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象山书院

  象山书院,位于江西贵溪,与长沙岳麓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为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从南宋至清末,象山书院在贵溪共迁建五处。①应天山象山精舍。象山精舍的开创者是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象山精舍是为象山书院的前身,地址在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朋友,一日登应天山,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于是便与诸友商议,准备结庐延请陆九渊上山讲学。宋代书院炽盛,尤其是在这段时间,岳麓山书院在1165年由刘琪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于1180年由朱熹修复,均聚徒讲学,声名遐迩。陆九渊此时因论奏政事,被贬归乡里,以祠禄闲居,便产生了强烈的办学念头。在彭世昌的恳请下,1187年,陆九渊来到应天山。他见应天山形“宛然巨象山”,便易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居所称象山草堂,讲学处为象山精舍。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存斋,江西金溪青田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长期争论不休,不能统一,成为理学的两大流派。陆九渊与朱熹齐名称“朱陆”。他又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为“三陆子之学”。陆九渊在象山讲学,被学者称为“象山先生”。陆九渊在象山精舍既是其讲学盛时,亦是他的“心学”思想体系完成时期。陆九渊规定了象山精舍的办学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其“做人”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为了实践自己的办学主张,陆九渊在象山精舍采用于多种教学形式,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严肃认真的升堂讲学,他“从容不迫”地讲课,“终日不倦”。“音读清响”的语言,富有启发的讲解,学子“无不感动兴起”,“感激奋砺”。在日常教学中还采用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教学,陆九渊要求门徒有切已自反改过迁善的自我修养,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侧重精专创新,并率学生寻访山川名胜,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应天山“苍林阴翳,巨石错落”,风景十分优美。然学子来应天山象山精舍求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困难很多。但陆九渊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了许多人。象山精舍平时就读的学生约百人,五年中先后来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②三峰山象山书院。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历时五年,绍熙二年(1191),他奉召知荆门,临行嘱托傅季鲁代为主掌,并望其将精舍扩成书院。陆九渊不久去世,象山精舍日渐衰落,但他倡导的“心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得到朝廷的赏识,赐陆九渊“文安”谥号。为了缅怀先贤,弘扬陆学,陆九渊的高足弟子杨简的得意门生-江东提刑袁甫,巡视贵溪之后,以应天山交通不便为由,上书朝廷,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县城河对岸的三峰山下徐岩。宋绍定四年(1231)破土动工,该年冬书院落成。院内有祭文安(陆九渊)、梭山(陆九韶)、复斋(陆九龄)三先生的祠庙一栋,学生的斋舍百楹,绍定五年(1232),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象山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元代,书院未曾修葺,几近销声匿迹,一片荒凉。明成化二十年(1484),皇帝命再度修缮象山书院。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书院发展的高潮,象山书院也进入了她的繁荣期。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在担任江西提学副使期间,亲临贵溪对象山书院进行大规模的修整。明正德五年(1510),武宗皇帝诏刻刚劲镌永的“象山书院”四字,石刻在西峰峭壁之上的14米多高处,它每个字一米见方,是480多年前的遗迹。至今中峰陡壁上,尚残存正德壬申(1512)夏言瞻仰、桂恭讲学的阴文石刻,反映当年书院盛况。以后夏言中进士,曾升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度官至首辅。他在书院开凿石井,解决师生饮净水问题,复又于书院附近建造象山草堂和三峰亭,作为读书场所。明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一度废毁全国书院。次年,象山书院奉例废除,财产充公,变价出卖。不久,知县伍袁萃捐资赎回,改为象山祠。明代的三峰山象山书院,作为陆派的教学基地,在传播陆学、交流学术、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在江西,与白鹿洞、鹅湖、白鹭洲书院齐名,曾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③万安山象山书院。三峰山象山书院自改象山祠后,过了165年,乾隆十年(1745)知县彭之锦欲另辟讲学之所,便在贵溪城西巍峙溪旁万安山之万安寺废址上拓基建房,恢复了象山书院。书院恢复之初,“慕学者骈肩累迹,席不能容”。④梅花墩象山书院。清嘉庆十五年(1810),贵溪士绅提议,邑人捐资,将梅花墩义学旧址建新舍,初名“景峰书院”。儒生们恐“先哲教泽,久而淹没”,于1813年联名上书,不久获准,象山书院得以复名。⑤旧当铺象山书院。咸丰年间,因兵灾梅花墩之象山书院房屋遭破坏。同治二年(1863),知县周葭浦重建书院。他购下城东旧当铺,在原址上建起了文昌宫、讲堂等建筑物。事成之后,县志载其为“气象一新”。昔日的三峰山象山书院旧址,今日是贵溪一中的校园。人们为了纪念陆九渊先贤,1988年在贵溪一中校园中心处,建起一尊高五米的“文安公像”塑像。

