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玉屏书院

  玉屏书院,位于云南石屏玉屏山麓。清道光三十年(1850)秋,乡绅原陕西布政使朱雘捐银7000两兴建,以山为名。规模宏敞。有大门、二门、龙门、讲堂、上房、中堂、碑亭等。两侧为教习居室,中堂为山长办公起居之所;大门左侧为碑亭,有碑4通各丈许,记建院宗旨、石屏人文等;讲堂北有花圃,广植梅、杏、桂树。招诸生肄业,云贵总督吴文熔书“讲堂”二字,云南巡抚张亮基题联“规仿考亭,喜鹿洞重开,莲峰启秀;厦成工部,看鸿词继起,艺苑蜚声”。讲堂后有联“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黄昏灯火五更鸡”,极盛一时。书院以童子试录取新生,教读“四书”、“五经”及历代诗赋,以诵习为主,重训诂考证。月课优异者给予膏火。山长、教习由知州选任。历任著名山长有龙驹、宋印东、朱芬、李梧仙、许印芳、张桂轮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小学堂。
 

宝秀环开,知此地素称材薮;
菁莪再造,愿诸生共衍薪传。

  • 清代杨式谷题上房

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
是谁催我,黄昏灯火五更鸡。

  • 佚名题讲堂

规仿考亭,喜鹿洞重开,莲峰启秀;
厦成工部,看鸿词继起,艺苑蜚声。

  • 清代张亮基题讲堂

人物独钟灵,鹫岭龙湖歌胜地,瑰材常辈出;
制科先博学,夏弦春诵育前贤,芳躅许肩起。

  • 清代吴文镔题讲堂

秀山书院

  秀山书院,位于云南石屏。因地处宝秀玉屏山下,故又名宝秀秀山书院。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州萧廷对建。清雍正七年(1729)知州龙为霖重修,题“化龙桥”及对联“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史鲁璠又题“文献名邦”匾。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火。

山川东迤无双境;
文学南滇第一州。

  • 清代龙为霖题秀山书院
 

 

丹凤书院

  丹凤书院,位于云南师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李光谦建于训导署遗址。有讲堂名“鸣盛”,大门有乡人翰林院编修何桂珍题联“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凤声宜清老凤;育材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另有宿舍及考棚等。继又拨入经费,延请山长主讲。三十年立《修建丹凤书院考棚碑》。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两等小学堂。1940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今为师宗一中。

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凤声宜清老凤;
育材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

  • 清代何桂珍题讲堂
 

 

大成书院

  大成书院,位于云南姚安。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丁士可建。定年束修谷30石。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3)全州士民筹款修葺上房、讲堂及书舍4间。光绪十年(1884)廪生刘诚筹款新建书舍6间于讲堂外。二十五年知州王琳筹款重建上房3间。二十八年知州梁正麟拨款设内舍生20名,每月给膏火。三十年举人甘季贤办养节堂于其中。宣统间举人甘孟贤于书院内办女学。后为栋川镇中心分校。

近圣人之居,教亦多术矣;
守先王之道,文又在兹乎。

  • 甘雨题大成书院
 

 

来凤书院

  来凤书院,位于云南腾冲。又名凤山书院。腾冲首建之书院名“春秋”,旧址在城内,后废。明弘治元年(1488)兵备道赵炯改建于州学前,名秀峰书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州杨瑞宪改建于学宫西,改名“凤山”。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唐世梁移建于州署西。三十一年改为行台。五十四年乡绅陆自泰等复建于学宫右,改名“来凤”。道光二十七年(1847)同知彭崧毓捐廉重修。咸、同间毁于兵火。光绪八年(1882)同知陈宗海捐廉银1500两,在南门内重建藏书楼、讲堂、书舍等,并置书11部,招生徒30人肄业其中。著名山长明代有吴璋闻,曾从学于王守仁;清代有刘焕章、马绍岩等。清末改为高等小学。

来不拒,往不追,苛以是心斯乐受;
凤所居,鸾所止,养成尔羽自高飞。

  • 赵端礼题来凤书院
 

 

