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书院
学海书院,位于台湾台北万华环河南路二段93号。为清代台北盆地五座书院(其它四座是:明志书院、树人书院、登瀛书院、明道书院)之一,也是目前台北市硕果仅存的一座书院建筑。清道光十六年(1836),淡水厅同知娄云(浙江山阴人)到任,翌年,议建书院于草店尾祖师庙北畔,未能实行。同年再根据林国栳所捐献在下崁庄的地基,计划兴建,董事为周智仁等人,因为涉及诉讼案件,牵延时日而未完成。二十二年曹谨(河南河内人,嘉庆十二年解元)由凤山令升淡水同知,次年捐献薪俸,继续完成娄云未竟之举,所谓“娄云议建,曹谨续成”者是也。之后凡涉及学海书院兴建之资料,皆一并列出两位淡水同知,为书院所投下时间与心力,用以表彰有功有德者,计前后费时七年,始克完成,最初命名为文甲书院。二十七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巡视台湾,路经艋舺时,题“学海书院”匾额,遂改称学海书院。同年曹士桂(云南文山人,道光二年举人)署淡水同知,亲自任学海书院院长,惟到任九月,即积劳成疾,卒于官。学海书院最著名之院长为陈维英(1811-1869),地方人士都尊称他为“陈老师”而不名,其居所称做“老师府”(现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四段231号,列为第三级古迹,是目前台北市规模最大的古厝),可见他受人之景仰,实非一般之院长可比。同治三年(1864),学海书院重修,翌年告竣,重修落成,院长陈维英题联一副:“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海祭于后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目前仍高悬正厅,为书院珍贵文物。日本强占台湾后,以无人所有而标售其地,高姓族人认为风水佳且建筑优美,不希望被另购拆毁,故承购后改为高姓宗祠,改称有继堂迄今。
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 海祭于后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
|
|
职授尚书,自若蜚声光北宋; 位封侯爵,于今建祧祀东瀛。
|
明志书院
明志书院,位于台湾台北泰山乡明志村。清乾隆十年(1745)胡焯猷来此辟地垦殖,历10余年,村落相望。胡氏以旧宅设塾,初名明志义学。有瓦席5间,旁有厢房12间,中堂祀朱子,旁为讲堂,厢房作学舍。延名帅执教。二十八年淡水同知胡邦翰嘉其志,改为书院,规模增大,可容百余人,为当时北部淡水厅第一书院。二十九年总督杨廷璋勒碑以记其事。后移至新竹县。至光绪间仅存正屋3间。现存遗构为1945年重建,门向东南,厅内供朱子神位,右侧为胡氏禄位,左侧墙上嵌有杨廷璋所立“兴直堡新建明志书院碑”。
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传圣道应尊朱夫子; 舍宅建祠,捐资兴学,惠乡里当效胡先生。
|
登云书院
登云书院,位于台湾嘉义新港乡官前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士绅改建书院,以年少得志、平步青云者勉励后人,故名“登云”。聘何朗东首任山长,文人士子集萃于此,研经治史,文风蔚起。后书院没落。日本据台后禁止讲学,改为保安局。后经2次震灾,夷为平地。1945年后其址建为文昌国小,旧观荡然无存。仅有“新建登云书院嘉捐缘金石碑”1块,置于国小校园内。1971年新港人士集资兴建登云亭,内悬“道光时代文昌阁全景图”,描绘细致,再现昔日书院风貌。
萃文书院
