鄮山书院
鄮山书院,
龙山书院
德润书院 德润书院,位于浙江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三国吴相阚泽(字德润)于赤乌二年(239)舍献自己在慈城的住宅建普济寺,利用寺院书屋招收弟子。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建为书院。屡兴屡废。清雍正初迁至小东门外。明清时与慈湖书院齐名,弟子考中举人进士者数以百计。后与慈湖书院演变为今宁波市慈湖中学。
甬上证人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桃源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原为宋王说(字应求,学者称为桃源先生)家塾,王说与王致、楼郁、杨适、杜醇等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倡为有用之学,学者宗之。熙宁九年(1076)神宗御书“桃源书院”敕建。清全祖望曾撰《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元至正年末,乡儒张文海重建。明初,院址移建于罂湖。天顺年间再构。嘉靖年间新建,未几毁,其址为官所有。 城南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始名正议楼公讲舍。原为北宋楼郁讲学处,时“乡人翕然师之”,后楼郁迁居城内。高弟袁毂(光禄)于此讲学,世居于此。袁毂曾孙袁燮(世称絜斋先生)亦以此为家塾,更名城南书院。袁燮讲学,必启发诸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后圮。清全祖望访其地而复之,并以《絜斋书院诗》记之。 杨文元公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为宋杨简(文元)讲学之所。先是因史浩(1106-1194,谥号宗定,官至右丞相)所请,杨简与沈焕、袁燮同讲学于鄞,“端宪(沈焕)于竹洲,又延文元于碧沚,袁正献公(袁燮)时亦来”,来学者如云。史浩逝后,其孙史子仁不满叔父史弥远所为(与金议和),退居西湖,复请杨简讲学于碧沚。授陆九渊“本心”之学,盖“以当时学者沈溺于章句之学,而不知所以自拔,故为本心之学以提醒之”,“思修群书,以正邪说”。 广平书院 位于浙江奉化。宋舒泌建家塾,祀其祖舒璘(1136-1199,称广平先生),故名广平书塾。“宗族之秀,朝益暮习,春秋舍菜先生,岁时朔望谒祠齿拜,讲说冠屦翼如诵弦。”元代改为书院。至正中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萧万斛复建于司马桥西北。后废为庵。清道光二年(1822)知县杨国翰有感于当时佛教“占吾儒之庠塾为虚空之道场,使先辈流风遗迹尽归澌灭”,乃兴复书院,重开讲席,“子弟彬彬修息肄业,恒于斯”,“志先生之志,学先生之学,以诚正为根基,孝弟为践履,民物为仔肩,笃实躬行”。 南山书院 位于浙江宁波。为宋代沈焕(1139-1191,谥号端宪)讲学处,宋理宗赐额,朱熹与沈焕谈道信宿于此,时比白鹿洞书院。后即为祠,祀沈焕,“自宋元以来,每于冬至日,县令以牲帛祝文从,事归,胙于其子姓,岁以为常,历数百年而祠祀”。明嘉靖七年(1528)知县周懋申请重建为书院。三十六年知县宋继祖重修,复圮。清康熙五年(1666)又重建。后圮。 焦征君讲舍 位于浙江鄞县。又称焦先生书院。宋绍兴间,山东布衣焦瑗(字公路)寓此讲学。传伊洛之学。焦讲究礼法,始“后生辈多远之,而习为夷居之流者,甚且非笑之”,后“渐有从之者,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则已心折,及详叩其议论,则有大过人者,始皆愿附讲席”,“于是日益清业,而吾乡之洛学迨日盛”。