宏远书院

  宏远书院,位于云南普洱。清乾隆六十年(1795)威远同知傅鼐建于文昌宫,名“凤鸣”。并率绅士捐银3000余两置产生息以作经费。嘉庆三年(1798)知府福桑阿议定月捐膏火银10两。六年知府林以渭改建于城北凤凰山麓。十九年知府王善垲捐银1000两,置田收租增加膏火,定年束修银120两。同治二年(1863)毁于兵火。光绪元年(1875)迤南道陈席珍、知县魏广心等移建于城内后街。后乡绅朱沛、李熙廷等又增建书舍。二十二年(1896)迤南道陈灿等倡捐改建,更名“宏远”,建筑仿“五华”、“经正”制,并购图书3834册。二十五年办译算学堂。今为普洱中学。

凤彩耀高翔,对峙北山千仞;
龙威搜奇秘,坐拥西南百城。

  • 清代陈灿题宏远书院
 

坐我画图中,诗味凉生蕉叶雨;
伊人烟水外,书声清咏藕花风。

  • 清代陈灿题澄清亭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栋川书院 位于云南姚安。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黄澍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府王德纯重修。三十八年知府杨日赞增建前后堂、左右室。后废。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姚谐移建于府治东南。光绪时已废。

  虹溪书院 位于云南弥勒。明嘉靖二年(1523)建。崇祯二年(1629)有生员90余人。至清代办学不衰。光绪十八年(1892)商人王炽等筹银7400余两扩建,二十五年告成。有《新建虹溪书院碑记》详述始末。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为虹溪区初级中学。

  崇文书院 位于云南建水。原名崇正书院。明嘉靖二年(1523)宪副王忠建。六年毁,仅存大魁阁、五贤祠。万历八年(1580)巡按刘维改作表忠祠。十五年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举人萧大成请于知府董弘毅、同知郑功勋,会同郡绅捐款重修。文教聿撰有碑记。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方桂增建并改名“崇文”。咸丰间战火不断,倾圮过半,教学遂停。光绪四年(1878)知府孙逢源同乡绅高永和等倡捐重修讲堂及两厢书舍,恢复教学。三十年废。1938年办县立师范,1939年改为私立建民中学。1950年改为建水第五小学。今为建民中学和建水职业中学。

  文龙书院 位于云南定远(今属牟定)。原名定远书院。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越民表捐建,后废。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袁乃湔重建。嘉庆六年(1801)知县王之杲率士民增建,改名“文龙”。十七年知县叶立笙将义学租谷60石拨入,并首倡乡绅捐银,共得700两以置产业供束修膏火。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知县吴启亮捐款修复。光绪十年(1884)知县万邦治以酒课银增拨经费,作山长聘金。二十八年改为学堂。1914年改为第一高等小学。今为髳阳小学。

  雁峰书院 位于云南楚雄。明嘉靖四十年(1561)佥事彭谨建。因建睛雁山之麓,故名。隆庆间佥事任某、知府张怿均增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毁于地震。二十二年知府刘奂重修。后改为祗园寺。清光绪初复建书院,二十年(1894)改名“龙泉”。二十五年(1899)知府石鸿韶增其旧制。楚雄八翰林皆出其门。民国间改为县学堂。今为楚雄一中。

  见罗书院 位于云南保山。明万历十一年(1583)兵备按察使李材(号见罗)召郡邑史士在保山书院旧址讲学,听者甚众。欲就地筑宫立学,未成。后知府陈严之、副总兵邓子龙建为书院,以李材之号名书院。天启三年(1623)巡按御史罗汝元巡视永昌府时曾命府、县重修。不久即停办。清初已废。

  日新书院 位于云南大姚。明万历间知县谢于教建于文庙西金龟山(今东门外先农坛山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陆应几建高友堂于明伦堂之后。雍正二年(1724)知县周俶移建于学宫西。后因兵火毁,旋改建为县署。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四十六年增设讲堂、正厅各5间,左右斋舍各3间。道光十七年(1837)建照壁、左右砖门。二十一年又增建后堂3间,左右斋舍各2间。设山长1人,主讲1人。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为大姚县金碧小学。