萃文书院,位于台湾高雄内门乡观亭村紫竹寺西侧。清嘉庆十七年(1812)贡生游化等创建。祀文昌帝君,并逐年轮祭。道光二十四年(1844)公推贡生黄玉华等扩建,构筑宏伟。集旗山、田寮、关庙、归仁、新化等乡镇子弟肄业。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内门国小教室。宣统二年(1910)内门国小迁往内埔。1930年以观亭国小始建,又暂充教室直至国小建成。1968年秋,已倒塌无存。1972年文昌公会决议筹资在原址重建,1984年完工,已无往昔风貌,仅存《新建萃文书院碑记》置于书院本殿内右壁下。
文石书院
文石书院,位于台湾澎湖马公镇附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澎湖通判胡建伟应贡生许应元等之请,捐款创建。有头门3间,中架为楼,上祀魁星;中为讲堂,祀宋代周、二程、朱、张五子;后堂中祀支昌帝君,左右两间为山长住处,两翼有精舍各10间。因澎湖特产文石,故名。胡亲任山长,订学规10条:“重人伦、端志向、辨理欲、励躬行、尊师友、定课程、读经史、正文体、惜光阴、戒好讼”,后金门举人林豪主讲时,又续拟学约8条:“经义、史学、文学、性理、制义、试帖、书法、礼法”。五十五年夏毁于风灾,知府杨廷理谕通判王庆奎修葺。嘉庆四年(1799)通判韩蜚声捐款重修,并改建魁星楼,以后堂作讲堂。二十年通判彭谦就后院再建5间,以祀文昌。道光七年(1827)通判蒋镛与协镇孙得发、游击江鹤等捐俸倡修。九年改建魁星楼于东南方。后多次修葺,光绪元年(1875)董事生员蔡玉成邀请绅士重议修建。翌年后殿添两旁精舍,左边配胡、韩二公,并前通判蒋镛、王廷干禄位。其讲堂中厅祀制字仓圣,外庭建惜字亭。日本占据时期,地方人士为保护民族文化,将其改为孔子庙。年久失修,庙宇已圮。1962年拆除,仅留魁星楼及2碑2匾。
奎楼书院
奎楼书院,位于台湾台南。清雍正四年(1726)分巡道吴昌祚于府城关帝厅街道台衙创建奎星堂,取名“中社”。原址在今永福国小旁,为地方士绅鸿儒交流诗文、议论时事所在,迥异于一般书院。乾隆时曾3次重修。嘉庆初增建惜字塔。十一年(1806)改建东西两堂,修仓圣堂、魁星堂、朱文公祠、敬字堂。十九年按察使糜奇瑜改建魁星堂并改名奎光阁。道光十三年(1833)董事陈泰阶、黄应清等更名奎楼书院,并由众士绅募捐置产业。同治、光绪间,曾作大小修葺。1926年院舍被拆,士绅黄欣等购得府前路90巷34弄25号地,建2层大楼,工竣而碑未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毁。1955年众议将该院田园收入等重建书院及教室,以培育人才,重振文风。共建平房二重,三面走廊,规模虽小,然环境幽雅。院内保存有嘉庆、道光时期的匾额及门柱、石础、石狮、石虎等,门柱上尚有赵逢源题联:“才识奎星真面目,更看沧海大文章。”原祀仓颉、朱熹,现祀文昌、文衡帝君。
屏东书院
屏东书院,位于台湾屏东。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凤山知县吴性诚、下淡水知县刘荫业约集岁贡生郭萃、林梦阳,捐首萧兆荣,董事萧启德等创建。置屋36间。其后历任董事陆续营建,定章程、置院产、揽贤才、议考课、备祭祀,一时士子云集,人才辈出,为下淡水地区的文化中心。光绪六年(1880)郑赞禄倡议重修。曾祀文昌帝君与宋代五子先贤。日本占据时期,先改作孔庙,后又设立阿猴公学校,将书院财产供学校之奖学金。从此,书院建筑物年久失修,渐呈腐朽。1936年,为实施都市计划拟将书院拆除,十一月,众推郑清荣为委员长,决定依原形迁建于屏东市胜利路28号。至1939年完工。1979年重修,结构略为调整,乃成今之孔庙。
持其志无暴其气; 敏于事而慎于言。
|
|
屏临太武,户距缑山,依然大地钟灵,宏开胜境; 东树风声,西来雨化,顿觉文明人世,聿焕新猷。
|
蓝田书院