高足弟子有沈签判等。清人全祖望叹曰:“甬上乾淳之盛,孰非先生所首导哉!” 长春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宋儒高闶(谥宪敏)于太学学成归里后建于家居,因其距城南长春门不足半里,故名“长春”。设讲常,授《春秋》,传伊洛之学,就学者甚众。清儒邑人全祖望所撰《长春书院记》称“吾乡学派,导源庆历诸公;至于伊洛世系,则必自宪敏始”。宋末,改为长春观,后又改为庵。清时,全祖望等叹“宪敏之讲堂乃至于此”,故复为书院,以奉祀高闶,而配之以蒋璯,诸生复得讲业之地。 丹山书院 位于浙江象山。宋嘉定十一年至十五年(1218-1222)知县赵善晋建于栖霞观东。后圮。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马受曾建于学宫东。构屋前后三进,计30余间,门庑堂室悉备。讲堂后凿池环以石栏,跨以石桥。后堂祀朱子肖像。“四境之负笈而来者踵相接。”乾隆《象山县志》有图。道光五年(1825)知县刘嘉令改名蒙养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邵正寅迁建于城西缨溪书院东严姓故宅,复名“丹山”,以为课试士子之所。两旁横舍,南向皆3楹,东西向皆7楹,能容多士。且邑试童试于此,堂庑庖湢悉具。邵正寅亲自经营工事,酷暑每日必徒行工地,终积劳而卒。光绪二年(1876)冬建成,训导陈根培作《重建丹山书院记》叙其经过。 龙津书院 位于浙江奉化。又名龙津馆。宋乾道间朱熹奉使循行,泊舟奉化龙津,长吏率诸生请讲学于学宫。景定初,李璛、舒泌等请立书院于此,聚徒读书其中,取名龙津书院。元至元十八年(1281)改名文公书院,山长李芝皓、王镃主之。元贞间,达鲁化赤等迁建于宝化山之阳,延任士林主师事,授朱子之学,任士林《重建文公书院记》:“取朱子之书而读之,君臣父子之纲,身心家国之目,体用兼该,本末一致,其不为世道深系乎。”后圮。 高节书院 位于浙江余姚。宋咸淳七年(1271)沿海制置使刘黻建于客星山。前为夫子祠,后为燕居堂、思贤堂、义悦堂,旁列刚、毅、木、讷四斋,每斋舍房25间,可容生徒200余人。另有旧建高风阁、遂高亭、丝风亭,为游憩处。延请严子陵40世孙严士德主教事,授《孟子》、程朱学说。元大德三年(1299)余姚州知州张德珪重修,别建大成殿于夫子祠前,以祀乡贤。至正八年(1348)知州汪文璟复建,作仪门,创怀仁、辅义、尚道、著德四斋,重修夫子旧殿以祀严子陵,复义悦堂为讲会之所,新高风阁以极游览之胜。是时,浙东西学者踵至,舍不能容。明洪武中(约1382)千户刘巧拆院舍材料建演武厅,遂废。
甬东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宋理宗时丞相郑清之建于城东,祀其师楼昉。理宗赐额。元至元十八年(1281)教授吴宗彦复立于张斌桥左原楼昉讲舍处。至正十四年(1354)知县暨里士重建,祀“圣贤八先生”:董仲舒、韩愈、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及乡儒楼昉、郑清之、史蒙卿、程端礼诸人。礼殿、仪门、讲堂、寝室等一应俱全,并设室庋藏《程氏读书日程》、《春秋本义》等书板。明代废。 湖山书院 位于浙江镇海(今属宁波)。又名湖山精舍。元世祖至元年间,为祀黄震建。至正间毁,黄震五世孙黄礼之复建,并刻日抄遗书藏于院中。明洪武初毁于兵。嘉靖五年(1526)重建,后又毁。清乾隆九年(1744)黄昱等重建,岁时承祀。后全祖望改名泽山书院,并作《泽山书院记》。后废。 杜洲书院 位于浙江慈溪。元至大二年(1309)副尉童金建于城西北杜湖之曲,以祀其祖童居易(杜洲)。初名“义学”,元统三年(1335)童桂请额“杜洲书院”。割田400亩以瞻来学。有先圣碑亭、礼殿、讲堂;志道、尚道、复礼、守约、慎独、养浩六斋;书库、祭器、门廊、庖湢悉其。