-10-30

 我总有一种感觉,每当我在思考某个问题时,便会在不经意间发现相关信息,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

最近我正在思考“文本”的概念问题,领导召集开会,领导在上面讲话,我在下面漫不经心的翻阅着《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4,忽然眼前一亮,胡昌斗的“关于文本概念语义规范的思考”(以下简称胡文)呈现在我眼前,害得我领导的话一句也没听到,会后我把它复印了下来,认真地研读了数遍。我觉得我早就拟好的关于“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博文已无法再写,这篇文章把“文本”概念梳理的像一头美丽的披肩发,缠绕得我快要晕倒,我实在难于超越。但我还是想将这满头秀发梳理成一条辫子,再加一个蝴蝶结,辫子分三股:

其一,本体论文本:胡文基本赞同文本=文献(化)信息=客观(化)知识,这一赞同、这一相等,便理出许多发丝,还要过那“本体论”的坎儿,我可不愿纠缠期间。好在胡文已有梳理结果,本体论文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外化存在着的人类精神成果范畴”,并引述了张欣毅的“文本道器二元结构模型”来进一步说明。还与文献、知识、情报等从“本源性归宿”进行了比较,认为文献属于“物化物”范畴,知识、情报属于人类精神成果范畴。

其二,认识论文本:胡文认为认识论文本即其所说的“广义文本”即用以指称任何意义上存在的“语义能指体系”。胡文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本体论追问,因此,胡文将认识论文本当作方法论向本体论回归的桥梁,于是认为所谓“认识论文本”至少要规范出两类语义指向迥异的含义:(1)指从“文本”概念的能指意义中推演出来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2)指一个特定的“认知本体论”中的“文本”,并且给予了人文主义的观照。

其三,方法论文本:胡文对方法论的文本论述得不太清楚,虽然他提到文献、符号学意义上的文本与语义学意义上的文本,但并未进行方法论上的分析,甚至提出存疑。其实“文本”概念本身就表征着哲学解释学从伽达默尔就开始的本体论向方法论的回归,“文本”的方法论特征集中表现在它的“间距化”。保罗.利科用间距化的四种形式表征了文本作为文本的本质与根据,第一种形式的间距化是“意向外化”或者意义固化;第二种形式的间距化表征着文本的一种自主性,它涉及文本的意义与作者主观意图的分离;第三种形式的间距化涉及文本的开放性,即文本超越了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而成为无数次可读的对象;第四种形式的间距化涉及文本指称的多层次性。

其实,当我看到胡文时,吸引我的是本体论文本的胡文,但我获得的被我接受的是认识论文本的胡文,而我必须通过方法论文本的胡文获得认识论文本的胡文,进而理解本体论文本的胡文,然后得到我对“文本”的上述理解与解释的结果。

严重推荐胡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