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书院
金鳌书院 金鳌书院,位于江西萍乡城南金鳌洲上。金鳌洲旧名金鱼,以其形似鳌,故改名金鳌。明万历年间,知县陆世绩建占鳌阁于洲上,祀奉文昌帝君。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贺邦桢重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沈延标改建成书院,取名“金鳌”,有占鳌堂、讲堂、敬业、乐群二斋等。四十七年,胥绳武任知县,重建院舍,改占鳌阁为冠山阁,悬“学钓鳌手”匾,本《孟子》“观为海者难为水”之意,改讲堂为“观水堂”,又建六贤祠,祀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胡安之等人,置东西三十六舍。道光六年(1826),被洪水冲毁,十三年(1833)邑士文运隆独力捐资修建,讲堂、学舍,焕然如旧。有义田10690把。欧阳鹤鸣、刘茂和、黄家骏曾任山长。自后兴学不断,清末改为学堂,民国间改名萍乡中学,至今弦歌不断。
冯川书院 冯川书院,位于江西奉新县城。清乾隆五年(1740),张绅徐光勋创建,招本县生徒肄业,所习多为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时文。知县吴鸣凤曾撰一联勉士。今仅存遗址。
石门书院 石门书院,位于江西新余石门山。又名蒙山书庄、凤台书院。明洪武年间,邑人梁寅建为讲学之所。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桂岩书院 位于江西高安。唐元和九年(814)幸氏家族建于桂岩,是我国最早具有教学活动书院之一。据南宋幸元龙《桂岩书院记》称:唐幸南容“尝卜此山,开馆授业”。南容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太子宾客。柳宗元称其“肆力文学,颇获士望”。其孙轼于中和二年(882)携家至郡城,书院遂废。南宋时曾重修。 留张书院 位于江西宜丰。唐天祐四年(907)张玉创建于县北云峰之麓。张玉,字云仙,唐天复二年(902)以诗举进士第,为起居郎,后出任九江观察使,兼提刑狱。“为人清介特立,不与俗伍。”不久,“济阴变闻,玉恸哭欲绝”。遂即日挂冠归新吴(今江西奉新)。后迁居筠州之横冈(今宜丰同安乡太平冈)。他为纪念祖先,建留张道院,取张氏留芳后世之意。后兼作书院,教张氏子弟,并将祭祀作为书院活动之一。元代张希文重修。清代院废,原址现为同安中学。
梧桐书院 位于江西奉新。又名梧桐书屋。南唐罗靖、罗简兄弟创办。宋、元、明仍兴学不断,其间先后订有童养规条、延师规、读书规、歌咏规、谈论规、奖学规、集会规、应宾规等。栽成多人,其中佼佼者有罗汝芳、罗从彦等“名儒大师”及白鹿书院学录罗思、东湖书院直学罗应等。 义方书院 位于江西宜丰。宋元祐四年(1089)蔡湮创建。集有志于学者教之,以30人为率。四方来学者甚众。有家贫者,给以资助。蔡年81卒,知县李以制绘像而祀之公宇,并为之赞曰:“义方推训,书屋百盈。平心裁物,名重月评。学者簪盍,讼者质成。王烈乡井,窦氏门废。”据《五盐蔡氏堪公族谱》图载:书院前有门楼,额曰“义方书院”,中为广坪,辟有园圃,移植花木。两旁为厢房,中为讲书堂,堂后有院,额曰“逸斋”,堂右有阁楼,四周有围墙。元代提举胡俊孚重修。明代废。
西润书院 位于江西高安。宋绍兴九年(1139)瑞州知州鲍贻逊建于县城之南,祀刘涣,以其号为院名。端平元年(1234),兵毁。三年,知州陈韔重建于城东(今高安城老汽车站)。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以知州讲学于此,有《西涧书院释莱讲义》传世。元至元十二年(1285),路总管高节与山长丁起晦等重修,有前门、壮节亭、燕居堂、讲堂、祠堂、12斋等,共计138楹,置学田1800斛左右。后废。 新田书院 位于江西景德镇。宋绍兴十四年(1144)户部侍郎李椿年创建。嘉定间椿年从子大有率乡人共新之。有大成殿及堂庑斋舍等,置义田数百亩以教养乡族子弟,延李德俊等为师。后废。其地今尚称义学坞。 桐源书院 位于江西贵溪。南宋乾道间高可仰创建于桐源。置膳田百亩,招收宗族及乡人子弟教之。以其地名之。汪应辰有记。宋末毁。元代可仰孙惠甫复建,元末复毁。明初裔孙元杰重建,未就而殛。