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位于安徽安庆。清顺治九年(1652)操江巡抚李日芃(字培原)创建于府学东魁星楼址,故初名“培原”。有正门,讲堂名礼让堂,经正阁贮经史典籍,号舍、东西六斋居诸生,崇儒祠祀宋五子,祠后屋二楹,为培原先生讲学处。康熙十年(1671)巡抚靳辅饬知府姚琅重修,请府学教授庄名弼“勤课生童,讲贯理学”,“月有课,日有讲,每励师儒以伦常之道,切实之义。”课卷汇集评定甲乙,曾择优刊印《书院会艺》。“力崇正学,鼓舞人才,士习还醇,文风丕振。”十五年,布政使徐国相捐俸银320两,复屋15楹。二十年、二十三年巡抚徐国相、薛柱斗先后增修,集郡邑生讲学其中。四十八年巡抚叶九思重修,更名“修永”。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赐帑银1000两,诏建为省城书院,增建碑亭,修葺礼让堂,增号舍,置学田111亩,佐膏火之资。乾隆初,改名“敬敷”。三年(1738)奉旨荐生员陶敬信、江有龙送部引见诏用。十七年定学额内外课各24名,内课月膏火银1.8两,外课0.6两,附课无定额,亦无膏火。“延名师,择各属有志行之士,相与讲明实学。”嘉庆二十四年(1819)巡抚姚祖同增外课20名。定每岁二月为巡抚课,三月为藩司课,四月为臬司课,五月为郡守课,六月又由巡抚课,周而复始。每月十八为山长课。课卷评超、特、一等,按等赏银。凡巡抚上任之初,必临书院。每年二月甄别升降内外课诸生,升内课者,终年膏火有给;列外课者,给少量笔札之费。道光三年(1823)巡抚陶澍倡率捐廉,得银4000两,置桐城新生洲产一处,岁可课银800两,以永为膏火之需,并改新生洲名为崇文。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同治初,总督曾国藩移建近圣街后岗,每月提厘局征收银为诸生膏火之费。光绪元年(1875)署布政司孙依言详请巡抚裕禄命有司大加修建,可容生徒百数十人,又倡捐经史书籍存院,藏书益富。二十四年布政司于荫棠、按察司赵尔巽移建集贤门百子桥,后改为武备学堂。著名山长有剂大櫆、王西园、全祖望、姚鼐诸大师。二十七年(1901)改为安徽高等学堂,后改为省立第二中学。
旧学共商量,二三子敬念圣言,群居终日; 宏规起堂构,三四载还温故业,回忆当年。
泡影悟浮生,便三万六千日,也有了期,只惭一度宰官身,鹿鹿鱼鱼,于国于家,毫无寸补; 诗书承旧业,纪十七八九龄,即持正念,历数从前经过事,明明白白,而今而后,不负初衷。
|
|
 |
凤鸣书院
凤鸣书院,位于安徽怀宁。清道光三年(1823)知县彭广钟集七乡捐款创建于县城丰备仓旧址。前为大门,左右为书舍,中为敬业堂,堂左右各有一厅,后为凤鸣楼。生童月官、斋各一课,官课由县令评定甲乙,分给膏火,奖赏由县令捐俸酌给。斋课山长评定,亦略有膏火,无奖赏。后以居乡士子来城应课不便,分乡送题应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凤鸣小学堂,后改为怀宁县立中学。
与诸生术业相亲,仿鹿洞鹅湖,各守宗风登讲台; 愿此地人文大起,到凤池麟阁,莫忘听雨坐寒窗。
与诸生结文字因缘,相期春诵夏弦,一片承平歌雅颂; 尽我辈做秀才份量,莫忘先忧后乐,千秋经济裕皋夔。
学术贯中西,开二十周太平,于五大洲中间立足; 精心追孔孟,宏三千年宗教,与诸君子分任仔肩。
|
|
山枕大龙高,看长江潮涌,天柱云蒸,果何时仲毓有灵,急欲登台呼皖伯; 堂开鸣凤盛,愿冬夏读书,春秋习礼,与多士切劘不倦,敢云讲学媲文翁。
潜岳西来,到此间气象岩岩,士品应从高处立; 大江东去,任终古波涛滚滚,文风须向上游争。
|
雷阳书院
雷阳书院,位于安徽望江县城东门外。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字来仙)筹银160两,建于县城东门外。取待四方寒土之来学者之义,故名“来仙”。首任山长韩学奭,继有宋文芳、曹鼎、檀榄等人,皆望江名儒。分文生月课、童生常课教学。有义田年可收租谷240石,以供膏火之需。二十二年知县伊巘重葺,捐俸置田。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狄宽修葺,以其地处雷水之阳,改名雷阳书院。嘉庆间,名儒、知县师范常来院督教,并亲为讲授。咸丰八年(1858)塌于水灾。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林调阳重建于城内东隅,中为讲堂,后置藏书楼,左右建两庑,规模宏敞。二十年,增建魁星阁,学田租额亦增至1170石,教学兴盛。三十一年(1905)改为望江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望江中学迁到此办学。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望江中学五十年校庆之际,由众多校友捐款,重新整修雷阳书院。1998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 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
|
慈湖书院
慈湖书院,位于安徽望江县桃岭乡慈湖畈,始建年代不详。元朝大儒王幼学60岁回乡后,讲程朱之学于此。书院故址已废。