嘉兴顾嵩之、鄞县孙元蒙、慈溪曹汉炎曾为山长。明代湮废。清全祖望作有《杜州书院记》、《杜洲六先生书院》,记其情形。 东湖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元天历元年(1328)邑士陆居敬与弟思诚创建于东钱湖北。奉朱子像,教一乡之子弟,讲有席,息有榻,凡庖湢之所,食饮之器,蔬莳之圃俱全。堂名“育英”。宾请邑教吴思永端度设讲,招延训导陈宏可专其教。至正间翰林编修马易之建先贤祠,祀宋代陈禾等10人。程端学曾为记。明代废。 镜川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明右侍郎杨茂元为其父杨守陈(1425-1489,谥文懿)建于郡学宫之右,以作归里退休之所。后杨守陈未及归里卒于京,遂为曾受业于杨守陈之士人聚业讲学之所。明末圮。清全祖望作《城北镜川书院记》,记其始末,并评杨守陈之学“颇类吴草庐,兼收朱张吕陆之长,不墨守一家,要其胸中精思深造以求自得,不随声依响以为苟同,至期所著诸经私钞,吐弃先儒笺疏,则于草庐更过之,盖公但质诸心之所安,固非好奇以眩俗也。” 缑城书院 位于浙江宁海。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县王演畴建于崇圣观。有扶摇阁、藏书楼,并拨田产为师生修脯膏火资。四十二年知县林光庭建讲堂5楹,上有文昌阁。清康熙十五年(1676)毁,十七年知县崔秉镜重建。乾隆年间邑坤龚正席重建堂楼5楹,斋楼11楹,两侧厨房3间,讲堂前东西楹各9楹,仪门3楹,中为奎阁大门3楹,门前跨以石桥。之后历朝又多次修建、捐资。同治五年(1866)知府刘璈曾决定每年从提府公款中截留钱100千文加给赏资。后废。 姚江书院 位于浙江余姚。明崇祯十二年(1639)邑人沈国模、史孝咸、管宗圣建于半霖,祀王守仁。邑中士有志节者,均寝食其中,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课,学“从文成,溯洙泗,逮濂洛朱陆异同”,并“收期于躬行有所得力”。盛行讲会制度,以“申明自知之学”。沈国模月旦临讲,使“作人明道之意益督”。史孝咸主讲10年,“和平光霁,以各教为宗主”,士风大振。沈国模尝以80高龄,每岁自四明山至书院,为诸生讲习。黄宗羲晚年亦曾主讲。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韦钟藻移建于城南巽水门内角声苑旧址,并请邵延采主讲席17年,以讲求程朱理学为主,竭力调和朱陆学说。钱仪吉《碑传集》详细记载了讲会情形。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重修。乾隆间增建庑楼,添置膏火。刊刻有《姚江书院志略》。 月湖书院 位于浙江鄞县。原名义田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海道副使王尔禄建于月湖西广盈仓基。中为正学阁,奉祀朱熹。置义田百余亩,岁济贫士。延名师讲学,“四方来学日众,负书者履户外满”。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府李煦重建大门、讲堂(名逊业堂)、敞楼、书舍,延义师1人,并改名月湖书院。雍正五年(1727)知府孙诏重修,八年知府曹秉仁又新建讲堂、厅、书斋等。乾隆三十四年(1769)延请院长掌教事,每年二月初开馆,十一月底散馆。并增设监院2人,以宁波府、鄞县两学官挨年轮兼。道光二十三年(1843)绅士宋遵路等捐修讲堂,添建书舍。咸丰中毁。同治三年(1864)知府边葆诚筹款重修,并作记称:“二百年来,横经之士,多为有体有用之学,不沾沾文艺。其后处为通儒,出为名宦者,指不胜屈。故宁波虽滨海郡,而月湖之名满两浙。”光绪《新修鄞县志》有图。 鲲池书院 位于浙江宁波。明代时建有纯阳阁,系邑人会文之所,兵燹后改为罗汉堂。