看山四面不安壁;
种木十年如树人。

  • 佚名题象山书院
 

地非二公故居,考记征闻,释奠必有合也;
祠近诸生讲舍,读书论世,尚友其在斯乎。

  • 清代张謇题陆谢祠

金鳌书院

  金鳌书院,位于江西萍乡城南金鳌洲上。金鳌洲旧名金鱼,以其形似鳌,故改名金鳌。明万历年间,知县陆世绩建占鳌阁于洲上,祀奉文昌帝君。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贺邦桢重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沈延标改建成书院,取名“金鳌”,有占鳌堂、讲堂、敬业、乐群二斋等。四十七年,胥绳武任知县,重建院舍,改占鳌阁为冠山阁,悬“学钓鳌手”匾,本《孟子》“观为海者难为水”之意,改讲堂为“观水堂”,又建六贤祠,祀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胡安之等人,置东西三十六舍。道光六年(1826),被洪水冲毁,十三年(1833)邑士文运隆独力捐资修建,讲堂、学舍,焕然如旧。有义田10690把。欧阳鹤鸣、刘茂和、黄家骏曾任山长。自后兴学不断,清末改为学堂,民国间改名萍乡中学,至今弦歌不断。

到门不敢题凡鸟;
入海终为戴角鱼。

  • 清代胥绳武题大门。戴角鱼:即鳌,指人才

以诗书为线;
将笔墨为钩。

  • 清代胥绳武题冠山阁
 

于此中寻活泼;
就如许问源头。

  • 清代胥绳武题观水堂

五姓六贤,师友也,兄弟也;
千年一脉,俎豆之,馨香之。

  • 清代胥绳武题六贤祠

冯川书院

  冯川书院,位于江西奉新县城。清乾隆五年(1740),张绅徐光勋创建,招本县生徒肄业,所习多为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时文。知县吴鸣凤曾撰一联勉士。今仅存遗址。

今科又抡元,愿诸生莫作第二人想;
每月来课士,即此地可作试三场观。

  • 清代吴鸣凤题冯川书院

 

石门书院

  石门书院,位于江西新余石门山。又名蒙山书庄、凤台书院。明洪武年间,邑人梁寅建为讲学之所。

近接程朱,继往开来,振起两朝人物;
远宗孔孟,承先启后,维持百代斯文。

  • 佚名题石门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桂岩书院 位于江西高安。唐元和九年(814)幸氏家族建于桂岩,是我国最早具有教学活动书院之一。据南宋幸元龙《桂岩书院记》称:唐幸南容“尝卜此山,开馆授业”。南容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太子宾客。柳宗元称其“肆力文学,颇获士望”。其孙轼于中和二年(882)携家至郡城,书院遂废。南宋时曾重修。

  留张书院 位于江西宜丰。唐天祐四年(907)张玉创建于县北云峰之麓。张玉,字云仙,唐天复二年(902)以诗举进士第,为起居郎,后出任九江观察使,兼提刑狱。“为人清介特立,不与俗伍。”不久,“济阴变闻,玉恸哭欲绝”。遂即日挂冠归新吴(今江西奉新)。后迁居筠州之横冈(今宜丰同安乡太平冈)。他为纪念祖先,建留张道院,取张氏留芳后世之意。后兼作书院,教张氏子弟,并将祭祀作为书院活动之一。元代张希文重修。清代院废,原址现为同安中学。