蓝田书院,位于台湾南投。清道光十一年(1831)南投县丞朱懋延倡建,卜地南投市康寿里兰田街。以生员曾作云、简俊升等主其事。十三年十月竣工,费资4100余元。中祀文昌帝君,后祀朱熹,以其厅为讲堂,房居山长,两翼厢房为诸生肄业之地,外环以墙,规模颇壮,为南投文教发源之地。乡进士福建首闽清县儒学教谕曾作霖撰写《新建南投兰田书院碑记》。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地震,加以水浸倒塌。同治三年(1864)正月绅士吴联辉首倡募款,迁建于三民里兰田巷北侧,七年五月落成。光绪十年(1884)联辉之子朝阳修之,二十二年又修。日本据台时期曾捐为南投公学校,1915年收回。1916年迁至南投镇崇文里街重建,仍为当地文化活动中心。
蓝田香火千秋盛; 济化威灵百世崇。
蓝自青山多隽秀; 田为嘉稼应丰收。

|
蓝袍色映金花灿; 田舍身登蕊榜新。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栽成礼乐,参赞天人。
蓝本于清,人才可染; 田宜乎力,孝弟同科。
文德如天,照著九天星斗; 帝恩似海,变化四海鱼龙。
蓝可染乎,合青黄赤白黑,绚出文章同锦绣; 田宜耕也,本仁义礼智信,培成秋实与春华。
|
明新书院
明新书院,位于台湾南投。清光绪元年(1875)集集堡士绅曾组织济济社。光绪八年陈长江首倡,募款1800元,于集集街内建书院。举林光祥董其事,举陈长江为总理,雇庙祝一人,经费由街铺负担。奉祀文昌帝君、制字先师仓颉及朱熹。二十八年管理人林大龙将书院田地20余甲及庙地捐给集集庄役场,为集集公学校建设用地。三十四年迁建于柴桥头庄现址,现为永昌国小。
不应积德方行善; 岂为功名始读书。
明列台垣,耿耿天河星聚五; 新登桂籍,迢迢云汉士升三。
明德教人群,不厌不倦,功高日月; 新民隆世运,至正至公,道冠乾坤。
|

|
磺溪书院
磺溪书院,位于台湾台中。清乾隆初年(1736)(一说嘉庆四年)大肚士绅赵顺芳为提倡文风,招募龙井、福头崙、涂葛掘、大肚之漳籍士人,成立西雝社,筹建文昌阁,而将捐款余款购置田产,作祭祀费用。社员则每年年祭于此游艺论学,文风昌盛。后赵璧、蔡翰云、张锦上等人,于光绪十六年(1890)筹建书院,招募今乌日、大肚、龙井3乡子弟,实施启蒙教育。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一度成为日警驻留所。三十四年改为大肚公学校,后因学生人数增加,大肚公学校迁离书院。后又遭炮火轰击,加以管理不善,田业变卖殆尽,至今仅存大殿。
磺气蔚蒸钟士气; 溪光潋滟映文光。
磺炁郁瘿光,鳌山并峙; 溪光横一带,鹿渚遥连。
|
|
磺气接丹霄,灵通帝座; 溪浪联碧汉,彩耀台垣。
磺石舒丹,半壁嵯峨开笔阵; 溪流映壁,千层浩翰起文澜。
|
文开书院
文开书院,位于台湾鹿港(今属彰化)。又称文武庙,即文昌帝君祠,简称文祠,也是武庙,是鹿港文教的发源地,这种书院、祠、庙并肩而筑的组合,是非常罕见的。清道光四年(1824)鹿港同知邓传安率绅土兴建,七年竣工。为效法明末寓台大儒沈光文(字文开)因勉治学的精神,故名。邓撰记叙其始末。有藏书2万多种共30余万册,聘名儒执教,设有月课、岁考以及奖学金,制度完善。百余年来人才辈出,如进士蔡德芳、举人庄士勋、吕乔南等。奉祀朱熹,配祀明末清初寓贤沈光文、徐孚远、卢若腾、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荐、郭贞一、兰鼎元等有功于台湾文教之士。日本据台后,被迫停学,藏书散失无踪,院舍日渐破残。1984年整修新建,已非原貌。文祠主祀文昌帝君,曾设过鹿港最早的诗社“拔社”;武庙供奉关圣帝君,香火鼎盛。
振文书院
振文书院,位于台湾彰化。清嘉庆十九年(1814)乡绅王有成等会同振文社诸人士创建。咸丰二年(1852)乡绅张明德等以土砖重建。光绪十七年(1891)、三十三年两次重修。曾设有诗社和学堂。奉祀五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关圣、吕岩、朱衣帝君、绿衣帝君),另合祀孔子、朱熹及制字圣人仓颉等。1921年遭暴风吹倒,义孚社同仁重修,1935年添建东西室各3间,1938年懿德堂堂主李锡禧等人为抑制日本占据者限制奉祀神明和修习汉文,为唤起台胞民族意识,在书院成立“善光寺有教所”,骋台南名士林霁秋前来讲经说教,以宣扬祖国传统文化,使文风为之一振,书院亦得保全。1947年又由懿德堂诸生重修,立有重修碑记。至今保存较为完整,为传统翘背燕尾的木造书院,两侧设有厢房,四周围有石造栏杆,古朴幽雅;正殿前悬挂着“千秋书祖”古匾,殿内桁樑上也保留细腻典雅的彩绘,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有致,被列为三级古迹。
