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贵阳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正习书院

  正习书院,位于贵州贵阳。又名学古书院、南书院。清嘉庆五年(1800)布政使常明建。有斋舍堂室43间,建尹公祠祀汉代贵州先贤尹珍(道真)。二十四年粮储道倭臣布增修。光绪初聘黔籍学者莫庭芝为山长,建敬业楼3楹,购各类图书藏之。六年(1880)巡抚岑毓英重修。二十三年严修督学贵州,专订《肄业条约》,考选全省高材生40名,分斋肄习。聘雷廷珍主讲经学,其余则教以数学、时务、格致、英文、史地等。讲求时务,经世致用。故又有“经世学堂”之称。三十一年改设蚕桑学堂,宣统时改模范中学,不久中学迁出,其地建置宿舍,原址遂堙。

学以聚,问以辨;
古与稽,今与居。

  • 佚名题大门

学者亦必以规矩;
古人如或见羹墙。

  • 佚名题大门
 

释言宗许郑,考行法程朱,无庸汉宋分门户;
得志懋勋猷,平居依道德,莫以穷通改步趋。

  • 清代莫庭芝题院舍

我犹未免为乡人,甫叼恩命释回,莫补前愆,敢谓藐躬堪表式;
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前辈,庶几垂老叹文明。

  • 清代李端芬题山斗堂

贵山书院

  贵山书院,位于贵州贵阳。原名阳明书院。明嘉靖十四年(1535)为纪念王守仁(阳明)讲学贵阳,守仁私淑弟子、贵州巡抚王杏应守仁黔籍门人汤晘、叶梧、陈文学等数十人之请,会同左布政使周忠、按察使韩志英等始建于城东白云庵旧址。门庑堂室5座凡13楹,中3楹祀阳明,以“追崇先生”、“取先生遗教”、“服而习之,循而求之”。“祭田仪式亦备”。王撰《新建阳明书院记》。旋守仁弟子蒋信提学黔中,又增置祀田。二十三年守仁弟子徐樾继任,撰有《阳明书院记》。后守仁弟子胡尧时按黔,“又新阳明书院,刊守仁所著书于贵州,令学徒知所景仰,士风为之大变”。二十五年巡抚王学益改建于宣慰司学右。隆庆五年(1571)巡抚阮文中、按察使冯成能等任职于黔,见祠宇毁圮,遂迁建于抚署左。前为享堂,祀守仁,后为讲堂,俱6楹,左右房各4楹,外为昭代真儒坊,另大门、二门等均备。二人皆有记。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十二年(1673)巡抚曹申吉捐资重建,置书数千卷贮院中。二十一年巡抚杨雍建增修,易原山斗堂为后觉堂,置前后两庑12楹,杨自为记。二十八年巡抚田雯重修,建合一亭、传习轩5楹,集举人、诸生讲肄其中。田亦撰记。三十一年巡抚卫既齐又增修斋舍,捐资备馆谷以增膏火。四十五巡抚陈诜亲临书院课士。雍正十一年(1733)巡抚元展成奉旨发帑银1000两增建学舍50间,延师课士,又增置学田以资膏火。购经、史、子、集千余卷,令诸生诵习,并改名“贵山”,亲题匾额。乾隆四十五年(1780)巡抚舒常、粮储道德隆等均扩建。是时乡人著名学者陈法主讲近20年,捐2年束修米为公费。后闽人张甄陶、黔人艾茂均主讲其中,与陈合称“贵山三先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粮储道倭臣布捐资大行扩建,规制空前。计有头门3间,左书办房5间,右监院所3间,内门西“神宫”3间,内房5间,客房2间,厢房1间;二门3间,内讲堂3间,堂左5斋,额“居敬”、“尊闻”、“赏奇”、“晰疑”各10间,额“聚学”5间;堂右5斋,“立诚”、“知行”各10间,“问辨”5间,“集思”、“广益”各6间。另堂后山长内房、厨房、役房等均完备。斋内仍有尹公祠3间,祀汉儒乡贤尹珍(道真);阳明祠3间,祀王守仁(阳明)。咸、同间均有修葺。光绪初道抚岑毓英增建奎阁。经费每年固定拨银1100余两。光绪末诏改学堂,二十八年(1902)改设贵州大学堂。宣统元年(1969)改设矿业学堂。民国初,矿业学堂废,一部改为电报局,一部为屯兵之所,奎阁尚存。后废。

