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书院对联集萃

 江山携手 2015-10-30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位于天津城内鼓楼水西园,大门坐西朝东,与民宅相衔。当时院内是正方形,有房64间,占地面积为2004.6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01.47平方米,前有照壁,后有二门。中间为讲堂,共三间,尚书钱陈群题名曰“学海”。讲堂两侧设东学舍,西学舍,后面为山长书室。

  问津书院始建于乾隆十六年辛未八月(1751),落成于乾隆十七年壬申二月(1752)。由当时盐商查为义献地,长芦盐运使卢见曾捐资建造。建院的目的是“廷师选士”,“肄业讲学”,为科举提供学习场所。到这里来学习的多系名人后代,每年经费由闲款生息项内支给。“问津书院”的匾额是李鸿章的老师李铁梅书写的,他也曾主讲该院。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也在此办过书局,将书籍原价卖给学生,以鼓励学生学习。后来天津著名人士卢雅雨、管椒轩、伍实生、叶筠潭、杨慰农等人先后在此任教,讲授诗赋、乐府。五十七年运使稽承志重建。嘉庆六年(1801)众商人重修之。同治九年(1870)李嘉瑞任院长。光绪四年又增设经古课。

  书院是以“汛海问津”勉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汛海问津”出自盐运使卢见曾之文,他在《问津书院碑记》中说:“孔子之道犹海也……学者因文见道,譬如汛海者……不能达者皆不得其津者也。”书院一直隶属长芦都转盐运使司,每年聘用教师、员工及其它费用,均由运司“闲款生息项内支销”,乾隆五十七年做过一次大修,光绪26年因遭兵乱书院被毁,只有讲堂三间未损,厨丁王恩荣把院长李嘉瑞补书的“学海堂”匾额撤而藏之,才免遭劫难。

  世事沧桑,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后,“问津书院”改名为民立两等第二小学堂,民国初期大约在1911年至1915年间又改名天津民立第二小学堂,当时袁世凯手书匾额一块,悬挂在大门口上。1926年改为“私立第二小学”,1937年又易名为“问津小学”,1956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南门里小学”。由于年代久远,“问津书院”的格局变化较大,值得庆幸的是原来保存下来的三间讲堂一度隔成六间教室现还有两间。后园内小操场边尚有一棵腰围2.07米的古槐,这是当年“问津书院”仅存的古迹。问津书院在天津教育发展史上有一定的意义,虽院内古迹所剩无几,但仍不失其应有的文物价值而放射着光彩。

钓游记得童年事;
文字重修老退缘。

  • 清代李铁梅题问津书院

附: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三取书院 位于天津。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邑绅创建于三岔河口南岸,集士子课文其中。乾隆二十年(1755)邑绅王又朴等捐修学舍12间。每年掌教束修及生童膏奖等,皆由“商领款”内支给。嘉庆六年(1801)众商人重修之。同治七年(1868)院舍为外国侵略者所占,乃移河东盐关厅课读。光绪十三年(1887)经通纲商人拓地改建为书院。

  萃文书院 位于天津武清。原名庆成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邑人曹传建,置学田300亩。乾隆五年(1740)造册申详,学政题名“庆成”。后废。光绪七年(1881)曹植桐等重建,改名“萃文”。知县蔡寿臻拨王庆坨、又光二镇杂税捐,以资膏火。

  渠梁书院 位于天津宁河。清乾隆四十年(1775)侍读吴肇元就文昌祠创建。门临大河,故名。有大门、讲堂、东西厢房、文昌台、奎星阁等近20间。捐银200两,以供经费。每年招正课生童各10名、附课生童各10名。每月官课、馆课各一次,其一等及二等者,俱由官府给奖。膏火则由肄业者自备。同治八年(1869)知县彭瑞麒筹银3500余两,年收息银317两,又有大高泊、淮渔淀、李家厂租银54两及米厂等租钱155千文,以供膏火。

  渔阳书院 位于天津蓟县。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府刘念拔因其前任梁肯堂升为总督,有德行于本土,乃立祠为纪念。绅士崔钰、张杨澄,督工孙明璿、钱缙、胡大文捐募创修。后奉梁命改为书院。嘉庆十四年(1809)知府胡士连塑刘猛将军像于此。后房舍作为吏目(掌理刑狱及官置事务)署。书院膏火地175亩余,每年经费197430文,归洗心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华濬移吏目署于他处,捐资修葺,复为诸生诵习之所,修葺余银2500两发商生息,岁可得300金以充膏火费,文风为之一振。光绪四年(1878)邑人许有泰又捐银2000两为书院经费,添置房屋,聘学有长而能文者任山长。每月初三、十八两日为授课期。

  泉州书院 位于天津宝坻。清嘉庆元年(1796)知县陈凤翔创建。自撰记以纪其事。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许澣、咸丰六年(1856)武生白龙田等捐置田亩,岁收息钱1728缗、银20两以供经费。

  洗心书院 位于天津蓟县。清嘉庆十三年(1808)知州赵锡蒲建。以“治国以得人才为本,人才以务学为先”,于洗心泉之西,购屋数间,以洗心亭由讲堂,“北接崆峒之秀,南联翠屏之奇,泉山环抱”,以陆、王心学为指导,称“惟恃无负此心,必使此心与圣人无二,与天地无二”,故名。

  瀛海书院 位于天津静海。创建年代无考。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邑人唐淑世有记。同治间设斋长二人,每月初二官课,十六师课,由儒学教官临课。民国间改为县立第一高初两等小学校。

  集贤书院 位于天津。清光绪十二年(1886)运使季邦桢、津海关道周馥、天津道万培因等以“津门地当孔道,冠盖云集,凡随任子弟与幕友侨寓者,宜加培植,俾成有用之材”,乃创建书院于三岔河口,集外省举贡生监生肄业其中,故名集贤。每月两课,于制艺、试帖外,兼课经文、经解、策论并诗赋、骈散杂文,以及天文、算学、时务等。每年除正腊两月停课外,每月课试由督院、运司、关道、天津道各课二月,天津府、天津县各课一月。诸生膏奖由轮课官府筹发。

  稽古书院 位于天津。清光绪十三年(1887)知府汪守正、县人杨云章等改建稽古寺(俗称铃铛阁)而成,专课经占,“讲明正学,实事求是”。聘山长以主讲为先,月课次之。肄业者日给膏火。拟章程若干条,以“表彰实学,培养真才”为主旨。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