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南平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南浦书院

  南浦书院,位于福建浦城东隅里越王山麓。原为宋儒真德秀读书处。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吴镛改建为书院,梁章钜曾在此讲学。建筑宽敞,正中为讲堂,堂右有斋室4间。左有祠。堂前回廊,南北各造大门;堂后为厅,厅外右有长廊,前后18间,为生童学习场所。厅堂隔以疏栏,左右各开1门,右门外耳舍3间,为厨府、洗澡之所。文昌楼后,南为“炼丹井”,循石阶北上,有院花墙,中构月华亭,渡以小石桥;亭以上又为讲堂,堂后时木斋,为山长藏憩之所,斋后有唤鹤亭,堂后墙外为铁苗岩。左右斋室各4间;下栋为中堂,左右斋室各2间。院前有大门,上勒“南浦书院”石额。门左右矮墙,内有美蓉池;池上石桥,桥中有亭,池旁乔木萧森,石洞幽窈,近峰拥抱,远曲回怀。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浦城官立高等小学。

坐看吴粤两山色;
默契羲文千古心。

  • 宋代真德秀题南浦书院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位于福建建阳;考亭原是朱熹之父朱松(号韦斋)卜居之所。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自崇安徙建阳,加以修筑。以四方来学者众,又在其东建竹林精舍,更匾曰“沧洲”(因四周环水而得名)。前为明伦堂。朱熹晚年,虽受攻击,仍于此讲学不休、著述不辍,对闽学学派发展影响极大。淳祐四年(1244)御赐“考亭书院”匾。元大德间郡判方逢辰、县尹郭瑛捐置义学田。至正元年(1341)通守刘伯颜作文公祠堂。明天顺六年(1462)推官古缉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颁赐“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悬于集成殿左右。几百年间,历经重建修葺,面积达1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石坊、仪门、集成殿、启贤祠等。今仍存明朝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石坊造型古朴,结构轩昂,上面雕刻麒麟、雄狮、凤凰、仙鹤等禽兽像。原矗立于书院集成殿的朱熹石刻画像,也保存完好。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 宋代朱熹题考亭书院

爱君希道秦;
忧国愿年丰。

  • 宋代朱熹题考亭书院
 

道迷前圣统;
朋误远方来。

  • 宋代朱熹题考亭书院

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
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

  • 清代康熙题集成殿

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位于福建武夷山。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古街。朱熹当年寓居五夫里时曾在此讲过学。“兴贤”即深寓“兴贤育秀”之意。元初,书院被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乡人连成珍等14人首倡,经崇安县令张翥支持而重建。书院原占地2000余平方米,全栋分3进,前为正厅,中为书院,后为膳宿处及文昌阁。书院大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饰有砖雕花鸟人物,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左为“礼门”,右为“义路”的横额砖刻。1988年,崇安县人民政府重修,书院内辟有朱熹生平陈列室。

穆穆皇皇大圣人,宗庙之万世喾富;
跄跄济济唯君子,能由是路登紫阁。

  • 清代张东鸣题正堂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裁成礼乐,参赞天人。

  • 清代张东鸣题兴贤书院
 

其他主要书院简介

  和平书院 位于福建邵武。唐末黄峭创设于县城和平街小西门。清代仍为当地学子读书之所,成才者不少。书院门匾上刻有“和平书院”四字;院中正堂的悬楼横匾所刻“天开文运”四个隶书大字尚存;堂前悬一木匾书“毓贤”两个正楷大字。民国时改为和平第一高等小学校。

  定夫书院 位于福建南平。宋游酢(字定夫)祖居建阳禾平里,其5世孙迁南平精溪,后复迁县之南山凤池乡,设定夫书院讲学。明嘉靖间,分巡佥事吴朝风,与府、县官员又建二门及二廊。现南平凤池乡一小山丘上尚存遗址。

  云根书院 位于福建政和。宋县尉朱松建于县西熊山上。其子朱熹岁时来谒祖坟必宿于此。后圮。明嘉靖间知县俞时歆建于福庆堂后。隆庆间毁于火。万所间邑人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谭垣建学舍。

  芦峰书院 位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宋乾道间蔡沈建,孙公亮拨田300亩,以赡来学者。淳祐三年(1243)赐额“芦峰书院”。元泰定间,裔孙希仁建尊道堂,堂前另建2堂,左曰传心,以祀朱子,右曰思敬,以祀西山(蔡元定)、九峰(蔡沈)。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建。后为后山祠。