振采扬莳,香飘翰苑; 文光德曜,照彻天垣。
振古铄今,词林霞蔚; 文经武纬,甲第连云。
振铎启英豪,运昌北斗; 文衡权主宰,化溥螺场。
振作千秋道服,薪传勿替; 文衡百代儒宗,主宰有权。
|
|
振纲常于勿替,薪传一脉; 文礼乐以成章,道统千年。
振聩发聋,共沐春风化雨; 文林学海,允期起凤腾蛟。
耀宰文衡,璧合奎连光宇宙; 顺登科第,龙飞虎变会风云。
德教萃螺阳,义路礼门崇庙貌; 衣冠隆海国,升堂入室蔚人文。
|
道东书院
道东书院,位于台湾彰化和美镇。清咸丰五年(1855)地方儒士阮鹏程、士绅陈嘉章、贡生王祖培和廪生黄际清等人建。取朱学道东,乃王道东来之意,故名。占地约2500坪。第一任山长即阮鹏程。同治十年(1871)阮之子监生阮传芳等增修,并筑墙垣。光绪十二年(1886)中殿毁,旋即重建。三十一年日本据台后施行土地登记法,书院基产即登记为祭祀业,以传芳之子阮梦熊为管理人。阮氏卒后,书院渐芜。1920年和美线区区长许在泮(原为书院学生)重修,并定有《崇祀条款》。1925年创“汉文研究会”,聘许逸渔为主讲。1930年修《沿革志》敦请汉文研究会主讲黄文镕(原名金铁)主修,经年纂成,前主讲许逸渔作序,勒石于殿前左右。书院建筑采闽式风格,分前后2进,围成一四合院。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殿。正殿作讲堂兼祀堂,奉祀孔子与朱熹,左厢房门厅祭教掌,右厢房门厅祭福德正神。正殿祀堂神龛两旁有一对联:“集解析疑,传斯文正印;继往开来,为万世宗师。”中悬有光绪十五年陕甘总督庄俊元所书“精之圣舍”、“梯航绝学”诸匾额。中殿门外有两柱,上有联曰:“六经注脚,秦汉以来独步;千圣传心,孔孟而后一人。”中殿两旁有围墙,各有圆门出入。左门两旁题曰:“至教遗千载;微言播六经。”右联曰:“诗书资博约;礼教环中和”。中殿门外左壁刻《道东书院沿革叙》,有壁刻《道东书院沿革志》。外墙尚有头门、门墙。讲堂构造精美。1945年后失修,成为危楼。1981年10月由和美镇公所接管并重修,1985年完工,保持原有面貌。
集解析疑,传斯文正印; 继往开来,为万世宗师。
六经注脚,秦汉以来独步; 千圣传心,孔孟而后一人。
至教遗千载; 微言播六经。
诗书资博约; 礼教环中和。
|
|
 |
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位于台湾彰化员林镇中正里三民街1号。原名文昌祠,创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由当时武东堡、武西堡、燕雾下堡(今员林镇、大村乡、埔心乡、永靖乡、社头乡)出租车人合力捐建,为员林地区最早的教育设施。道光三、四年(1823-1824)间,广东惠州饶平禀生邱海来台,后迁员林,为首位来院讲学者,并将所得修金用以重修祠堂、购置学田8甲余,设月课,奖以膏火。邱卒后,其财产皆捐赠书院。当地乡绅追思其义行,于文昌帝君神位旁置“邱海先生灵位碑”以资纪念。光绪七年(1881),地方秀才劝募3000圆,重新整修已逐渐颓倾的屋宇。1924年侵台日本当局强行割借院产地约二甲作公园(即今之员林公园)时,张清华、赖咸熙等为抵制其禁止教学汉文,意图消灭中国之文化,乃聘请黄溥造在书院坚持讲授汉文。1999年因受到921地震灾害,兴贤书院倒塌过半,并经“内政部”灾后统计判定为“全毁”。次年由泰南营造公司承包动工,并将早年的员林公园设施拆除,于2005年底完工,目前所见的兴贤书院是经过完全重建的建筑。