  华林书院 位于江西奉新浮林山中。原名华林书堂,又名华林学舍、华林书斋。家族型书院。南唐前期胡珰创建,名闻天下。其曾孙仲尧“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宋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杨亿称其为鼎峙江南名书院之一。在中国书院史上,华林书院占有重要的地位。官至散骑常侍的宋初文学家徐铉在其《华林书院记》中说:“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说华林书院大有左右大宋皇朝文学盛衰的气势,其影响之大,声誉之高由此可见。那时,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为书院作文题诗赞誉的共有72人。其中官至大宋宰相的有王钦若、李 、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向敏中等;大文学家有苏东坡、黄庭坚、杨亿等。这些人中,有的到过华林书院讲学,并与华林胡氏关系密切。华林书院之所以能在北宋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它自身的特色是分不开的。其一,华林书院为胡氏家族所创,是一所家族化的书院,但是它却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广延墨客收经籍”、“别种梧桐养凤”,吸收了大量的游学文士,供他们衣食,给他们资助。据《天下一统志》载:“四方文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其二,当时到华林书院来讲学的,多是当时有影响的官员和文学家。其三,华林书院与当时的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宋时期,道教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上至皇室,下至朝中大臣,很多人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浮云山自中唐以来一直是奉新的道教胜地,华林远祖选择在浮云山筑室建书院,与他们尊崇道教不无关联,所以华林胡氏在其族谱中曾说:“浮云宫即华林书院。”除上述三点原因外,华林书院显著的教育成果也是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华林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材。据统计,从华林胡氏走出来的进士达55名,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这些人中成为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所以宋真宗曾赋诗称赞胡氏说:“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华林书院是随着胡氏家族的兴盛创办、发展的,它也必将随着胡氏家族的离散、衰落。 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书院传到胡仲尧的曾孙,官至南宋刑、兵、吏三部尚书胡直孺手中时,达到全盛时期。但随着胡氏子孙外出做官的日渐增多,昔日“同居共爨八百口”的华林胡氏逐渐迁往各地。曾经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华林山开始沉寂下来。到后来,胡直孺将书院的大部分财产交给浮云宫管理,书院虽然尚存,规模已经很小。其后虽然有过几次小小的中兴,但已是每况愈下。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华林农民起义爆发,浮云山是起义军的主要据点,几经战火,书院名存实亡,一蹶不振。清康熙元年(1662年),胡氏后裔、奉政大夫胡明垣来到浮云山,寻找书院旧址,却只见残墙瓦砾,荆棘丛生,不禁感慨万千。现仅存遗址。近年奉新市政府已斥资重建华林书院景区。

  梧桐书院 位于江西奉新。又名梧桐书屋。南唐罗靖、罗简兄弟创办。宋、元、明仍兴学不断,其间先后订有童养规条、延师规、读书规、歌咏规、谈论规、奖学规、集会规、应宾规等。栽成多人,其中佼佼者有罗汝芳、罗从彦等“名儒大师”及白鹿书院学录罗思、东湖书院直学罗应等。

  义方书院 位于江西宜丰。宋元祐四年(1089)蔡湮创建。集有志于学者教之,以30人为率。四方来学者甚众。有家贫者,给以资助。蔡年81卒,知县李以制绘像而祀之公宇,并为之赞曰:“义方推训,书屋百盈。平心裁物,名重月评。学者簪盍,讼者质成。王烈乡井,窦氏门废。”据《五盐蔡氏堪公族谱》图载:书院前有门楼,额曰“义方书院”,中为广坪,辟有园圃,移植花木。两旁为厢房,中为讲书堂,堂后有院,额曰“逸斋”,堂右有阁楼,四周有围墙。元代提举胡俊孚重修。明代废。

  龙光书院 位于江西丰城。宋绍兴元年(1131)陈自俯创建。初为陈氏义学,高宗赵构南巡至此,赐名“龙光书院”。前立大门,“中设大殿祀先师像,后建六经楼、仰止堂,左为讲堂,右为戒规堂。四方学者三百余人”。朱熹曾在此讲学一月,并撰写《龙光书院心广堂记》,阐明其理学思想。元至正、明嘉靖年间,均有修葺。现仅存最后1栋,为荣塘中学校舍。