  武夷精舍 位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又名武夷书院、紫阳书院。宋淳熙十年(1183)朱熹奉祠归武夷,以祠营建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地广数亩,时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石门坞、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朱熹自称仁智堂主,曾校注孔孟经书,阐微补缺,写成《四书集注》等重要著作,同时还聚徒讲学,蔡元定、游九言等曾受业于此。后其子朱在、孙朱鉴加以修葺、扩充。景定二年(1261)知县林天瑞创“古心堂”,由朝廷设山长主其事,官府拨给公田以供束修、膏火。咸淳四年(1268)大加营建。程志庸尝任山长。元代续行修葺。至正间,毁于兵火。明正统十三年(1448)朱熹8世孙朱洵澍重建。自后遂为朱文公祠。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王和辟地重葺,匾曰“武夷书院”。通判林秉全建坊溪畔,表曰“紫阳门路”。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府刘佃题“大宋道德之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抚张仲举重建,知府刘芳标改名紫阳书院。五十六年总督觉罗满保倡修。康熙间所建厢房今尚残存。

  延平书院 位于福建南平。宋嘉定二年(1209),南剑州知州陈宓以剑浦(古称延平,今南平)为杨时、罗仲彦、李侗、朱熹四贤讲学之乡,乃于城南九峰山李侗(后人称延平先生)祠旁,仿白鹿洞规式,建立书院。有礼殿以祀孔圣;有祠堂以祀四贤及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廖德明、黄幹诸人。聘蔡念成为院长,延李燔定学规,捐俸买田以养诸课生。另有斋堂、濯缨亭、风云桥。元末毁于兵。明延平知府俞廷芳,建堂专祀李侗。此后原阁、亭、桥亦复旧观。正统间复毁。景泰、嘉靖、万历间,地方官各仍相继重修。崇祯七年(1634)毁。清光绪七年(1881)始重建。

  西山书院 位于福建浦城。宋嘉定十三年(1220)真德秀由集英殿修撰抚江西,因丁母忧返梓。翌年筑精舍于长乐里仙阳镇,与朋辈讲学其中,并建睦亭,自为之记。宝庆三年(1227)始迁至县治东南越山之麓(今森林公园),复建拱极堂于后,亦为之记。元延祐四年(1317)赐名“西山书院”,以祀真德秀。明、清两代几经修葺重建,现尚有遗迹可考。

  湛庐书院 位于福建松溪。宋宝庆三年(1227)邑人为纪念朱熹所筑寓所“吟室”(读书著述旧址)创建书院于湛庐剑峰之麓。濒于星溪,景物优美。院内厅堂中祀朱熹像,两边配以黄震、蔡沈、刘子翚、真德秀南宋四大名儒画像。大厅为讲堂,边房为学生宿舍,教以濂、洛、关、闽之学。还置有农田,作为办学经费和膳食津贴,时称“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长吟。时而玩峰头之月,时而鼓洞口之琴,时而停檐前之竹,时而听窗外之禽。文射北斗之光,一灯频燃藜火,山抎南天之秀,万象尽罗胸襟”。元至顺四年(1333)杨时7世孙杨缨任山长多年,学者接踵阿而,求道者摩肩而候。至正十六年(1358)因当时地方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湛庐山祭祀朱子,往返不便,迁院于城内县治之右,并奏请朝廷赐院额“湛庐书院”,原院改为僧舍,称“下祠”。明、清两代,院址或迁山下,或置城内。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潘汝诚,好学尊儒,振兴文教,决定既保存山下书院,使好静士子深造学问,又恢复城内书院,使居家童生就近入学,且便地方官朔望拜谒先贤,因此,先把山麓“下祠”恢复为湛庐书院,又将城南石壁禅寺改为城内湛庐书院(今松溪一中)。道光初年仍十分兴旺。鸦片战争后,山麓书院逐渐衰败,淹没于荒草石之中。