新建完成的兴贤书院,尽量保持原先的风貌,建筑物座北朝南偏东十五度,整体空间配置为三合院式的对称组合形态,采两进建筑格局。在主轴中心在线中间为三开间的正殿,其次为独立的后堂,现存规模七开间,在主轴两侧为对称的斋舍,皆为三段七开间的平面格局,在围墙入口有惜字亭一座。正殿内有点金柱雀替的四只鳌鱼,而墙上有四维及忠孝节义等美德典故的彩绘。正殿内神龛奉祀着文昌帝君,左护法诸葛孔明、右护法赵子龙,各执着祝福文辞。文昌帝君与关圣帝君、朱衣神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合称五文昌。后殿的“圣贤堂”,奉祀着至圣先师及制字先师仓颉圣人、经始先师邱海香座。左厢房办公室和会议室,右厢房提供艺文展览及教学活动。兴贤书院虽然完全重建,有些过去建筑物所留下的文物,依然出现在新的建筑中。如龙陛石的石阶登上佾台,四蝠拱卫的匾额,三川门的柱联、方形门印和多幅彩绘;正殿内神龛的对联,是大正十四年(1925)山长黄溥造先生撰句书写的;“瑞光联斗”是大正十四年(1925)林天爵先生书写的古匾;殿内布置着“孔子问礼”、“关公明义”、“大禹尚廉”、“句践知耻”,及忠、孝、节、义等彩绘;三门的门楣上有方形门印,左门是“科甲联登”,右门是“福禄寿全”;又有“杨震辞金”(廉)、“北海牧羊”(节)的彩绘。为台闽地区三级古迹。
贤关圣域,昌期际会; 兴诗立诚,文运亨通。
千古镇三山,毓秀神通广大; 万年守正气,调和黎庶康安。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日月共明,神通应极三千界; 河山一统,文运重开亿万年。
弥纶宇宙,涵盖古今,不可尚已;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以贯之。
|
|
帝命无私,祇藉文章为玄圣; 君才有用,当资学问作经纶。
兴不待文王,超然豪杰之士; 贤必如颜子,允矣圣人之徒。

|
登瀛书院
登瀛书院,位于台湾彰化北投堡(今南投县草屯乡史馆路文昌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庄文蔚、洪济纯倡建,俗称文昌祠,又因出了不少秀才,故被当地人戏称为“秀才窟”。书院祀文昌帝君、朱熹及制字先师仓颉,并供土地神。书院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虽经多次重修,仍大体维持原貌,为岛内古老书院保存最完整者,目前已被列为三级古迹。登瀛书院位于田野间,清幽静雅,为一单进三合院建筑,中央为三开间正殿,一旁有过水廊连接两侧厢房,设有斋房、肄业房、山长房和藏书房,院落前方有一座三脊燕尾式照壁,颇为特殊。为了符合书院的教化特质,所有装饰手法一律淡雅肃穆。登瀛书院主祀文昌帝君,陪祀朱子、文魁等,皆为民间信仰中保佑读书人的神明,因此每逢考季,常可见到供桌上亦摆满了准考证,分别依照大专部、高中部及一般考试排列,饶富趣味。
文运复昌隆,蔚起人才高北斗; 祠堂重奂美,巍然高貌冠南邦。
登云有路志为梯,联步高攀凤阁; 瀛海无涯勤是岸,翻身跳进龙门。
文运天开,奎壁联辉昭盛世; 昌明圣教,玑衡重焕壮云衢。
|
|
玉尺量才,造就四科多学士; 峰峦耸秀,诞生六馆尽文人。
登阁名人,五凤楼高翔彩羽; 瀛洲学士,九重天近列仙班。
碧水澄清,洗脱俗凡,学业精进; 峰山秀丽,高插云霄,文明大开。
|
白沙书院
白沙书院,位于台湾彰化。清乾隆十年(1745)台湾府淡水同知曾曰瑛捐俸倡建。二十四年知县张世珍重修。五十一年被焚毁。知县朱学灏乃新建于文祠之西孔庙右侧民生路。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杨桂森定学规,强调“读书以方行为先,读书以立足为重,读书以成物为急”以及“读八股文、读赋、读诗”等内容和方法。二十一年署知县吴性诚扩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孔子庙改为学校,而书院及文昌祠改为外地寄宿生宿舍。1923年为日本殖民者拆除。