天地之性人为贵;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元展成题贵山书院

响道于今先北学;
希高此处有东山。

  • 佚名题贵山书院
 

文能换骨余无法;
学到寻源自不疑。

  • 佚名题贵山书院

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
酬知在居恒造就,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

  • 清代岑毓英题贵山书院

龙岗书院

  龙岗书院,位于贵州龙场(今属修文)。明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于此任驿丞时建,位于龙岗山东洞,有讲堂、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等。招收“诸夷子弟”训诲其中。并亲为主讲,以“知行合一”学说、《五经忆说》开导启发,门生群集。黔人始知有“心性”之学。贵州宣慰使、水西安国亨于东洞岩壁顶题有“阳明先生遗爱处”。罗汝芳也于洞壁题“阳明别洞”以志。后日渐废圮。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秦睿复建于察院山顶。五十三年知县宋铎与邑人喻彦圣于原址捐修阳明祠16间及围墙甬壁。道光八年(1828)知县觉罗崇兴补修书院,知府色卜星拨寺田收谷10石、银80余两以增束修资。咸、同间频遭战火,半就倾圮。同治十年(1871)知县刘侣鹤变卖绝产修葺,借作公署。光绪元年(1875)恢复书院。十一年学政杨文莹题匾“读书立志”,二十年知县李崇峻题“阳明学舍”匾于讲堂。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二十年日本清宫宗亲岩原大三偕驻中国武官高山公通等一行6人来此瞻仰前贤,后由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题诗:“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自知千古光。”并勒石成碑,“足以表海外景仰之意”。抗战期间蒋介石曾到龙岗阳明祠,并题“知行合一”刻于岩壁。张学良将军曾被囚禁于此。文革中建筑遭到破坏。1983年由县人民政府修复,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明洞、王文成公祠、正殿、元气亭等建筑。

清坐使人无俗气;
读书何计策新功。

  • 佚名题龙岗书院

蓄得奇书且勤读;
忽逢佳士喜同游。

  • 佚名题龙岗书院

池边小屋低于艇;
江上青山峭似诗。

  • 佚名题龙岗书院

能令水石常在眼;
任有闲忙不负诗。

  • 佚名题龙岗书院

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 佚名题龙岗书院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
研经赏理,敷文奏怀。

  • 佚名题龙岗书院。以上六联广西西邕书院均作李彦章题

楼台四望烟云合;
草木一溪文字香。

  • 佚名题龙岗书院。广西西邕书院此联作欧文忠公题

画桥碧阴,明漪绝底;
绿杉野屋,好风相从。

  • 佚名题龙岗书院。广东丰湖书院亦有此联

修邑曾来大理学;
文坛定有飞将军。

  • 清代李崇畯题龙岗书院
 

聊开禊席临流水;
又与风光作主人。

  • 佚名题龙岗书院

句里江山随指顾;
城南钟鼓斗清新。

  • 佚名题龙岗书院

书院此开先,合全黔学校如林,仰朔龙冈崇正脉;
贤关全在望,看四壁云山结彩,旧题鸿笔振斯文。

  • 清代李崇畯题龙岗书院

致良知,士易率由,扩充即经济事功,讵同性理空谈,逖矣前修,命世旷怀前代哲;
微孔道,吾将安仰,实践在纲常名教,莫使身心旁鹜,慎哉儒术,歧途防误后来人。

  • 清代司炳煃题龙岗书院

别开小径连松路;
忽有竹栏出竹间。

  • 佚名题君子亭。广西西邕书院岚猗诗屋有联“别开小径连松路;忽有竹栏在竹间”