清乾隆八年(1743)邑人郑宗璧、李士瀛等请于知县杨玉先改建为书院。初名蛟川书院,不久巡抚常安改名“鲲池”。知县捐俸以倡,乡绅随捐银田。中为讲堂,东西廊庑各8间,南向书舍7间,西南台门3间,东北小屋3间,旁启后门,余为园圃、池塘。每季一课试,知县时常赴院亲诣命题,校诸生文艺。四十一年知县周樽增置膏火,每月朔望课试。月朔由知县亲往课试,拔其前列者给予奖励,“诸生益鼓舞,读书文艺精进”,月望则由院长课试。嘉庆十二年(1807)署县事陆玉书祀宋儒沈焕、黄震于后轩,巡抚阮元题曰“景贤精舍”,每年春秋致祭,以劝士之志于学者。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郭淳章等重修,为屋36间,酌定学规,筹措经费,咸丰十一年(1861)兵毁。同治十年(1871)傅昌礼、吕珩仍旧制,重建大堂,后小轩改筑为楼,仍祀沈、黄二公,俞樾为之作记,并批斥“自来讲学家每以沈黄两公学术微有异同”而不宜并祀之说,认为“尊德性,道问学,圣门本为一事“,“镇海之士读两公之书而各有得焉”。光绪《镇海县志》有图。 华英斐迪书院 位于浙江宁波。清咸丰十四年(1864)英国偕我公会(后改为循道公会)始创于竹林巷,初名“大书房”,即学塾。同治六年(1867)教士阚斐迪(Frederick Galpin)主教务,迁至开明讲堂原址,更名斐迪书房。十三年迁至江北岸槐花树下(即盐仓门对江)。10余年后,又迁至外滩老巡捕房侧(即原太古码头侧),时学生已有20余人,始定名华英斐迪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迁至周家桥邬姓大宅。三十二年泗洲塘新校舍建成,迁入后规模逐步扩大,改名华英斐迪学堂,学生分8班,一至四班为中学,五六班为预科一,七八班为预科二。毕业后可免试保送入上海圣约翰或其他教会大学三年级就读。入学第一个月没有考试,从第二个月始每周考一门功课,十分认真严格,从不轻易改变。自光绪十六年起,牧作霖、雷汉伯先后任校长。辛亥革命后改校名为宁波斐迪学校,1935年与四明中学合并为浙东中学。1954年改组为宁波市立第四中学。 三一书院 位于浙江宁波。清同治七年(1868)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戈柏、禄赐始建于贯桥头,初为义塾。光绪二年(1876)传教士霍约瑟主持教务,改为书院,取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定名“三一”,移迁于孝闻坊。七年又建新校舍于李衙桥侧(今广仁街宁波八中校址)。学生多系教会子弟,人数甚少,主持书院者称监院,先后由霍约瑟、慕华德担任。教学内容主要为圣经、英文,两科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亦不能毕业。星期日须到教堂参加礼拜。学风保守。1916年(一说1912年)改为三一中学。1952年改为宁波市第三中学。 辨志书院 位于浙江宁波,又名辨志精舍。清光绪五年(1879)宁波知府宗源瀚建于月湖竹洲。院舍凡4进,向南一楼厅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之所,前为大厅,门侧平屋为庖湢之所,屋后辟为花园。除山长总掌外,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6垒,各设垒长,负责教事。生童来自府属各县。二十八年改南城小学堂。今为宁波二中。 崇实书院 位于浙江宁波。清光绪十一年(1885)宁绍道台薛福成创设于“后乐园“(今中山公园西首)。有厅堂、厢房20间,“薛楼”、“喻楼”藏书。月课除制艺外,并以诗赋及经、史、天文、算学、舆地、掌故、时事命题,曾印行《浙东课士录》、《崇实书院课艺》2册。十年停办。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