祝怀皇右之英,立言立功还立德; 置身名教之地,希贤希圣更希天。
|
|
|
浯江书院
浯江书院,位于金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县丞欧阳懋德以义学地建。黄汝试捐银476两,监生徐行健捐1000两,建大门、东西廊学舍各8间,中为讲堂、内祀文昌,外环围墙。后建朱子祠。后汝试再捐膏火银2000两,置田产以充费用。嘉庆间县丞李振青重修。道光间岛人吴献卿秉父遗愿捐银4000两,及官绅捐银1000两发典生息,以充经费。并于西廊建福德祠祀巡道倪锈,县丞欧阳懋德、李振青等;东廊建客燕斋祀吴琳公及献卿父子。
大海正携琴,互答好音,片席忝居二岛长; 名山乃负笈,商量旧学,一灯有味廿年前。
|
|
|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崇文书院 位于台湾台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府卫台揆建。是台湾最早由义学改建的书院。乾隆十年(1745)巡道摄府事庄年重修。十五年台湾县知县鲁鼎梅移海东书院于旧县署,将海东书院旧址改为崇文书院。二十四年知府觉罗四明新建于东安坊府署东偏,筑有讲堂斋舍。五十五年(1790)奉祀五子,后配八贤。另有文昌祠祀文昌帝君。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府郑佐廷捐俸改建。同治十三年(1874)知府周思琦捐俸并商请士绅捐资,重修讲堂、五子祠。光绪二十年(1894)知府康赞衮拨公款修膳室廊。书院设院长1人,监院1人。每年招内课生12人,童生12人,外课生24人,童生21人。蔡廷兰、丘逢甲等曾任院长。学田有官置、官捐、民捐。现仅存门额“崇文书院”一方,为台南历史文物馆收藏。
屏山书院 位于台湾高雄。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凤山(今高雄)知县宋永清建于北门文庙左,为高雄最早书院。雍正四年(1726)知县萧震移建于城东庙内(今胜利国小校园内)。乾隆间知县吕钟琇、吴开福、丁居信等相继修建。二十九年(1764)知县王瑛曾复置学田以充经费,规模增大,内附没义学,不久即废。据道光三年(1823)张廷钦《凤仪书院碑记》载:“邑旧治有屏山书院,延山长以课生童,置产岁可得息银200余供修脯,官司之。兵燹之后,变为邱墟。”“嗣县署移建于此,未遑修举”,遂为台湾新旧各志遗漏。
玉峰书院 位于台湾嘉义。清乾隆十八年(1753)诸罗(今嘉义)知县徐德峻创建于城西隅。幽僻无哗,轩窗明净。二十四年知县李倓改建,中设讲堂,两翼斋舍36间。五十一年毁于地震,道光六年(1826)王得禄等捐银5000圆,重建于城西门外。光绪年间,进士徐德钦曾改建。
海东书院 位于台湾台南。清康熙五十九年(1770)由台厦遭梁文煊创建,为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书院。不久改为考棚。乾隆四年(1739)学政单德谟奏请别建考院。五年巡道刘良壁捐俸倡修,贡生施士安慨捐学田近1000亩,充膏火之资。学政杨二酋奏准,照福建省直辖之例,以府学教授为师,取诸牛而教之。六年刘定学规6则:“明大义、端学则、务实学、崇经史、正文体、慎交游。”十五年台湾县知县鲁鼎梅迁建于旧县署,原院改为崇文书院。二十七年台湾道兼学政觉罗四明以书舍狭小,改建于东安坊校士院,并定学规8则:“端士习、重师友、立课程、敦实行、看书理、正文体、崇诗学、习举业。”三十年知府蒋允焄捐俸迁建于宁南坊府学宫西。院有房屋百余间,有讲堂、斋舍、亭、榭、轩、槛等,藏书亦颇丰。出任山长者有薛士中、俞荔、董文驹、施士洁、施琼芳、杨希闭、吴文溥、谢颖苏等。魏宏、丘逢甲、汪春源、许南英、郑鹏云等均肄业其中。其经费除公银拨支外,尚有田租、园租、利息等项,以田租与公银为多。日本据台时期改为武德殿。今为忠义国小。