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
一宵觉悟,文武经纬是全才。

  • 清代罗绕典题王文成公祠

此地虽小洞天,栖迟谪宦,甄陶民物,是为黔学先河,想见树人如树柏;
我公有大勋业,勘定宁藩,詟僄思田,犹属师儒全事,不因专阃作专祠。

  • 佚名题王文成公祠

救世本良知,其功能耀日煕天,方悟谪宦时,龙虎韬钤先蕴蓄;
荐馨来后学,此地有水光山色,试寻弦诵处,鸢鱼活泼亦渊深。

  • 佚名题王文成公祠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文明书院 位于贵州贵阳。元皇庆间教授何成禄建于忠烈桥西顺元路儒学故址。后毁废。明弘治十七年(1504),提学副使毛科在元代书院旧址上重建,设文会堂,后有4斋,名颜乐、曾唯、思忧、孟辨,建孔庙,设师文、学孔二斋及乐育轩。择“五经”教读6人,招诸生200余人分斋教诲。毛亦亲临奖劝督率。正德四年(1509),提学副使席书礼聘王守仁主讲席,听讲者常数百人。王守仁还刻印宋谢枋得《文章轨范》一书,并作序颁行,以作教材。嘉靖二十年(1541),阳明弟子提学副使蒋信重修并建祠祀阳明,撰《重修文明书院记》。隆庆五年(1571)按察使冯成能重修。后改为官郡治所。

  正学书院 位于贵州贵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提学副使蒋信建,取阳明“心学”为正学之意,故名。置桌凳器物为诸生讲肄,匾其堂名“止善”。“学者翕然宗之”,黔中“士之秀出者养之于中,而示以趋向”。亲撰《正学书院落成记》述其详。隆庆中毁废。五年(1571)冯成能按黔,修复文明书院,仅以“正学”名其堂,原址即废为官衙。清代为贵阳府署。

  开阳书院 位于贵州开州(今属开阳)。原名东皋书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州杨文铎建。后倾圮。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吕正音买城东民宅重建。三十四年知州赵由坤捐资重修讲堂5间,头门1间,书房5间。嘉庆十五年(1810)知州吕柱石改建于鳌山下,并捐廉、劝募银700两,增膏火学田,并改名“开阳”,不久又易名“三台”。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光绪十一年(1885)知州胡璧捐廉银百两,并修复、整理旧产,购置教学设备和用具,仍名“开阳”。又定山长束修、生童膏火、住院诸生及科场宾兴花红用费章程。著有《开阳书院总录续录》2卷。光绪末改设高等小学堂。

  正本书院 位于贵州贵阳。又称北书院。清嘉庆五年(1800)布政使常明建。规制较为完备,祀尹珍(道真)。常明以公款6000两存粮道库,以备束修膏火。后为巡抚伊桑阿贪污为嫁女资费。致使正本、正习二书院膏火无着,只得“苛派属员”,后又割贵山书院经费之半以充,使三书院经费均为短缺,二十四年粮储道倭臣布增修。同治八年(1869)巡抚曾璧光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设贵阳府中学堂,旋改设巡警学堂。民国间为贵阳市北区警署。今为云岩区公安局。

  凤梧书院 位于贵州清镇。清道光四年(1824)知县杨以增捐廉创建于城东。五年知县高中谋捐廉银200余两,置田收租70石以为膏火。十八年知县周潞捐廉银300余两增修斋舍,复劝捐银800余两置田以增膏火。同治四年(1865)毁于兵。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胡璧变卖绝产并捐廉率邑绅重建各类房舍共30间,庖湢、什物均备。以余银400两再修房16间出租以充经费。二十五年知县张藻捐廉银200两,购经、史、子、集各类图书1000余册。聘主讲1名,置斋长2名,一司出纳,一司图书。月课1次,考核超等奖钱600文,特等400文、一等200文;童生上等400文,中等200文。规制渐次完备。三十一年改为两级小学堂。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