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书院 共学书院,位于福建福州。原为设于西门街北之怀安县学。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巡抚许孚远改建为书院。后提学副使岳和声加以修葺扩建,有观生堂、时习堂、求我轩、道南翼统祠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总督王国安、巡抚金铉予改旧制而新之。四十一年巡抚李斯义修葺学舍,延师课士。四十六年鳌峰书院成立,两院互为辅翼。尔后,共学肄业生优秀者升入鳌峰,便有“上下庠”之别。
古藤书屋 古藤书屋,位于福建福州。创建于清代。
观文书院 观文书院,位于福建福州。创建于清代,曾设劝课所,讲授树桑养蚕之法。
陶南书院
龙泉书院 龙泉书院,位于福建平潭。清光绪六年(1880),在平原乡龙泉山麓龙泉寺内设立书院,以奎光阁作为讲学场所。民国九年(1920)五月,随着新学兴起,书院改为第四区公立第五国民学校。
兴文书院 兴文书院,位于福建平潭。清雍正九年(1731)海坛镇总兵吕瑞麟创建。延师课徒,为平潭最早的学校。设山长、监副、教官等,课业以八股制艺为主。至道光八年(1828)同知沈钦霖拨乌石埔等处荒地380亩,年纳草租76千文,充作月课膏火,至此始有固定经费。1920年改为平潭县第一区第一高等小学。
水南书院 水南书院,位于福建莆田。宋高宗年间,邑绅林国钧延理学名儒林光朝在红泉书院讲学。每岁从学者不下数百人。光朝死后,其弟子林亦之继之;亦之死后,林纲山又继之,称为红泉学派。明正德七年(1512)巡按李如圭将旧红泉宫改为水南书院。中建圣庙,后为讲堂。
其他主要书院简介 龙江书院 位于福建福清。宋宣和六年(1124)创立于海口龙山北麓。后镇官陈麟以钱30万重修,附以书堂数楹,为士人讲学之地。林光朝、林亦之、陈藻三相继讲学于此。后为倭寇所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建,仍悬宋时匾额“文庙”。万历二十年(1592)议者以学校无两庙之制,更匾“龙江书院”。春秋致祭如前。 龙峰书院 位于福建长乐。为宋儒刘砥、刘砺读书处。朱熹避伪学之谤时曾寓此,二刘从而受业。明永乐时,郑和奉使海上,尝加修葺,因名三宝岩。弘治间知县潘府建为书院。万历四十二年(1614)更名晦庵岩。岩奇削,有朱熹手书“读书处”3字。石门上建祠祀朱熹,以二刘配祀。 旭山书院 位于福建南安。建于宋代。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至此讲学,教授地方推选的优秀学人。朱熹从此扬名,各地争相请其讲学。讲学主要教条有:①五教之目: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息欲,迁善改过。④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莫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之己。以后成为其所订《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朱熹讲学还颂扬闽南民风淳朴,知书识礼,反对妇女中三姑六婆(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师婆、媒婆、虔婆、药婆、稳婆)的习气,故闽南之地妇女剃发为尼者极少。朱的文风对闽南社会很有影响。宋、元、明、清以来,闽南地区一些文人学士,颇有探研朱子学说出名者。 观澜书院 位于福建福州。明永乐间建于螺洲乡洲尾村江浒。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三才子(林岊、林峦、林頳)谢绝朝廷征召,“抱朴守真,矢志不仕”,读书于此。书院临江,潮起百舸争流,潮退黄沙耀金,游目骋怀,足以怡情。右旁有著名古迹螺女庙。左边岸际嵌有明王侢(洪武二十三年举人)手书“曲水观澜”擘窠大字石刻,笔力雄健,江心仰望,蔚为壮观。清代,奎光阁为儒者设帐课徒之所。乾隆间林景达慕先世三才子高风,隐于渔樵之间,垂钓曲水江滨,并在奎光阁内招徒讲学。清末林光霭、林光谱先后讲学于此。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改为私立观澜小学。 罗川书院 位于福建罗源。清康熙十五年(1676)知县蔡彬改水陆寺后文昌祠为永贞义学。乾隆时知县文谢生募建,旋解任,署知县嵇璇继修之。二十年田宏甸围以墙,增建大房,二廊左右房各3间。二十五年知县梁翰倡捐,邑人捐助至千百金,割水陆寺前地建丽泽堂,上有楼,祀文昌,前后为房大小共12间,中为大堂,前筑屏墙,额曰“罗川书院”。其后好义者又往往捐产业充之,规制略备。 越山书院 位于福建福州。越山(屏山)麓山库巷之绵绕山堂,堂中旧有书院一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巡抚陈滨修复。道光六年(1826)知府王耀辰修建,先后延进士赵轩波、林懋勋、何嵩祺、廖骧为山长,书院专为福州府属10县生员、童生而设。经费大部分来自学田(即越山洲的洲田)收入,官府拨有官帑,官绅亦有捐助。 吴航书院 位于福建长乐。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贺世骏改天后宫而成,中祀朱熹及弟子8人。旁构书舍20余间,左建育才堂1座。嘉庆十二年(1807)知县杨清轮修葺。咸丰十年(1860)绅士郑元模等劝捐重修。中座匾曰“讲堂”。堂左右各有楼为学舍。设有膏火店租、膏火田业,膏火公业等,作为书院费用。清末改学堂。院产充县学堂经费。 文山书院 位于福建闽侯。文山原名芒山,山之阴有芒山书院,后芒山改名文山,书院亦随之更名,现当地人称“书斋里”,清乾隆六十年(1795)林则徐11岁时,曾就学于此。院后山峦起伏,前有小溪,涓流淙淙,颇为清静。现存院舍为平房,房前一堵矮墙作为围屏。屏前3米处,为木结构3间小厅,厅两边为厢房。厅、厢房的窗棂花纹细致古雅。 文泉书院 位于福建闽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新壶里太学生黄作宾创建于坂东镇新壶、林田、塘板三村交界处登高山麓。初名“崇文”,只聘一秀才讲授“四书”、“五经”、《左传》、《战国策》,以及诗、词、歌、赋等。光绪十五年(1889)新壶里人黄增建议扩建,知县胡庆荣赞助筹募,购置田亩,于院前兴建二进讲堂一排,肄业书舍70余间,及其他杂屋。前凿泉井,水质甘洌,因此改名文泉书院。各乡士子就学者络绎不绝。十七年聘福州黄人谷为山长。每年二月中旬,出县课卷甄别定出等第,厚加奖赏,列榜院门。平时则一月2次课卷甄别,由山长定评。继黄人谷后,历任山长有进士庄鼎元、赵以成、林师望、唐瀚波,举人李骏斌等。其中以李骏斌最引人瞩目,李思想进步,戊戌变法时,拥护康、梁改革旧政主张;学术上除精通“四书”、“五经”外,还擅长医术、天文、数学和书法,主院期间,增授几何、代数两科。1913年改为闽清私立文泉中学校,1916年改名福建省闽清县公立中学校,现为闽清县第二中学校舍之一部分。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