  三台书院 位于云南姚安。原为德峰寺禅堂,明万历间知府李载贽改设。清雍正三年(1725)知府李孔嘉、知州钱恒捐俸重建,定年束修谷30石。光绪时已废。

  龙泉书院 位于云南石屏。明万历间知州徐应斗建。后圮,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管学宣重建。四十五年署知州吕缵先延师课读,捐经费,生童“蒸蒸向学”。嘉庆元年(1796)知州周理、刘大鼎捐修。四年毁于地震。十六年知府王善垲、知州张琛、高坒、李培英、训导周存敬等先后重修。咸丰九年(1859)毁于战火。

  钟秀书院 位于云南江川。原名金莲书院。明代已建,崇祯时毁于兵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云贵总督林则徐到院,改名“钟秀”,知县刘绍高题“读书立品”匾。每年二月开学,集各乡士子住院肄习。每月初一举行月课,由县令出题,山长批阅,张榜公布,成绩优异者县令亲自颁奖。新县令上任初次考试,称“观风”。月中由山长课士。山长由县令选聘。光绪七年(1881)乡绅吴永安捐银5000两作经费。三十二年(1906)改为江川中学堂。现为江川二中。

  灵源书院 位于云南白盐井(今属大姚盐阜)。原名绿萝书院。清康熙二年(1663)提举赵大生建于旧井街明真宫后。雍正时废。乾隆初改建于回龙山前,更名“龙吟”。十八年(1753)提举葛庆曾拟续修,次年提举郭存庄捐款续修告成。五十八年提举王子音改名“灵源”。咸丰间毁于兵火。光绪六年(1880)提举邓永龄等重修,举人罗其玮任主讲,并集资重修正厅楼房5间、讲堂5间、中厅3间、左右厢9间、大门3间。十年举人甘浦任主讲,又增修,并筹款新建朱文公祠。后提举文源重修,附学馆于内。清末改为自治公所,1916年改为县署。今为大姚石羊农具厂。

  西平书院 位于云南沾益。清康熙四年(1665)知州王作楫建于南门外。四十六年改建于望海寺。后圮。乾隆元年(1736)知州朱干率绅士改建于南门内,有讲堂3间、厢房3间、前后书舍5间、大门1间。州人膛扆曾作《西平书院》诗,有“圣代崇文教泽融,循良报政首儒风”之句。三十四年因另建龙华书院,知州王秉韬请改为训导学署,遂废。

  桂香书院 位于云南弥勒。清康熙十七年(1688)知州朱点建学舍。雍正十三年(1735)知州王纬等捐资扩建。嘉庆六年(1801)知县周琛改为书院并增建书舍、置学田。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为弥勒县一中。位于云南新平。原名新邑书院。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张云翮于城内文昌宫捐设义馆。雍正五年(1727)知县曾应兆改建为书院。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徐图南移建于西关外龙王庙,改名“桂香”。嘉庆元年(1796)知县袁筠修建。道光六年(1826)知县李诚查实学租,并置田亩增加束修膏火。不久又迁回城内文昌宫原址。咸丰九年(1859)因兵火废。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左维琦倡修,并筹设膏火。光绪三年(1877)知县秦述先聘请山长主讲。继任知县彭祖诒、云南布政使唐炯相继由厘金中拨给经费。二十五年知县钮承植以原地狭窄,改建于城北门内,命名“五桂”。三十一年改办学堂。