宣德间(1426-1435)元杰孙吉昌始造屋数10楹,构堂3间,揭以旧匾。堂后为燕居之室,两旁结屋3间为学者讲习之所。成化间(1465-1487)胡居仁讲学其中,门人徐宏嗣主教事,一时称盛。王增祐有记。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吴继京重修。 钤阳书院 位于江西分宜。又名钤冈书院。宋淳熙间创建。明嘉靖时,江西提学副使邹宝,曾有诗赞曰:“钤冈云尽秀江波,却喜来年复此过。”正德十五年(1520)为纪念邑人、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书院旧址建太常忠臣祠。万历六年(1578)重修,改称表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周开绪在表忠祠建义学。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杨长桂增建学舍6间,改名太常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因修水库,学堂被淹。 长芗书院 位于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市)。宋庆元二年(1197)镇监李齐愈创建。元元贞二年(1296)山长凌子秀,直学朱继曾请于江东宣慰使嵇厚新之。厚有记。延祐间(1314-1320)浦江吴莱任山长。泰定二年(1325)进士方回请于总管段廷珪,与训导臧履、直学闵济重修。明洪武初举朱伯高为山长、张京伯为直学。四年(1371)朱受荐为府学教授,书院遂废。 南轩书院 位于江西宜春。又名东湖书院。宋端平三年(1236)袁州知州彭芳创建于东湖滨。祀张栻(号南轩),故名。有讲堂、藏书阁、旧观阁、宣公祠、东西厢房等。淳祐间知州程公许重修,请胡安之主讲。元至元元年(1335)总管赵烈祖增建游乐堂、廉堂、让堂、休亭、清暑亭、园庵等。虞集为之记。赵文尝任山长。 双溪书院 道一书院 位于江西鹰潭。宋程绍开建。绍开又名绍魁,字及甫,号月岩,信州贵溪百丈岭人(明正德间划归新置之万年县)。宋德祐元年(1275)召集军民抗元卫乡,兵败归里隐居。取《孟子》“道一而已”之义,于乡里筑书院以会合朱、陆两家之说。内设朱、陆二人像以供祀。元吴澄传绍开之学。延祐间(1314-1320)嶶州婺源胡炳文曾任山长。 慈湖书院 位于江西乐平。宋杨简知乐平时,首倡士民兴修学舍,阐明心学,以崇教化,余泽在人,感念不泯。元至元十九年(1282)知县翟衡谋于故宋丞相马廷鸾,兴建书院,祀杨简,赐额曰“慈湖书院”。二十九年马端临出任山长达26年。至正初年,危素撰《乐平州慈湖书院赡学田记》。元末兵毁,鞠为茂草。 锦江书院 位于江西余江。原为宋长城乡邑人倪玠讲学之所。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玠子翰林待制倪镗即家塾而创,得敕赐额名“锦江”。聚书万卷,置膳田以淑后学。二十九年,又南迁,建有大成堂、敬义阁等,立祠于东,祀朱熹及真德秀乃至诸乡贤。公推师儒掌教,而于掌祠司财之事,皆择子弟为之。厚生徒廪食,隆进退坐立之礼仪。会课讲试一如常式。举凡六德六行五礼六乐,“先王之所以教而士之得于心而成其身者,悉于是乎肄业焉。”元贞二年(1296)王构有记。废于明万历七年(1579)。万历四十年,本族嗣人与安仁、东乡二族以先朝敕额,请于知县钱邦伟,复为倪镗祠。今圮不存。 正德书院 位于江西上高。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蒙山银场提举姜云、侯孛兰奚所建。为官办银矿所办之书院。时有大成殿、明伦堂、两庑、六斋等。礼请原龙兴路学录邹民则主其事。招收山民子弟,授经书义理。后姜、侯相继离去,而书院日就敝坏。延祐二年(1315)提举陈以忠在邹民则的建议下又重加修整增建,置田。赵孟頫书额,吴澄、许善胜、姚云、邹民则皆有记。吴记赞姜、侯,陈等“当衮衮兴利之场,而切切兴学之务,其人识虑远矣”。而“名曰正德”则有“正民德之实”。 静明书塾 位于江西贵溪。又名静明学舍、静明学塾。元皇庆间陈苑建以讲学之处。时官办书院为应科举专主朱学,陈苑独传陆氏心学,故不学举业。其学舍亦不名曰书院,以避官府之拘牵。高弟祝蕃、李存、舒衍、吴谦等号称江东四先生。苑子善益尊其其父藏书及遗著并额其书塾、设象示祀。祝蕃、李存之徒危素于天历、至顺间(1328-1330)曾教拜陈苑于塾,后复为益善立祀书塾,而记其事。 