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川书院 汜川书院,位于河南襄城。据梁章钜《楹联丛话》载:“陈家相明府桂龄为河南襄城令时,建汜川书院。费耕亭太守庚吉联云:‘闻使君讲院新开,说礼敦诗,名相风流推后起;愿诸生贤关早辟,读书论道,大儒理学有真传。’盖明府为桂林陈文恭公后裔也。”此联现刻于紫云书院大成殿。
紫云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舞泉书院 位于河南舞阳。明成化十五年(1479)知县宋鉴建于城东。嘉靖九年(1530)知县任柱移建于城南舞泉之上,计地28.5亩;有明伦堂、尊经阁、五经馆、礼贤堂、二程夫子祠、正传坊、乐山亭等。择士之才良行纯有器局者肄业其中。严条约,躬讲授,指导生徒精研“五经”,修养身心。有贾咏、湛若水、杨应奎为之作记。后废为校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于建邦重建正厅3间、厢房2间、书房10间、厨房3间。后又废。 聚星书院 位于河南许昌。明成化末弘治初知州邵宝建。有严师堂、诚敬堂、尊经阁、品士亭、杏坛。尊经阁内祀濂溪、明道、伊川、横渠、涑水、康节、考亭七先生。旁列斋庑,名格治、诚敬、修齐、治平。邵讲学其中,许州人文之盛甲于中土,赵忠宪有碑记。清初废。乾隆六年(1741)知府董思恭重修,建邵公祠、棠荫斋、见贤斋、希贤斋、思诚斋、思敬斋、惺惺斋、近智斋、存存斋、近仁斋、近勇斋,各处厨房14间,大门门房7间。延师课士。束修膏火由1州4县捐助。道光三年(1823)萧元吉任许州知州前后20余年,每年捐廉800余串资助。光绪二十三年(1897)州判陈凤恩亲任主讲,每月两课生堂,课卷多亲自删改。二十七年杨凌阅主讲。三十年改为许昌中学堂。 颍滨书院 位于河南禹县(今属禹州)。明嘉靖间知州刘魁移建颍亭于城东关颍水之南,并建如斯堂,后圮。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州史邦载因其址建前后堂、左右翼各4楹,名颍滨书院。四十年没于水。四十八年知州莫天麟重建,前为聚奎堂,后名大雅堂,各6楹,又左右翼14楹,堂后建纹漪亭4楹,外绕围墙,树以坊表。侯恪为之作记,天启二年(1622)巡按御史邱兆麟奏建应凤楼,并集禹、密生徒肄业其中,兆麟躬亲月试,品定甲乙。崇祯元年(1628)兆麟巡抚河南,嘱巡按张矿、大梁道向胤贤复加修造,规制益宏。明末毁。 丹山书院 位于河南禹州。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州刘国儒建于治东南隅凤台遗址,故名凤台书院。五十五年知州李朝柱改建,易名丹山书院。延上蔡张沐为都讲,张著有《钧谈录》,以陆王之学开示学者,弟子中以李经世、刘玉威最知名。乾隆七年(1742)知州高鉴曾为之筹划,增加经费。后经管渐弛,学舍几湮。道光四年(1824)知州朱炜重修,后为尊经阁及山长斋室,前为钧台讲舍及诸生学舍,又修化雨堂、东西考棚、仪门、大门,大门东建文昌祠、奎星楼。_共有正侧房室79间。其延师修膳、生童膏火、每月花红奖赏均备,其延师考课、厘定章程,亦详宪立案,自此学风复兴。巡抚程租洛为之记。咸丰间,书院常作往来军帅馆舍,教学遂停。同治五年(1866)知州宫国勋捐俸2000缗,发典生息为生徒膏火。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州曹广权聘刑部主事李时灿主讲,立学约15条,启以程朱之学,又刊布《劝藏书说》示以读书途径。其年秋曹又以房舍不足,难供诸生栖止,另创颍滨经舍而改书院为校士馆。 文清书院 位于河南鄢陵。原名龙岗书院,清乾隆十年(1745)建于东关外。二十七年知县陈子桧增修,奉薜瑄(文清)木主于后堂,易名文清书院,潘思光撰记。道光七年(1827)知县何鄂联移建于城东云衢街。咸丰元年(1851)秋,苏源生重修,并为记,苏自道光二十二年始,主讲书院凡15年,传授“文清公存诚复性之学”,从游者计400余人。光绪三十年(1904)改设县立高等小学堂。 陉山书院 位于河南长葛。清乾隆十年(1745)春知县阮景咸曾以绅士宅为讲院,聘周世紫为主讲,教授生徒。十一年与教谕胡本立、训导傅煌、典史陈煜倡捐创建书院于学宫东,师生迁入其中。聘翰林蒋辰祥为主讲。蒋撰有《创建陉山书院碑记》。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王锡晋倡捐重修,添建前院斋舍6间。二十八年知县周云捐廉添建斋舍9间,购买中西时务书籍百余种,刊有书目,制订有《陉山书院住斋章程》。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 颍滨经舍 位于河南禹县(今属禹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三十年三月知州曹广权建于东关外留侯洞上。据1937年《禹县志》载:“当是时清方变法,诏州县立学堂,广权创经舍,实举师范学堂、高等小学堂而合造之。”订有《师范蒙养学堂功课条例》。所设课程既有经史,也有舆地、卫生等学科。聘请李时灿为主讲,阎柳堂为助教。“师范生受学于院长及助教,群蒙学生受学于师范生。”每年肄业者逾百人。三十二年改新式学堂制。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