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湘西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雅丽书院

  雅丽书院,位于湖南保靖。原名崇文书院。清雍正七年(1729)保靖始改土归流,次年首任知县王钦命改义学为书院,以宣教化。嘉庆十一年(1806)巡道傅鼐重建,改名“雅丽”,置学田205亩,时有“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联。光绪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 佚名题雅丽书院
 

 

云经书院

  云经书院,位于湖南龙山。始创于清代。

云影霞光相掩映;
经山史海任遨游。

  • 佚名题云经书院
 

从来道义无今古;
且信功名有是非。

  • 佚名题云经书院

文峰书院

  文峰书院,位于湖南泸溪。始创于清代。

文涵万古江山气;
峰育千秋梁栋才。

  • 佚名题文峰书院
 

大展经传,文中剑气惊千古;
宏开讲席,峰上书声震五溪。

  • 佚名题文峰书院

灵溪书院

  灵溪书院,位于湖南永顺。元、明以来,永顺属土司辖地,清雍正七年(1729)始改土归流,时称“新辟苗疆”。十年,首任知县李瑾建“文昌帝君”祠于城西,题名“桂香书院”,亦称“桂香阁”,拟“将进兹地俊良之士,肄业其中”,然未果。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张天如重建,有大门、讲堂、学舍、文昌楼等,“延名师以主讲席”,择所属永顺、保靖、龙山、桑植4县生童肄业其中。三十八年知府李拔撰《劝学箴》警士,并嵌刻于讲堂东壁。自此,“士习骎骎日上,文运肇新,郡属列科名、登仕版者,渐有其人”。嘉庆十六年(1811)知府福顺迁建于城东门外。同治二年(1863)知府张修府扩建,有头门、仪门、讲堂、斋房、厨房、奎星楼、先农坛等,共20余间。十二年以原有部颁图书108部失于水灾,重购书48部,“以资诵读”,订有《藏书条例》。时田租亦增至454余石,另有地租及店租钱86余千文。光绪十二年(1886)知府张曾歇扩建达道、薰往、翘秀、蓄宝、强学、励志6斋,以永顺南陈时为灵溪郡,故改名“灵溪”。二十八年改为官立中学堂。1914年改名永顺五属联合中学。1916年为湖南省第十联合中学。1930年为永郡联中。1956年设永顺民族师范附属小学于此。今仅存书院大门等遗构。

楼头偶拄看山笏;
门外还停问字车。

  • 清代黄自元题待云楼
 

波澜从笔底翔飞,好一吸凤淮之水;
姓字待云间高占,试仰看玉笋之峰。

  • 佚名题待云楼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若云书院 位于湖南永顺。明万历间永顺宣慰使彭元锦创建于老司城。招土司、土官之子弟肄业其中。系湖南土家族最早的书院之一。明末毁。

  敬修书院 位于湖南凤凰。清乾隆十一年(1746)辰沅永靖兵备道永贵以凤凰为苗、瑶居地,“士风朴陋,教化未彰”,捐俸令通判潘曙创建于篁子坪,为湘西“苗疆”书院之一。有头门、前后厅,学政吴嗣富题“性学同光”额于前厅。诸生“饮食费”则由永贵率所属府、厅、州、县22位长官捐置。永贵自作记,教诸生“循乎仁义中正之经,谨乎孝友睦姻任卹之谊,顺乎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情”,由敬修己,“而式乡闾成风俗”。二十一年同知张天如增修,诸生济济一堂,“彬彬称盛”。嘉庆十二年(1807)巡道傅鼐重建,置学田600亩。二十一年巡道姚兴洁迁建于学署左,有学舍10间,“肄业者多不能容”。二十五年护道袁廷极迁建于东街,有学舍34间,制订条规,规定设馆师、监院、首士、学书等,馆师必“品醇学优之士”,临院则由教官充任;每年招生员正附课各16名,童生正附课各20名,额外附课则不限;每月官、馆四课,均课“四书”文一、经解一、排律一;正课生童三课列后者降为附课,附课三课列前者升为正课;生童正附课膏火银分别为1.2两、6钱、8钱、4钱,另每人月给“课饭银”1.2钱。永顺李奇珍等曾为山长。