贞文书院 位于江西丰城。元天历年(1329)揭悬创建,初名茜冈义塾。揭来成、揭来德、揭懋等先后主讲席。至正三年(1343),来成子揭傒斯改名贞文书院,以祀其父。有学田500亩。重视教师言行的示范作用,其择师,“不必记览之多也,不必言语之工也。择其有实行孝于亲,弟于长,敦于宗族,笃于外姻,信于朋友,仁于多里,行己有廉耻,待人能忠恕者”即可。 凤仪书院 位于江西高安。原名筠阳书院。明正德八年(1513)瑞州府知府邝璠创建于宋县学故址。有正堂、大门、文化堂、会讲堂、诗经堂、书经堂、周易堂、春秋堂、礼记堂、仪门、正门、书楼、厨房、茶厅、过路亭等,另建有同梦堂,共有31间,颇具规模。嘉靖二十六年(1547),推官潘仲骖改名“尊道”,增难吾兴亭,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栻、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7贤。清康熙十年(1671),知府刘登科建,复名“筠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杨仲兴迁建城北,改名“凤仪”。其后兴葺不断,胡静园、熊少泉、熊锡祺等曾任山长。其址今为高安师范。仍存“凤仪书院”石刻横匾,正楷飞白,刀刻圆畅,笔力苍遒。
复礼书院 位于江西莲花。明隆庆六年(1572)刘元卿倡建于上_西乡书堂村,为惜阴会四乡会之一会所。万历十二年(1584)陈国相置膳田,以资书院。十七年(1589)建四先生祠,祀王守仁、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后增祀刘元卿。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 龙山书院 位于江西丰城。清康熙三年(1664)知县何士锦以龙头山原三贤祠改建。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于沧岩,集银5600多两迁建于学宫之西,置庄田400余亩,岁收租息300余金,充书院经费,严立课程,亲自讲授。道光元年(1821)知县徐清选发现山长多“借村异地”,“故课日加损”,经费管理不善,遂整顿书院,扩建学舍。邑绅“竞输资,数逾万”,益童生膏火费。时聘请本地德才兼备者为山长。
景仰书院 位于江西景德镇。又称景德镇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知兴圣纪率士绅共创建于王图江家坞。其址原为净土庵,乾隆十年知县李仙洲曾改为义学。十二年与同知郑之侨筹办书院,共捐银200余两,增修堂宇,事未竟而李、郑离任。十八年又拟续办未成。四十年因寺僧伐院内树木被告发,同知兴圣纪查明,批准创建书院。监生沈大振等前后捐银共700余两,输田62亩。四十一年工成。建有照堂5间,讲堂5间,后楼屋3间,左右厢房并堂侧廊房共6间,院外偏左屋2间供奉龙神。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名院。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增建讲堂、后堂各一”。咸丰间毁于火。光绪间重建于新址东门头(今胜利路京剧院所在地),今尚存石坊。 瀛洲书院 位于江西新余。清咸丰元年(1851)知县张方巨创建于城南虎瞰山上。前后3进,有讲堂、惠心楼、书斋等50余间。光绪年间,邑人赵辉任山长多年,主张学生要劳逸结合,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其《开校》诗云:“鼓箧偕来授一篇,书声和绿满窗前。七分严饬三分驰,沂水春风活泼天。”清末停办。现存残屋数间,“瀛洲书院”匾保存完好。 栗江书院 位于江西萍乡。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柳恩诚等倡议,并经知县顾家相申请立案而建。时萍乡北路生童以距城途远不能入县学者颇多,故柳氏等竭力提倡,并四出劝捐,集成巨款,建校舍60余间,置买田租900余石以为俸修膏火之资,以期“俾佳子弟肄业其中,枕经葄史,讲道论德,得以琢玉器成,在乡为贤士,在国为贤才”。三十二年改为栗江高等小学校。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