  凤山书院 位于云南澄江。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通判张友宓建。乾隆五年(1740)知府来谦鸣移建于府署后。三十二年(1767)复移至城西北通判署旧址。定年束修米18石,生童膏火米40石。嘉庆十八年(1813)知府景谦拨酒课钱每年60千文添作膏火。二十一年知府钱宝甫率训导李焘改建。道光六年(1826)知府萧炳椿、知县吴绳捐钱44千文增加膏火。咸丰五年(1855)知县郑天泰改作县署,拟在考棚西改建书院,因战乱未成。光绪六年(1880)知府王坤等捐资改建,知县王世德增置书舍和经费。三十三年改建师范传习所与两等小学堂。位于云南顺宁(今属凤庆)。清雍正十一年(1733),云南布政使陈宏谋命知府朱粲英建于城南(今书院街)。乾隆二十四年(1759)迤西道陈树耆设生童膏火金14名。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同治十三年(1874)复建。光绪二年(1876)知州刘风苞改建。三十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19年改为县中学。1949年改设县简易师范。1950年9月改为凤庆县凤城小学,办学至今。位于云南镇雄。原名墨池书院。清嘉庆八年(1803)知州萧大经倡建。二十五年(1820)贡生宋正馨捐修讲堂、书舍等15间。知州邵仁乐题额“凤山”。同治四年(1865)毁于战火,仅余讲堂3间,改作司狱衙署。光绪八年(1883)乡绅陈维翰等请将前学署改作书院,并扩建明伦堂、大门、照壁等,恢复教学。又请将公产归入书院,年收租银400两,永作书院经费。三十年改设学堂。

  开文书院 位于云南文山。又名开阳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李锡捐建于府城门外新街。有前后书舍6间,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官尔劝增建,定年束修谷62.85石。乾隆十年(1746)知县朱兴燕重建。二十年知府汪筠重修。四十七年知府常德、知县谭抡、教授李廷柏捐置田亩以资膏火。道光初,知府周炳等积银500两资助经费。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陈廷珍改建于考棚旁,并建五子祠、崇圣殿、启秀楼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五子祠建文山县高等小学堂。1916年改办文山四县联合中学。1933年改为教育局。同年,高等女子小学迁入启秀楼,改名启秀小学。今为中共文山州委。

  螺峰书院 位于云南通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说四十年)知县蔡醻建,定年束修谷28石。道光元年(1821)知县黄觐云重修。以后均有置田增加膏火者。同治三年(1864)毁于兵火。光绪六年(1880)乡绅王善倡捐重建。三十一年(1905)改设两等小学堂。今为河西镇电影院。

  开南书院 位于云南景东。清康熙四十年(1701)同知茹凤仪建于府城北。雍正十二年(1734)同知徐树闳改建于学署内。定年束修谷20石,节仪银10两。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知谢颖元改建于小街石桥上。嘉庆三年(1798)邑绅赵绂等改建于锦屏山,同知吴贻沣捐款延师授徒,从者云集。后以经费困难,时断时续。七年,同知恽燮断入田租6石充经费。二十四年邑绅程含章捐银1000两,置田收租以作膏火。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火。后修复仅设岑公(毓英)生祠。十二年,同知凌应梧拨入经费。清末废书院,房产转入两等小学堂及中学堂。

  龙川书院 位于云南镇南州(今南华)。原名鹳和书院,又名盘水书院。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州陈元建于行署内。乾隆十八年(1753)进士陈封舜移建于城南,改名“盘水”,不久毁圮。嘉庆十五年(1810)知州苏世勋、举人彭丕训、武举杜国富等移建于学宫东,易名“龙川”。道光三年(1823)知州黄中位捐修,增设生员膏火。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光绪八年(1882)知州易为霖拨入经费,十一年知州蔡之模捐银拨款增建。十四年司事拔贡王桢、廪生周觐光又增修。光绪末改为小学堂。

  天山书院 位于云南双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州张伦至建。并置田收租以充经费。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州张德铸更名文明书院,定年束修银30两。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后未复修,田租等分供各馆义学。

  玉河书院 位于云南丽江。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通判樊经首建,未成。继任余文耀续成。据《玉河书院记》称:“开拓风气、变习俗之要,莫若文教”,故有书院之建。首任山长为云南澄江进士、儒学教授张揆亮,因而“远近闻风,负笈就业者济济堂堂”。乾隆四年(1739)知府管学宣修。光绪时改为义馆。

