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代 灯 谜 赏 析》 兄弟四人两人大,一人立地三人坐,家中更有一两口,任是凶年也好过(字)儉 作者:[宋]王安石 载《鸡肋编》 王安石的这则字谜,宋·庄绰《鸡肋编》和费兖《梁谿漫志》中均有记载,唯面句一二字略有不同而已,但皆仿童谣谜语形式而成,语言生动,琅琅上口。由此可见,字谜的创作演衍到宋代,风气已为之一变。 题面前三句是逐一交代底文“俭”字组成的字素、字形。因是一字之中,便以“兄弟四人”喻之。起首的“亻”部形象地比之为立人,上面一大、下面两小的三个“人”字坐定,又安排中间两“口”。至为巧妙的是双口上的一笔短横,却隐之极深,“使昏迷也”。原来须在第三句中两口”前略作一顿,挑出这个“一”笔。至此,谜底之“俭”字,已被通体分析,交代分明。最后一句提纲挈领地点明字义:“俭”字当头,凶荒之年也可渡过。全谜随形析字,剔透显豁;赋字提义,扼要简明。后世谜艺中的“赋字提义”一法,于宋时便已初露端倪。 (俞涌/解析) 研犹有石,蚬更无山。姜女既去,孟子不还(文具部件名)砚盖 作者:[宋]苏轼 载《东坡集》 据古典戏曲史研究专家、已故南京大学教授 谜面所拟的四言诗,不事雕琢,自然流畅。前两甸写物,后两句言人。看似坦易,偏藏玄机。其间所隐的二字底文,恰可组成一书法用具,可见运思之巧,意在笔先。 前两句“研犹有石,岘更无山”,于一“有”一“无”间,便将“研”、“岘”两字中左右离损部分交代。余留的“石”、“见”两部分,除“砚”字外,别无它字可组。接着的“姜女既去,孟子不还”句,又“去”又“不还”,已轻轻将“女”、“子”两部分排去。剩下两个字索,上下合之,正是“盖”字无误。全谜离则有据,合则有序,送往迎来,按部就位,脉络清晰,神理毕见。 宋代乃字谜创作演绎进化之关键时期,其贡献突出表现在摒弃魏晋时代那种繁琐、隐晦的赋体文风,而趋于明要简洁。其时,正因有了王安石、苏东坡等一大批饱学之士墨余戏作,才为谜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页。 (俞涌/解析) 人人皆戴子瞻幄,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古人名四) 仲长统、司马迁、谢安石、温彦博 见[宋]周密《齐东野语·隐语》 此谜系宋无名氏作。洪迈《夷坚志》亦载,且日:乃取古人名而传以今人事。可知谜面所言皆为宋时人事也。 谜面为一七绝,每句猜底文一人名,逐句相扣。题中提到的四人是:苏轼,字予赡,号 首句射仲长统。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东汉哲学家,文学家。著有《昌言》。仲长本为复姓,入谜“仲”字后颁作一顿读。仲,古通“中”,取“中意”之义。长统,自是指 次句以司马光之字君实,着落“司马”姓氏。迁,调动官职也,如“左迁”;“转一官”便紧扣“迁”字。司马迁,字予长,龙门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王介甫之名“安石”,恰为东晋陈郡阳夏人、政治家谢安之字,第三句借而代之。门状送还,乃?谢”之意也。 末句以封号!潞公”确指其名为(文)彦博,又以“不曾寒”会意为“温”,落实扣合成唐初并闸郡县人、任中书令的温彦博。 全谜白描叙事,暗用借代:或以事着人,或以字扣姓,或以名还字,或以职代名,插柳穿花,化虚复实,拢意别解,浑脱自然。这一人名谜制法,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俞涌/解析) 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又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字二)圖、畢 作者:[元]八剌脱 载《平江纪事·六语·隐语》 元代灯谜中,这是较为典型的一则字谜。说它典型,一是因为其作者八剌脱乃蒙古王公贵族(《平江纪事》中称为“国公”),时任苏州的达鲁花赤(蒙语: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二是此谜乃八剌脱在举行宴饮时即兴所作,由此可推知吴地当时猜谜之风盛行。士人高德基在其所撰方志《平江纪事》中多有所述。 谚云:“苏州刺史例能诗。”作为蒙族的谜作者,来苏州任地方长官后,自然受吴文化熏陶,于汉文字已极为熟稔,故谜面脱口而出,虽无文质,意却显豁。其对谜底字索结构拆拼离合,灵逸生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圖”字,正是四个“口字和一个“ 谜底的“圖”、“畢”两字,被拆离得周身灵动,组合得变幻奠浏:忽外忽内,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隐忽显,忽断忽连,其构思巧妙,存乎一心;奇想妙得,变化如意。 (俞涌/解析) 上种田,下养蚕,难济十口之饥寒,命如一缕之孤悬(字) 累 作者:[明]李开先 载《诗禅》 读题面前两句,似乎是一首男耕女织的理想田园诗。“上种田”,是上隐一“田”字,“下养蚕”,取丝也,只着一“糸”部,离合交待清楚,正是底之“累”字。接着的两句,虽仍取谜法之增损,笔锋却急转直下,“难济十口之饥寒”,“十”在“口”中,又是“田”字。“命如一缕之孤悬”,孤丝一缕,“糸”也,悬在“田”下,不仅再次将谜底“累”字的组成字素作了强调,不容他移,而且使人形象地联想到封建制度下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苦难,领会“累”字的深切含意。 (俞涌/解析) |
|