明志书院 位于台湾新竹。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知成履泰以台北新庄明志书院距淡水厅治(今新竹市)甚远,不便课士,迁建于厅城西门。有三进,中为讲堂,后祀朱子,左右各房为生童肄业之所,左为敬业堂(后改名德政堂),堂外有小廊。同知胡邦翰及李慎彝、娄云、曹谨、陈星聚等相继修葺。后娄、李二人亦祀于其堂。郑用锡、郑用鉴、郭成金、陈朝龙等曾任院长。本朱子学规精神,以做人重于求知为原则。时总督杨廷璋撰《书院碑记》称:“志在圣贤,义利无淆于滤,志在经济,王霸必究其源,爰标明志之各,冀成致元之器。”无论讲学内容、藏书类别、培养人才,均为淡水厅儒学之优。故有“淡兰文风冠全台”之誉。经费来源以学租或捐款为主。至光绪五年(1879)淡新分治,经费大量裁减。二十一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改为陆军卫戍病院和日语传习所。二十四年改设新竹公学校,后改建为第一所新竹戏院,不久被拆无存。
奎壁书院 位于台湾台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赵家创建,初名奎壁社。道光十一年(1831)沈为镕、黄琮等改建为书院。奉祀五文昌。每年春秋二季文武士绅举行祭祀大典,经费支出年计172两,由士绅中选拔笃实者管理。嘉义县学武生林昆冈曾任院长。现书院已废。
螺青书院 位于台湾彰化。清嘉庆八年(1803)建。二十二年举人杨启元及其弟廪牛杨调元、附生杨赞元与候选训导胡克修、罗桂芳、周大观等重修。后因地处偏僻,又乏热心办学之士,至清末渐停授业。日本据台时期,仅剩文昌公祠,后亦倒塌,残存8个柱础。原书院中设有“螺青社”,为诸士子会文结社、敬业乐群之所。后北斗又设有“螺溪吟社”,故清末北斗文风颇盛。现附近有螺青国民小学,即取纪念书院之义。
蓬壶书院 位于台湾台南。清嘉庆十五年(1810)监生黄拔萃、拔贡张青峰建引心文社于县治檨仔林街。十八年台湾知县黎溶改为引心书院,捐款置产。后移于柱仔行街吕祖庙内(今台南市开山路52巷)。二十五年知县姚莹又捐款生息,以充经费。道光十四年(1834),蔡廷兰以诸生主讲于此,十七年廷兰受聘为崇文书院院长,然仍兼职引心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知县沈受谦以作育英才之所不宜设于庙内,遂迁建于赤嵌楼后(今台南市中区赤嵌街),改名“蓬壶”,并兴建文昌阁、五子祠,规模与海东、崇文两书院鼎足而三。三十二年大地震中,大部倾塌。日本据台时期曾改为卫戍医院。今仅存首进门厅。1955年重修。门额尚悬沈受谦亲题“蓬壶书院”之匾。原院中白鸾唧所题录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匾,现陈列于开山路文物馆内。
仰山书院 位于台湾宜兰。清嘉庆十七年(1812)委办知府杨廷理筹建。因乏经费,仅屋1椽,为课读之所。时以宋儒杨龟山为闽学之宗,而宜兰之海中亦有龟山屿,故以“仰山”为名。落成时,杨廷理作诗,有“龟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风仰宋贤”之句。二十四年通判高大镛聘湖南湘潭岁贡生杨典三主讲。时因房屋渐圮,授课则于文昌宫内。每年甄录生童60-70名。道光元年(1821)署通判姚莹改建于后殿左厢,亦仅1厅1室。三年七月,两旁加以土墙木栅,并于东首临街建一门楼,额以“仰山书院”。十年闰四月署通判萨廉就旧址新筑3楹,为课士之地,并祀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程颢(明道)、程颐(伊川)、朱熹(考亭)五夫子神位。自道光至光绪间,科甲联登。院内尚有“仰山社”,由宜兰人士100余人组成。订每年四月在院聚会,饮酒赋诗,从中品择其优,定其名次,7名以内者赠以笔墨等文具。现院址已成民居,堂构已废,文物散尽。