  玉溪书院 位于云南新兴(今属玉溪)。又名灵峰书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州任中宜捐建于城内东北角。定山长年束修谷21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州屠可堂捐俸增修。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张悫田又增修。咸、同间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知州曾勋垂率士民修复,改名“灵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书院遂废。民国间其址成为玉溪县政府。今为玉溪市政府办公大院。

  焕文书院 位于云南建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州陈肇奎建。定年束修银19两,谷4石。后历任知州捐俸延师聚生童训课。至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火,所藏图书40余种尽毁。同治十二年(1873)清回田产,云南巡抚岑毓英拨个旧锡课银100余两增加膏火。光绪四年(1878)乡绅段思礼等恢复生员膏火金20份,童生膏火金18份。因重建尚未竣工,故诸生暂住崇正书院,以延师讲课。三十年废。1917年改为县立中学。今为建水第二小学。

  雪山书院 位于云南丽江。清雍正三年(1725)知府杨馝、教授万咸燕同建。万自任山长。逢岁试,生员列优等者5名受提学嘉奖。乾隆三年(1737)知府管学宣重修。聘大理举人杨济、呈贡举人孙似茗等主讲。并置学田,增加膏火及藏书。五十五年知县徐修献、举人李廷极重修,定年束修银37.5两。咸丰间焚毁。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徐成勋、知县周维巽率乡绅杨凤友等筹款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知府陈宗海、进士和庚吉、举人李福宝等扩建。三十一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澧江书院 位于云南元江。原名文昌书院。先在郡治文昌宫前,清雍正三年(1725)知州迟维玺改建于城北义学之侧,因改名“北池”。乾隆五十年(1785)知州张能佑等率士民仍移建于文昌宫前,改名“澧江”,并撰记。同治十年(1871)知州刘凤苞禀准每年以税银100两添作经费。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三十四年知州赵心得改为小学堂。

  西林书院 位于云南会泽。清雍正五年(1727)知府黄士杰建于东门外。十年知府崔乃镛增建,改名“金钟”。后复用原名。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义宁以原地低狭,捐银400两购前任知府夏昌城内县署东之宅第移建,更名“日新”。新址环境清幽,屋宇宽敞,诸生就学方便。二十年又将新河水碾二盘划归书院,年收租银135两充作经费。光绪九年(1883)知府余泽移建于文庙旁。二十二年西蜀冯誉骢重修,改名“钟灵”。光绪末废。旧址今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凤池书院 位于云南昭通。原名昭通书院。又名昭阳书院,清雍正八年(1730)建于城东南八仙海畔。总兵徐成贞撰有记。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府孙思庭移建于学宫东,改名“凤池”。嘉庆二十年(1815)知府张润、教授李上桃重修,官绅捐增束修膏火。光绪二十六年(1900)乡绅谢崇基等重修,并建藏书楼。后改为省立学校。

  永保书院 位于云南保山。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张福昶捐建。乾隆三年(1738)永昌知府徐本仙、知县张福昶捐置田租36石5斗以充束修。五十五年永昌知府陈孝升移建于仁寿门内。二十四年又增置银、田。次年知府刘彰宽改建北门内旧镇署,修楼5间,未竣。道光二年(1822)知府伊里布续建。次年知府宋湘会同邑中官绅、诸生增建讲堂、两厢、大门、二门等,并撰记。同年三月入学之日,多士云集,灯火星明,书声琅答,盛况空前。五年知府陈廷焴捐银1000两为生童膏火。咸丰十一年(1861)拆毁。光绪九年(1883)知府郭怀礼重修,扩建为四进,两廊为讲堂,后进为藏书楼,有经、史、子、集、八股范文、诗、词、歌、赋等,操场、水井、厨房俱全。郭会同知县陆德滋将太保学舍田5份拨入书院,并拔税银100余两入书院作常年经费。著名山长有张凤锦、朱兰溪、林春华等。光绪三十年(1904)知府石鸿韶奉命拨银3000两改建为府中学堂。三十二年知府郎承先以“用财多、成材少”为由停办。次年知府谢宇俊改办两等小学堂。三十四年复为中学堂。1911年中学归并大理即停办。1927年保山县中学迁入。旧址今为保山一中。