  屏山书院 位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宋刘子翚(号屏山)弃官归隐后创建。淳祐二年(1242)理宗为褒扬其教育功绩,钦命扩建节院,赐名“屏山”。院后三峰叠翠,院前潭水流芳,四周为“春林绕舍青”的合抱大树,“更凿庭下池,溶溶浸山影”,处于“门馆终日静”的环境。建筑宽敞轩昂,布局完善。据《刘氏家谱》卷一《屏山书院图解》载:“书院屋分三进:一为门厅,左右穿廊,中空地多植桂树,凿月池一。一为正厅,内设六经堂,悬屏山先生手书《六经堂规训》;堂侧先生燕居室,东西各设书斋:东为复斋,悬先生手书《复斋铭》,西为蒙斋,悬先生手书《蒙斋铭》。一为后堂,有左右庑廊,设塾匾曰‘读书’,先生手书。膳食起居均备。”收授生徒,面向“乡人子弟”,不分贫富,“随其气质而授之”。朱熹曾在此教授《易》理,黄铢则以“六经”为主。造就了不少人才。元初毁于兵火,明初重建。清末民初再度毁废。现仅留遗迹。

  洪源书院 位于福建武夷山。宋宁武州司马参军熊禾建,初名洪源书室。宋亡,禾绝意仕进,隐居于此,以轩昂气节和精深学识吸引大批学者,“阿方来学者云集,粝食涧饮,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砺”,遂扩建为洪源书院,设传衷堂、道源堂、渊源师友祠、熊氏忠孝节义祠等。熊禾卜居此地达12年之久,曾分别上《重修武夷书院疏》、《重建朱文公神道门疏》,以弘扬朱子之学,并通览朱子诸书,择其精要辑为《文公要语》,还撰有《诗说》、《春秋议参》等著作,留下《升贞观记》、《谒隐屏书院》等诗文。明中叶,书院倾圮。熊禾12世孙熊之璋将其整葺一新,并改称熊勿轩先生书院。后废。

  云岩书院 位于福建光泽。地处城南云岩山,原为宋理学家、探花李方子未第时读书处,也是他被宰相史弥远除国子监学录之职后讲学处。建有烟雨亭,供人憩息眺望。后书屋倒塌。元天历二年(1329)邑令况逵重修,外翼回廊,凿地引泉,四时不涸,书室多间,讲堂宽敞。明弘治五年(1508)毁于兵,李茂继造茅屋奉以香火,命子庆元读书于此。正德十二年(1517)冬改建。万历三十六年(1608)县令罗布尹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毁。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王吉用复建新址,祀李方子。乾隆三年(1738)再度修建,成其巨观,焕然一新。后废。

  道南书院 位于福建南平。明正德间延平(今南平)知府欧阳铎,始建于城北龙山麓。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府任宗延重建于紫云岗。中为讲堂,上有文昌阁,左为四贤堂,外为官厅、斋舍。乾隆十一年(1746)巡道张坦收取南平“义学”(尚有以前社学)之田租,归书院使用。后南平知县陶敦和,以师生膳馔不足,筹措300金添置田谷,将剩余银两交典当商生息供膳。复加府、县案判充公之田租,以及清理寺庙余租银两充实之。至此,颇具规模。嘉庆间掌教率生员禀请府县清复梅山寺田产,以整修书院,并广斋舍。同治间巡道周复瀛每月拨大洋48元,为新生童增膳。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延平中学堂。现为南平一中。

  正音书院 位于福建邵武。清雍正初创建。教授官话(即普通话),使当地人出省做官者能通晓官方语言,顺利办理公务。主要录取童生、生员入学。延语音正确、学问宏博者任教。官方每年按师生名额核拨膏火。雍正帝死后,府县视正音非急务,漠然置之,膏火常不继。乾隆十七年(1752)郡守刘嗣孔将邵公祠(祀明代知府邵惠久)迂进书院,因此享用邵公香火祭资,借以维持四十二年,邑绅魏邦泰自愿将每年380石田租及两幢房屋捐赠书院。道光间,闽省各县正音书院相继停办,该院也改习诗文。咸丰八年(1858)被焚。随后以西塔文昌宫倾塌旧料重建书院,然乏膏火,仍无法课业。光绪三年(1877)县令王金城从全县税契中以每契价1两提取1.2钱(即12%)办法筹集资金,书院赖以复兴。宣统三年(1191)停办。民国间改办女子学堂。

  华阳书院 位于幅建顺昌。清乾隆十四年(1749)署知县张元芝建于县城右。二十八年增建萃英堂、鉴亭、涵清阁、步云亭,请生肄业其中。道光十年(1830)邑人合资购左右基址扩建。邑诸生李尔荣捐田46亩,以田租供膏火。

  杭川书院 位于福建光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邑人以城东施家巷义学旧址改建。堂宇巍峨,设有考棚,移紫阳书院财产充用。嘉庆十七年(1812)毁于火,同年重建,道光九年(1829)修。20世纪20年代为福民小学校。现为县实验小学。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