凤仪书院 位于台湾高雄。清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吴性诚“以为欲振民风,宜培士气”,并捐银200两,命候选训导张廷钦负责筹建,诸绅士亦捐款相助。前有讲堂,堂左有敬字亭,后有厅事,内祀文昌、魁星、仓圣神位,复广三舍,设试桌,使生童肄业有所,岁科试亦于此举行。院内共有房37间。以捐助之资与建筑之所余置院产,以供所需,并奖课艺之优者,山长束修则由官府供给。为台湾现存书院规模之最大者。
罗山书院 位于台湾嘉义。清道光九年(1829)刑部郎中王朝清、知县张绅云倡建。同治元年(1862)士绅庄学海等捐资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斋长王秉钧等又重修中殿及前后堂。设有院长,然非常设,另有监院1人及斋长6人为定员,共事管理。日本据台时期,先后为卫戌病院及守备队占用。今废。
文英书院 位于台湾台中。清道光十六年(1836)吕世芳组建文英社梓潼帝君会,后其子吕耀初择地于神岗建文昌祠,并附设文英书院。延师讲学,以“不生事端”、“文理恭畅”为办学宗旨。光绪初年(1875),举人吴子光讲学其间。1916年葫芦公学校分设大社分校于文昌祠址,1918年正式独立为岸裹公学校(今岸裹国民小学),文昌祠无存。仅留圣迹亭(敬文惜字用),亦于1979年拆除。
玉山书院 位于台湾台南。清咸丰元年(1851)创建。同治元年(1862)毁。六年吴志高、林威等募款重建。其规模在台湾的书院中为最小,只招聘讲师1人,选举管理员1人。购置学田100余亩以充其经费来源。已废。
雪峰书院 位于台湾屏东。清光绪三年(1877)蓝登辉、张简荣、张简德等建。有房7间,奉祀文昌帝君、仓颉、朱熹等。凡里港、九如、盐埔、高树等地生童皆至此课读,渐为下淡水文教中心,亦为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日本据台后改为孔庙。二十四年设阿里港公学校。二十九年,孔庙被迫拆除以建教室。1930年冬大火毁尽。1945年后改建为里港国小。
登瀛书院 位于台湾台北。清光绪六年(1880)台北知府陈星聚等募资创建。聘进士陈季芳为院长。十六年知府雷其达禀请巡抚刘铭传,于西门街南侧营造新舍。计有楼房四:中为讲堂,东西两厢充为聘员及诸生肄业之所,后楼为藏书室。四方学者就读于此者甚众。日本据台后改为官员俱乐部,名为淡水馆。后被拆除。
宏文书院 位于台湾台中。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黄承乙、士绅林朝栋、吴鸾旂、吴海玉等创建。进士丘逢甲曾任该院院长,举人林文钦、生员吴鸿藻则为董事。日本据台时被拆毁。
英才书院 位于台湾苗栗。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谢维岳等倡建。十七年制定书院章程,规定“士子读书上进,应由书院酌给花红,以示鼓励人才之意”。并有具体奖励资金数额。经费主要来自苗栗辖内的番社租谷及内麻庄、北坑庄2处学田,每年收入约有洋银900余圆。举谢维岳为董事,管理一切事务。现保存铜钟1口,上有“英才书院”字样。
明道书院 位于台湾台北。最早为官宦行辕,后为淡水县衙门。清光绪十九年(1893)县衙迁于北门街放生池前新址,巡抚邵友濂以该厦空闲可惜,乃劝官民募捐,改设书院,直辖于巡抚,并聘淡水县举人张赞忠为山长,从学者50余人。二十一年日军侵台,师生星散。1904年被毁。
崇基书院 位于台湾基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江呈辉创建。为台北府基隆厅唯一一所书院。基隆厅通判拨公帑9500两,作为建房及开办费用。于十九年动工,二十一年落成。书院基金大部由江呈辉向当地绅董筹集而来。江亦被任为院长。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书院遂停开课。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