  胜峰书院 位于云南曲靖。原名曲阳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佟世荫、同知孙光祖等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府暴煜率绅士改建。五十一年知府常德设膏火40份。道光四年(1824)知府王笃庆率士民增建。咸、同间毁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布政使岑毓英修复,暂为考棚。光绪二年(1876)知府吴其桢、乡绅唐续等重修,改名“胜峰”。三十一年(1905)改为中学堂。今为城关小学。

  晴川书院 位于云南永胜。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钱恒建。知府江峤孙捐建书舍。定年束修谷50石,膏火谷40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陈奇典重修。光绪间改名为晴川义馆。

  龙华书院 位于云南沾益。清乾隆元年(1736)知州朱干建。三十四年知州王秉韬率绅士曾宗孔等扩建。嘉庆初,乡人何恒等倡议,约状元会二轮,共积银1200余两,置产生息,以为膏火。七年(1802)知州洪其照增建。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火。同治三年(1864)邑绅张应选、陶澍亭重修,旋即倾圮。后邑绅朱念典、李开科积书院租息又行重修,恢复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劝学所。今为西平小学。

  狮山书院 位于云南武定。清乾隆四年(1739)知府朱源淳建于学宫旧址。十一年知府原衷戴增修,定山长年束修谷160石,生童膏火金35份,折谷8石,部分经费由盐税拨给。咸、同间毁于兵火。光绪二年(1876)知州郭怀礼重建于参署旧址。后两任知州继为建置。又因经费减少,重定山长年束修谷为100石。三十四年废。1945年9月办武定一中至今。现仅存古柏百余株。

  龙山书院 位于云南龙陵。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同知张遐龄建于仓房后。嘉庆八年(1803)同知张炘移建于厅治南。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光绪三年(1877)同知松秀率邑绅重修。九年同知刘锡龄以没收之公房扩建书院,改为义学。三十年(1904)改为两等小学堂。

  钟山书院 位于云南威远(今景谷)。原名凤山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知赵希尧率士民建于厅署凤山东南元龙寺后,故名“凤山”。定年束修银81两。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火。光绪二年(1876)同知林彭龄率乡绅杨维桢、谢绍曾等移建于城外钟山之麓,改名“钟山”,并言明每年由抱香井盐务项下拨银添作膏火。不久又移建于大寨孔庙。三十三年同知蒋可成改为威远厅立中心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两等小学校。今为景谷县小学。

  凝阳书院 位于云南华宁。又名宁阳书院。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州周鉴率州人李飞鹏、白玉堂等捐建于城内文昌宫后。有讲堂5间,其余房舍约20间。并拨慈光寺租谷63石充束修膏火。后曲靖知府张玉树捐银600两、知府江浚源亦拨租谷5石增加经费。咸丰六年(1856)停办。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郑家荣、乡绅刘家逵等禀准清查田产,合并富户杨瑞卿等所捐,共得田租1400余石,永充束修膏火,并由个旧锡厂抽部分锡税补充经费。历任山长有杨占鳌、张灿然等。清末民初,仍继续招生教学,直至1929年才改建为华宁县初级中学。今为华宁一中。

  思诚书院 位于云南思茅。原名玉屏书院,因玉屏山得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同知萧霖建。嘉庆十九年(1814)同知李文桂拓修。道光三年(1823)同知史斌捐置铺房14间、银50两生息作书院经费。定年束修银50两。后移建城内并改名“思诚”。同治二年(1863)毁于兵火。光绪元年(1875)同知胡毓璠改建于城内,礼聘山长主讲。今为思茅一中。

  五莲书院 位于云南永善。清道光十六年(1886)知县余良杰、教谕董齐圣会同庠生明师训、孟宗望、邓朝经等倡建。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九年(1870)知县孙逢源、庠生邓翥、彭玉田等重修,延请山长主讲,定年束修银80两、米10石,由文昌宫租米折价供给。清末废,旧址今为永善第三中学。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