流水接慈湖,道统常钦王幼学; 高山连值雪,诗怀每忆李青莲。
|
|
流水接慈湖,问幼学而还,谁承道统; 高山连值雪,倘谪仙尚在,同放诗怀。
|
培英书院
培英书院,位于安徽宿松县北乡。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由绅士贺人凤就水月庵山后私塾改设,以贺氏捐款及学费为常年经费,学生十二名。后改初等小学堂。
活水话源头,须知逝者如斯,莫放驹光空过隙; 青山排对面,哪怕高哉无极,得行云路好登梯。
|
有救世心肠,四壁萧然,只好从扶持花木,调护虫鱼,培这些元气; 无著书本领,一身老矣,亦聊以讽咏诗歌,摩挲图史,养自在天机。
|
松滋书院
松滋书院,位于安徽宿松县城。清乾隆十三年(1748)邑绅石述、石山、石之珍捐房屋一幢作义学,后改建为书院,名“松滋”。有头门、正厅、二门、左右厢房、书舍、养正堂等房舍。咸丰间毁于兵,旋修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松滋高等小学堂。
翰苑文章朱字绿; 名山风雨白牙青。
|
北瞻荆楚黄鹤楼,绝唱犹新,纵诸生才过青莲,漫夸手段; 南眺湘吴白鹿洞,遗风未坠,愿多士学宗朱子,莫负心传。
|
丰乐书院
丰乐书院,位于安徽枞阳汤沟镇。清代刘大櫆、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宋家埠塾师宋小金,曾贴讽刺长联于丰乐书院大堂。当地欲加害,作者遂外逃。
书院本众姓公门,痛东福这个狗才,攀缘大族,欺压小家。士子学堂,已作周家饭店;先贤文庙,反为刘氏烟场。教尔曹快快滚登,免得一鞭齐赶出; 局董乃吾乡总领,恨光烈那些狼狈,贪财作弊,见利垂涎。明吃新租,遂教空征梅水;暗吞巨款,致使损溃天堤。笑尔辈洋洋得意,可知八代被喧翻。
|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青阳书院 位于安徽怀宁。建于县城余忠宣公祠内。祀元余阙。“昔忠宣公战守之暇,率诸生讲性命之学,战士擐甲以听”。后人即其祠建书院,有正气楼、感恩亭、仰高亭、求是堂、书舍、烈夫人祠,祠后为忠宣公墓。清末改为省立第十六小学。
禹江书院 位于安徽宿松。明初知府李禹江创建于县治西北,故名“禹江”。有外门、二门、正厅、直房、帅正堂、通和轩、清净亭、莲池、庖室、浴池等建筑。弘治十年(1497)知县施溥改为社学。清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胡永昌改为义学。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石述、知州石山、石之珍等捐资改东厢屋一区作义学,余屋扩建为书院,改名“松滋”。中为讲堂,旁列学舍22间。咸丰间毁于兵。后费银数百两修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桐溪书院 位于安徽桐城。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知县沈教建于县西北隅灵泉寺。祀周、二程、张、朱五子,“使诸生有志学道者知所观法”。中为近思堂,后为聚奎祠,旁为书舍,前为仪门、大门。后知县邝涛移建于太霞宫,因钱尚书墓在其处,邑人又称钱家书院。清代废。
皖山书院 位于安徽潜山。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以程(颐)朱(熹)二人皆尝至潜,游酢、黄幹又有治绩于潜,可为诸士子“入道门庭”,谋之知县许岩,撤僧寺立书院。中为明诚堂,东西为书舍,前为仪门,祀程、朱,配祀游、黄。后复为天宁寺,书院遂废。
熙湖书院 位于安徽太湖。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吴易峰创建于县西北2里处。有会文堂、景贤祠、文昌阁、攀桂楼、同春亭、静观亭。岁久倾圮。五十五年知县余心畅率绅士改建于城内范铁巷,中为会文堂,东为厅堂、左右为书舍,前为对厅,厅旁为厢房。咸丰四年(1854)毁于兵,同治九年(1870)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改建于考棚西。三十一年改为小学堂。
桐乡书院 位于安徽桐城县。清道光二十年(1840)廪生文聚奎等以“城中及西南两乡俱各建有书院,惟北乡独无”,禀陈知县详批,募捐大钱9000余串,购北乡孔城镇民宅1所,于二十一年冬改建而成。有大门、讲堂、内堂、后堂、朝阳楼、漱芳精舍等建筑。初期无山长,仅设董事会监管院务,亦无生徒住院受业。每年设春秋两大课,酌设小课。乡试之年,则停小课,添决科1次。大、小课及决科由知县出题,内容有:四书文1首、试帖1首、律赋1首、经解1首。课卷亦由知县评定甲乙,酌给奖赏。课试时,集院应试,课规详严。另每月行散题1课,请专师主持,不必到院。初出题分送各路指定处所,参与课试士子就近取题应课;二十五交卷至取题处,汇集送专师校阅。考前列者,奖赏纸笔银若干。后“诸生如有自愿居院肄业者,听其自便,膏火自备”。道光间辑刊《桐乡书院志》1册。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同治初另购屋改建。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