  西润书院 位于江西高安。宋绍兴九年(1139)瑞州知州鲍贻逊建于县城之南,祀刘涣,以其号为院名。端平元年(1234),兵毁。三年,知州陈韔重建于城东(今高安城老汽车站)。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以知州讲学于此,有《西涧书院释莱讲义》传世。元至元十二年(1285),路总管高节与山长丁起晦等重修,有前门、壮节亭、燕居堂、讲堂、祠堂、12斋等,共计138楹,置学田1800斛左右。后废。

  新田书院 位于江西景德镇。宋绍兴十四年(1144)户部侍郎李椿年创建。嘉定间椿年从子大有率乡人共新之。有大成殿及堂庑斋舍等,置义田数百亩以教养乡族子弟,延李德俊等为师。后废。其地今尚称义学坞。

  桐源书院 位于江西贵溪。南宋乾道间高可仰创建于桐源。置膳田百亩,招收宗族及乡人子弟教之。以其地名之。汪应辰有记。宋末毁。元代可仰孙惠甫复建,元末复毁。明初裔孙元杰重建,未就而殛。宣德间(1426-1435)元杰孙吉昌始造屋数10楹,构堂3间,揭以旧匾。堂后为燕居之室,两旁结屋3间为学者讲习之所。成化间(1465-1487)胡居仁讲学其中,门人徐宏嗣主教事,一时称盛。王增祐有记。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吴继京重修。

  钤阳书院 位于江西分宜。又名钤冈书院。宋淳熙间创建。明嘉靖时,江西提学副使邹宝,曾有诗赞曰:“钤冈云尽秀江波,却喜来年复此过。”正德十五年(1520)为纪念邑人、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书院旧址建太常忠臣祠。万历六年(1578)重修,改称表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周开绪在表忠祠建义学。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杨长桂增建学舍6间,改名太常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因修水库,学堂被淹。

  长芗书院 位于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市)。宋庆元二年(1197)镇监李齐愈创建。元元贞二年(1296)山长凌子秀,直学朱继曾请于江东宣慰使嵇厚新之。厚有记。延祐间(1314-1320)浦江吴莱任山长。泰定二年(1325)进士方回请于总管段廷珪,与训导臧履、直学闵济重修。明洪武初举朱伯高为山长、张京伯为直学。四年(1371)朱受荐为府学教授,书院遂废。

  南轩书院 位于江西宜春。又名东湖书院。宋端平三年(1236)袁州知州彭芳创建于东湖滨。祀张栻(号南轩),故名。有讲堂、藏书阁、旧观阁、宣公祠、东西厢房等。淳祐间知州程公许重修,请胡安之主讲。元至元元年(1335)总管赵烈祖增建游乐堂、廉堂、让堂、休亭、清暑亭、园庵等。虞集为之记。赵文尝任山长。

  双溪书院 位于江西景德镇。宋淳祐间邑人赵源于浮梁置进士庄。元至元十七年(1280)其孙赵镇远以庄建书院于双溪之上,故名。有礼殿、敬简堂、十二斋。聘邑宋进士赵介如为山长。二十七年焚毁,次年廉访使姚燉捐金示倡,会同少府王存古、教谕程云瑞等择山水胜地北湖右介如别墅改建。聘王存古、黄士俊为山长。建燕居祠、人文堂、仰高堂及志道、据德、居仁、由义4斋。别立祠祀朱熹等。庐陵刘辰翁及赵介如并有《记》。皇庆二年(1313)知州郭郁延吴迂为山长。明初毁,后修复。万历间尚存。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废。乾隆间重修。复毁于咸丰间。位于江西靖安。清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冯渠创建。有奎楼1幢,两旁庑各3间,廊房左右各3间,置学田80余亩。嘉庆七年(1802),知县汪钟以书院地势低洼狭小,迁建于学宫后。有席屋3幢19间,左为丽泽堂,中为文昌宫,右为文昌先代殿及魁星阁,屋宇宽敞,高爽明亮,学舍周围遍植花木,环境优美。道光三年(1823),县志局对书院重加修葺,并绘图载入县志。时聘本县举人任山长,年薪120串制钱。每年由知县亲自考核课业一次,成绩分甲、乙等张榜公布,分别给予奖励。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停办,其学舍扩建为小学堂。