  南溪书院 位于湖南泸溪。原名潕溪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熊学烈建。道光间知县谭精品重修,改名“南溪”。自后兴学不断。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1915年改为县立一中。

  绥阳书院 位于湖南永绥厅(今花垣)。原名绥吉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同知张天如创建于吉多坪,为湘西“苗疆”书院之一。时诸生肄业其中,“彬彬称盛”。嘉庆七年(1802)迁建城内,后毁。十二年巡道傅鼐改建于城南门内,改名“绥阳”,有学田500亩。道光二十五年(1845)同知德龄阿倡捐,迁建于东门外文昌阁旧址,有学房24间。邑人杨瑞珍、李树敏等曾为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中学堂。

  白岩书院 位于湖南龙山。原名云从书院。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朱沛霖倡建于北门外。有讲堂、书斋30间,可居生徒四五十人。道光十八年(1838)邑绅张廷辉“独力迁建”于东门外春厂坪,改名“锦文”,增奎星楼、紫阳祠,“并捐田租千余石为束修、膏火之费”。咸丰初年以龙山在明代称白岩洞长官司地,改名“白岩”。十一年(1861)毁于兵战。同治三年(1864)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李智俦购书5万余卷,增建书楼收藏,时有生童100余人肄业其中。二十九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旧址今为县一中。

  立诚书院 位于湖南乾州(今属吉首)。清嘉庆十二年(1807)兵各道傅鼐创建于乾州镇东门外。为湘西“苗疆”书院之一。有学房12间。道光四年(1824)增建。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同知黄应诰重修。每年招生员正课6名,附课5名,童生正课4名、附课10名,额外附课不限。麻阳聂师陶、新化王者瑞、本邑杨培之、黄本骐等尝为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浦阳书院 位于湖南泸溪浦。清嘉庆十年(1807)巡道傅鼐创建,为湘西“苗疆”书院之一。二十二年改名“观澜”。自后兴学不断。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官立浦市高等小学堂。

  三潭书院 位于湖南凤凰东北部吉信镇(古称得胜营)境内,距县城22公里。是中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也是湖南省现存四大书院之一。清同治十三年(1874)(一作同治元年)苗族邑人贵东兵备道吴自发(号诚斋)回乡探亲,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故乡苗汉杂居,文化落后的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素质。当时清朝朝廷曾发放一笔平蛮阵亡士兵抚恤银,其中有部分无人领受。清同治末年,吴自发将其运回凤凰,在得胜营的万溶江三潭之上的山丘,修建书院,题名“新吾”,并且将修书院剩余的银两为书院购田160亩,作为书院的校产。书院规模宏大,主楼巍峨雄峙于山顶,正院为三层阁楼,底层三大间,正中为中堂,为教师授业之所。中间装有六合门,饰以木雕方格梅花图案,天楼井藻彩绘,地板整齐划一。东西两斋可纳40余人。中层供生童住宿。东西配有回廊,回廊两端檐角高耸,檐流直下。顶层为藏书阁。楼面向南北倒水,中冒尖顶,四角突出飞檐。门前植以苍松翠柏,金银双桂,围以花墙,环境优美。光绪元年(1875)冬取生童80名,次年春按其程度分高等、初等两班授课。六年吴省亲归里,以院处罗布、杨柳、漆树三潭中间,改名“三潭”。三潭书院独立于官学之外,继承了私学的传统,吸取了宗教文化和官学的经验,广书穷理,格物攻知,提倡学生埋头钻研,质疑问难,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秩序渐进,熟读深思,学思结合,强调“穷理”与“笃行”并用。1914年,得胜营人民为纪念吴诚斋,将书院改办“存诚学校”。县公署奉令改制后,又在校内开办统编的第十小学。于是,“县十小”与“存诚”并立。由于学生增多,校舍不够,增修校舍十余间。学生分为高等与初等两部。当时,教师的薪俸,学生的书籍、灯油以及贫苦学生的困难补助费,均由校方供给。1937年春,“县十小”与“存诚”以及在同地区的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合并为县立第四小学校,校址仍在三潭书院。1940年,“四小”改为“蔚文乡中心小学”。解放后改称吉信完全小学。自三潭书院设立以来,教育卓有成效,人才辈出。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钢铁博士”、中科院院士肖继美就曾在这里启蒙。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