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书院
寡过书院 寡过书院,位于河南长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赵国麟建于城内东南隅,延师课士。名源《论语·宪问》:卫大夫蘧瑗遣使见孔子,孔子与之侍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山长每年束修银40两。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傅轶宗将双忠祠义学田58亩拨入,以资膏火。道光、同治年间两次整修。清末李时灿(敏修)任山长,主讲经学。后兴学校,遂废。
汲县黉学 汲县黉学,位于河南卫辉。
正义书院 正义书院,位于河南封丘,清同治元年(1862)知县骆文光捐资就义学改建,邑内二十六社士绅捐资5280千文为山长修膳及月课生童奖赏之资。光绪五年(1879)重修,聘师儒住宿院中,酌定院规,按时讲授。二十一年知县左辅改订书院经费章程,仿大梁书院例,选监院司其事。二十五年知县黄庭芝广购图书,制订图书管理条例:《正义书院购置图书以备阅览谕》、《正义书院领书条例》及《正义书院藏书》等。三十一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太极书院 位于河南辉县苏门山麓、百泉湖东侧。魏晋时,为名人过化之地、明经修行之所。晋之孙登,魏之嵇康,宋之周敦颐、程颢、程颐、李之才、邵雍等均曾来此,大开苏门讲学之风。邵雍“内圣外王”之学即在此形成和发展。元至元间,姚枢好邵学,弃官隐居苏门,辟为书院,名“太极”,延赵复相与讲明濂洛之学。许衡、窦默诸名儒幕名而至,倡道授徒,凡经、传、子、史、礼乐、恪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远道来学者甚众,规制日备,“几与鹅湖、白鹿洞并传”。明成化十七年(1481)督学使吴伯通就其址建百泉书院。孙奇逢撰有《太极书院考》,载于清道光《辉县志·艺文考》。 廊南书院 位于河南新乡。原名鄘城书院。旧为许同卿别墅,后改为会馆。清雍正元年(1723)署县事、开封府同知吴元锦捐俸赎之以为书院。延主席,进四境有志之士肄业其中。置田150亩,为诸生膏火,不久废坠,田亦易主。乾隆五年(1740)知县赵开元捐金拓地,重为振兴,建有敬业堂、退省斋及诸生学舍数间,更名鄘南书院,延宿儒畅俊为主讲。邻郡百里之外,“肄业云集”。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王希旦将潞王坟僧庵多占耕地3393亩划归书院,召佃收租,收充费用。咸丰九年(1859)知县祝垲劝捐2200串,发当生息,充生童膏火。同治八年(1869)添修东西号舍五六十间,备县试文场之用;又修有简园,以为县试武场校射之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鄘南学堂。 正谊书院 位于河南原阳。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宋维孜建于城内学宫旁。延师聚徒,讲肄其中。巡抚王士俊取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义名之并题额。教诸生体道力行,崇正学而去浮华,摒声援而敦实行,无负先贤正谊之训。撰记勒石。学政邹升恒为讲堂题匾“敬业乐群”。乾隆二十四年(1759)邑绅捐资重修。嘉庆元年(1796)、咸丰三年(1853)知县顾永之、李佩青重修。光绪四年(1879)知县盂宪章等捐巨款,发当生息,以为束修及月课奖赏之用。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