  道一书院 位于江西鹰潭。宋程绍开建。绍开又名绍魁,字及甫,号月岩,信州贵溪百丈岭人(明正德间划归新置之万年县)。宋德祐元年(1275)召集军民抗元卫乡,兵败归里隐居。取《孟子》“道一而已”之义,于乡里筑书院以会合朱、陆两家之说。内设朱、陆二人像以供祀。元吴澄传绍开之学。延祐间(1314-1320)嶶州婺源胡炳文曾任山长。

  慈湖书院 位于江西乐平。宋杨简知乐平时,首倡士民兴修学舍,阐明心学,以崇教化,余泽在人,感念不泯。元至元十九年(1282)知县翟衡谋于故宋丞相马廷鸾,兴建书院,祀杨简,赐额曰“慈湖书院”。二十九年马端临出任山长达26年。至正初年,危素撰《乐平州慈湖书院赡学田记》。元末兵毁,鞠为茂草。

  锦江书院 位于江西余江。原为宋长城乡邑人倪玠讲学之所。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玠子翰林待制倪镗即家塾而创,得敕赐额名“锦江”。聚书万卷,置膳田以淑后学。二十九年,又南迁,建有大成堂、敬义阁等,立祠于东,祀朱熹及真德秀乃至诸乡贤。公推师儒掌教,而于掌祠司财之事,皆择子弟为之。厚生徒廪食,隆进退坐立之礼仪。会课讲试一如常式。举凡六德六行五礼六乐,“先王之所以教而士之得于心而成其身者,悉于是乎肄业焉。”元贞二年(1296)王构有记。废于明万历七年(1579)。万历四十年,本族嗣人与安仁、东乡二族以先朝敕额,请于知县钱邦伟,复为倪镗祠。今圮不存。

  正德书院 位于江西上高。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蒙山银场提举姜云、侯孛兰奚所建。为官办银矿所办之书院。时有大成殿、明伦堂、两庑、六斋等。礼请原龙兴路学录邹民则主其事。招收山民子弟,授经书义理。后姜、侯相继离去,而书院日就敝坏。延祐二年(1315)提举陈以忠在邹民则的建议下又重加修整增建,置田。赵孟頫书额,吴澄、许善胜、姚云、邹民则皆有记。吴记赞姜、侯,陈等“当衮衮兴利之场,而切切兴学之务,其人识虑远矣”。而“名曰正德”则有“正民德之实”。

  静明书塾 位于江西贵溪。又名静明学舍、静明学塾。元皇庆间陈苑建以讲学之处。时官办书院为应科举专主朱学,陈苑独传陆氏心学,故不学举业。其学舍亦不名曰书院,以避官府之拘牵。高弟祝蕃、李存、舒衍、吴谦等号称江东四先生。苑子善益尊其其父藏书及遗著并额其书塾、设象示祀。祝蕃、李存之徒危素于天历、至顺间(1328-1330)曾教拜陈苑于塾,后复为益善立祀书塾,而记其事。

  贞文书院 位于江西丰城。元天历年(1329)揭悬创建,初名茜冈义塾。揭来成、揭来德、揭懋等先后主讲席。至正三年(1343),来成子揭傒斯改名贞文书院,以祀其父。有学田500亩。重视教师言行的示范作用,其择师,“不必记览之多也,不必言语之工也。择其有实行孝于亲,弟于长,敦于宗族,笃于外姻,信于朋友,仁于多里,行己有廉耻,待人能忠恕者”即可。

  凤仪书院 位于江西高安。原名筠阳书院。明正德八年(1513)瑞州府知府邝璠创建于宋县学故址。有正堂、大门、文化堂、会讲堂、诗经堂、书经堂、周易堂、春秋堂、礼记堂、仪门、正门、书楼、厨房、茶厅、过路亭等,另建有同梦堂,共有31间,颇具规模。嘉靖二十六年(1547),推官潘仲骖改名“尊道”,增难吾兴亭,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栻、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7贤。清康熙十年(1671),知府刘登科建,复名“筠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杨仲兴迁建城北,改名“凤仪”。其后兴葺不断,胡静园、熊少泉、熊锡祺等曾任山长。其址今为高安师范。仍存“凤仪书院”石刻横匾,正楷飞白,刀刻圆畅,笔力苍遒。

  昌黎书院 位于江西宜春。明嘉靖十八年(1549)以春台山东麓韩文公祠改建,为袁州府宜春、萍乡、分宜、万载4县生童治学之所。设有讲学、藏书、祭记之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增修,“堂庑巍然,楼阁翼翼,斋舍庖湢”一应俱全,聘浙江名儒张尧夫为山长,另委派府县教职兼司训。时每年二月报考,生童取录者酌给膏火费。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巡抚刘坤一曾颁发书籍一批,仔储书院。同治十一年,有学田1219亩,租谷折银680余两。学田收入供生童学膳、文具、修葺院舍等用。每年需将开支造册呈报府存案予以核销。不足时,由4县摊捐。清末改为袁州府中学堂,现尚存部分建筑。

  复礼书院 位于江西莲花。明隆庆六年(1572)刘元卿倡建于上_西乡书堂村,为惜阴会四乡会之一会所。万历十二年(1584)陈国相置膳田,以资书院。十七年(1589)建四先生祠,祀王守仁、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后增祀刘元卿。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

  龙山书院 位于江西丰城。清康熙三年(1664)知县何士锦以龙头山原三贤祠改建。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于沧岩,集银5600多两迁建于学宫之西,置庄田400余亩,岁收租息300余金,充书院经费,严立课程,亲自讲授。道光元年(1821)知县徐清选发现山长多“借村异地”,“故课日加损”,经费管理不善,遂整顿书院,扩建学舍。邑绅“竞输资,数逾万”,益童生膏火费。时聘请本地德才兼备者为山长。

  龙河书院 位于江西万载。原名龙山书院。清乾隆九年(1744)知县严在昌创建。十二年王都建、鲍瑄任首事。二十年知县朱崧移一城北龙河东岸、马脑山侧,改称“崇文”。二十四年易名“龙河”,嘉庆十二年(1807)县令周吉士详定山长条规,并刻之于石,嘉庆二十二年,首事高作楫、唐淦、陈锡龄,定山长束修120千文,薪水16千文。道光二年(1822)邑人宋寿昌之母闻氏,因院宇倾颓,独力重建。时知县卫鹓鸣增定章程数条。同治九年(1870)合邑重订章程,并刻之于石,有学田10560把(合422.2亩)、店房2间及官山、山场、花土等若干,以支付书院开支。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龙河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学校。院宇今仅存中厅和部分厢房,改建为万载中学学生宿舍。

  景仰书院 位于江西景德镇。又称景德镇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知兴圣纪率士绅共创建于王图江家坞。其址原为净土庵,乾隆十年知县李仙洲曾改为义学。十二年与同知郑之侨筹办书院,共捐银200余两,增修堂宇,事未竟而李、郑离任。十八年又拟续办未成。四十年因寺僧伐院内树木被告发,同知兴圣纪查明,批准创建书院。监生沈大振等前后捐银共700余两,输田62亩。四十一年工成。建有照堂5间,讲堂5间,后楼屋3间,左右厢房并堂侧廊房共6间,院外偏左屋2间供奉龙神。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名院。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增建讲堂、后堂各一”。咸丰间毁于火。光绪间重建于新址东门头(今胜利路京剧院所在地),今尚存石坊。

  瀛洲书院 位于江西新余。清咸丰元年(1851)知县张方巨创建于城南虎瞰山上。前后3进,有讲堂、惠心楼、书斋等50余间。光绪年间,邑人赵辉任山长多年,主张学生要劳逸结合,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其《开校》诗云:“鼓箧偕来授一篇,书声和绿满窗前。七分严饬三分驰,沂水春风活泼天。”清末停办。现存残屋数间,“瀛洲书院”匾保存完好。

  栗江书院 位于江西萍乡。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柳恩诚等倡议,并经知县顾家相申请立案而建。时萍乡北路生童以距城途远不能入县学者颇多,故柳氏等竭力提倡,并四出劝捐,集成巨款,建校舍60余间,置买田租900余石以为俸修膏火之资,以期“俾佳子弟肄业其中,枕经葄史,讲道论德,得以琢玉器成,在乡为贤士,在国为贤才”。三十二年改为栗江高等小学校。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